◎余米曲
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望着它。
第一次认真读《动物笑谈》的文本是在高铁上。为什么是第一次呢?因为是统编教材新纳入的篇目;因为个人对科普作品的不喜欢;因为自读课文的“用学”地位。真是惭愧啊,我作为中国最基层的教研员,居然连新教材的新课文都没有认真读过。不能原谅,检讨在先。
但这样的蒙昧也许是有好处的。这更利于作画者在素白的纸上画出一朵花来。作画者技艺有限,但不会水清无鱼,曲高和寡;素白的纸没有底色,但无需考虑背景,搭配色调;一朵花没有雏形,但不用就势具象,拘束于条条框框。我盲目自信起来:也许不好看、不动人,但原生态朴质的东西或许更能给人启发,引人共鸣。
我就这样拿起书,拿起笔。龙应台说“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我的书和笔,也是一扇紧闭的门。
我开始了《动物笑谈》的素读之旅。
对象词是一定要圈画的。科学小品是实用类文本,是用文艺性笔调对科学内容进行说明的文章——因为其文艺性,被一些老师定义为散文,或者小说——我是不同意的,科学的内容大于文艺的形式——我坚持认为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大致分事物和事理两类,事物说明文得知道介绍了哪些事物,事理说明文得知道出现了哪些概念——这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便捷的理解实用类文本的方法策略。有一次,我执教《走进非连文本》的公开课,那是一组以“肥胖”为话题的非连续性说明性文本,里面出现了“维生素D”“体质指数”“瘦素”等专业术语,这些概念词最容易把学生绕晕,学生读断续的文本已有一定难度,更何况读“科学术理”类文章?我便将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设计成“扫读,圈画出概念词,试着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将说明对象拎出来,让这组繁多、芜杂、散乱的信息变得清晰简单,学生甚觉浅显易懂。此举得到市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大大的表扬。
《动物笑谈》没什么阅读难度,但圈画对象词同样重要。知晓了对象词,学生更能快速了解说明内容,准确抓住说明对象,初步形成文本印象。这对于刚上初中的、逻辑思维还稍显稚嫩的初一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这篇文章还不短,有3040个字。圈画对象词,能快速帮助学生读懂文本。
我圈画的对象词有:“水鸭子”“小雁鹅”“小凫”“麝香鸭”“胖大白鸭”“黄冠大鹦鹉”“秃鹰”“鹳”。前面五种动物,与“水鸭子”有关,“小凫”和“麝香鸭”是不同种类的“水鸭子”,“胖大白鸭”是家养的“水鸭子”,“小雁鹅”是近似“水鸭子”的鹅。后面三种动物主角是“黄冠大鹦鹉”,“秃鹰”和“鹳”是为衬托比较“黄冠大鹦鹉”而来。
经过这样圈画,学生对《动物笑谈》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这篇课文大约分为两个板块,一个与“水鸭子”有关,讲的是以“小凫”为代表的“水鸭子”的故事;一个与“黄冠大鹦鹉”有关,讲的是一场由鹦鹉可可引发的“血案”。当然,无论是小凫,还是可可,都是为陪衬观察者劳伦兹服务的。
接下来勾画动词。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担当和灵魂,这样说似乎太武断了些,但动词通常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表示主语的动作、存在与变化,确实重要,抓住它就抓住了主干和特点。这没人会不同意吧?
我密密麻麻地勾画了很多动词,如课文第2自然段的“认作”“跟随”“逃开”“躲”;第3自然段的“逃走”“抓”“跟”“猜想”。有的动词被我潜意识忽略了,那它一定不是重要而有神采的,我为自己找借口;我又不是在做严密的“找出动词”的考试题,我只是在阅读文本,我为自己找理由。如是勾画完19个段落。
画完之后一梳理,发现很好玩。
关于劳伦兹的——
行为动词:“又蹲又爬又叫”“学母水鸭叫”“唤着”“匍匐”“把它们抓回来”“蹲在地上爬行,不停地嘎嘎地叫”“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
心理动词:“蹲着走,自然颇不舒服”“带他们真是累人的差事”“真叫人可怜”“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啊”“谢天谢地,松了一口气”。
关于“小凫”和“可可”的——
客观事实:“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望着我,挤成一堆”“发出细细的尖叫”“尖声叫”“克服障碍”“咬住”“飞”“打开来”“蹿”“绕”“打转”。
主观判断:“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哭起来了”“像被弃的小鸭子”“哭了,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他们了”。
关于旁观者的动作表现——
“脸色煞白”“吓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一站半天,想不出我们为什么把它打扮成这样,也不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法子把毛线缠上去的”。
如果把劳伦兹的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结合起来,学生会读出什么呢?把客观实际的动物与主观判断的动物比较一下,学生会读出什么呢?把劳伦兹的行为动词和旁观者的动作表现对比起来,学生又会读出些什么呢?我有一些教学想法冒出来。
但词还是应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浸泡,才更饱满和立体。我又将动词比较密集的,或动词比较有神采的,比较迷人的句子再加了一条波浪线。再读。
如:“又蹲又爬又叫”是劳伦兹证明“小凫只凭叫声认母”时的动作行为,这是一个搞笑的、极具喜感的画面。去做这样的动作,累不累呢?但凡是个人,就会觉得累的。因为身形不能太高,劳伦兹只能蹲着,或爬着,或蹲着爬——这是既辛苦又没有尊严的事儿。蹲着爬还不够,还要学母鸭叫,还不能停,才带得走小凫们。但劳伦兹为什么不写这份辛苦,而只用六个字,三个连动词一带而过呢?宋濂曾说“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讲的就是相同的道理啊,因为劳伦兹的心中被动物们、科学研究塞满了,便看不到自己的疲累了。
有趣的句子也要画波浪线。“我因此得出一个颇为清晰的结论:如果我要小凫跟着我走,我得学母凫一样叫才行。‘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这么戏剧化的特性被劳伦兹发现了!这是多么奇特的发现啊!劳伦兹说:“新出世的雏凫只对母凫的叫声有本能的反应,却不知道母亲该像什么;只要会像母鸭一样叫唤,不管是只肥胖的北京鸭还是一个更胖的人,都成了它们的母亲。”
猜想和假设往往是科学发现的“桥梁”。看来有趣的句子不止是有趣的句子啊。这个地方似乎还可以牵引出一些除语文元素以外的能力来,而这些能力正是新时代好公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有意味的句子是绝对不能放过的。初读有些句子,你说不上来它哪里好,但你就是不愿意放掉——这是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的天生直觉。我非常珍惜这种直觉。过去备课的经历告诉我,抓住这样的文字细品、深思,它要么成为突出重点的环节,要么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要么成为备教设计的亮点,再不济它也让你的教学潇洒从容——这是教师解读文本、整合文本能力的体现——有了这个能力,心不慌,行不乱,教学方能气定神闲。
“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这句话有意思。我在前几遍阅读时就已经画了3个“?”了,现在再对它重点突破。这句话从全文主题着眼很好理解,就是“观察者逗笑观光客”;但如果从文句本身着眼,却可以有好几个理解。比如以“动物”为施动者的“动物逗笑观光客”“动物逗笑观察者”;以“观察者”为施动者的“观察者逗笑动物”“观察者逗笑观光客”。前两个切合常情——人类是居高临下的,动物只是附庸,被人类摆布,为人类提供服务或欢乐。后两个切合文意,劳伦兹对动物的爱是排山倒海的,“观察者逗笑动物”不是没可能;至于“观察者逗笑观光客”——本文通篇都在写这个——劳伦兹在和动物的相处中,产生了一系列“疯狂怪诞”的行径让观光客们惊诧不已,捧腹不止。
我要不要根据“全文主题”空降“劳伦兹逗笑观光客”这个解释?还是由“立足语句本身”走向“全文”,从而把握主题?学生读到这句话会有怎样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思维过程对于理解文章主题是不是有用?我纠结这个值不值得?
我还是做了“由小到大”的选择——立足语言,走向主题。我让学生拉拉杂杂地说出对该句的理解,说出他们知道的各种可能的答案,再让他们几厢比较,取其一喻。我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大众对动物的态度”与“劳伦兹对动物的态度”进行比较,帮助其认识和丰满劳伦兹的形象,理解文本内涵。
那么观察者为什么会逗笑观光客呢?原来研究“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方法怪诞不经”“艾登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句话应该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教学信息。
本文还有一句话有言外之意。“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可怜的家伙”“被禁锢”“精神虐待”,可见得作者的爱憎分明,倾向明显。被谁禁锢?谁进行了精神虐待?作者虽没明说,但我们都知道,贬责之情溢于言表:人类对动物的爱是一种占有,扭曲其精神,违反其本性,打着爱的旗号、行着摧残之实。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望着它。”我久久地望着它,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被打开。可可叼着毛线在轻盈地飞,小凫跟着妈妈在幸福地叫,劳伦兹在草地里忘我地爬。
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
但借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有繁杂的教学目标出来,想要理简单点儿;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出来,想要择干净点儿;有常态的教学活动出来,想要有创意一点儿。于是读单元提示、读阅读提示、读旁批、读课文前后篇目、读单元写作导引及练习,还有读本课的教学参考书——这些都是统编教材提供给教师的教学支架,是对教者所提供的最及时支持,这种支持能促进教者有意义地参与问题解决并获得技能。换言之,教学支架能够在策略选择、问题思考、行为判断、效率提高等方面,给予教者以适时的帮助。
先说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单元提示”中我读出的人文主题是“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读出的语文要素是“默读,边读边思,勾画并学做摘录,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概括文章的中心”。
从课后的“阅读提示”,我读出的教学点有:1.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2.科学家探求真理的专注与严谨。3.文章诙谐风趣的语言。“阅读提示”的第二自然段还有这么一句话:“透过课文风趣的文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科学研究不全是为了实用,追求真理本身充满了乐趣。”这句话我姑且补充为第4点,即价值观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大都功利性强,学容易拉分的学科,做能提分的项目,就拿语文学科的名著阅读来说,也是宁愿死做题,而不愿饱读书,基本忽略了在阅读过程中、在知识探寻中的乐趣,这是一个误区,我得趁机矫枉扶正。
“教参”给出的建议是:“注意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风趣的笔墨下包含着的对动物、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作者豁达洒脱的个性。”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指导信息,加上我自己的理解,提炼出教学目标:1.默读,把握文章大意。2.品析幽默语言,体会作者情感(重点)。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并学习作者的精神境界(难点)。
再说说教学内容的选择:
每一篇文章都有“字、词、句、段、篇、语、修、逻”八大知识,并内蕴其独立的思想、情感和见地,即使在上述教学目标下,可供训练的点也有很多,具体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呢,课文旁批是准确的导引。(www.xing528.com)
《动物笑谈》的旁批共10个,除去“假设需要实验去验证”这类哲理性批注,可提供教学信息的旁批有:
1.“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这位动物观察者会有怎样奇怪的行为?
2.这句调侃的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备注: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
3.“我”暗自得意,人们“脸色煞白”,多么强烈的对比。
4.可可被“我”收养后有什么变化呢?你从这些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5.一个感叹,两个反问,反映了此时“我”怎样的心理活动?(备注: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6.揣摩“我”此时的感受。(备注:车站要不要叫可可)
7.写鹦鹉的调皮,仿佛是在写一个孩子,分明带有感情。
旁批1是目标1的内容,旁批4是目标3的内容,旁批2、3、5、6、7既可以是目标2,也可以是目标3。按照王荣生教授“明确而集中”的内容性原则,我将2、5、7放在目标2里,将3、6放在目标3里,即教学目标1对应旁批2、5、7;教学目标2对应旁批1;教学目标3对应旁批3、4、6。
为了能更清楚地了解“劳伦兹的精神境界”和“语言风格”,我还做了另外三件事,一是搜索关键词“劳伦兹”“动物笑谈”“所罗门的指环”,浏览大致信息;二是下载了与“劳伦兹”“动物笑谈”“所罗门的指环”有关的论文;三是买了《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来读。
我搜索的信息摘录:
1.《所罗门王的指环》刚一出版发行,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誉,赫然名列于纽约图书馆推评的“20世纪十部最佳自然科学著作”之首,中国科学家推介的“20世纪科普佳作”也榜上有名。从初版到现在一直畅销不衰,风靡全球近半个多世纪依旧魅力不减。
2.据传说,所罗门王有一个指环,只要戴上它,就可以获得与生灵们对话的能力。所以这本书名为《所罗门王的指环》。
3.劳伦兹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是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他于1903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并就读当地的大学,主攻医学和生物;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很快,劳伦兹凭借在雁鹅及穴乌方面的研究扬名国际;1937年维也纳大学聘请他教授比较生理学及动物心理学。1942年到1944年,劳伦兹在德国军队中当军医,随军到达苏联时被俘。1948年被释放后,在奥地利艾顿堡成立了“比较行为研究所”。1951年出任马克斯·普郎克行为研究所所长,直到1973年才卸任。他退休以后,马克斯·普郎克学会在奥地利北部的阿姆塔区为他设了一个工作站,使他能继续为奥地利科学院的比较行为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89年,劳伦兹在艾顿堡与世长辞。
4.人物评价:劳伦兹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上的深厚造诣以及他描述动物行为的生花妙笔,同样深受读者的称道和喜爱。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得到心同此理之感,从而体认生命的真谛。
5.鹅是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的一种,属于家鹅。家鹅的祖先是雁,大约在三四千年前人类已经驯养。
6.雁鹅起源于鸿雁,由栖居在我国东北、华北的一种有额疱的野鹅演化而来,是我国古老而稀有的优良家禽品种。雁鹅有野外放牧、觅食力强、适应性广、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能适应以放牧饲养为主的饲养形式,能适应在中国大部分省份饲养。
我登陆知网下载并打印的论文有:评论
袁爱国.《动物笑谈》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袁爱国.自读:基于语言运用情境的发现之旅——《动物笑谈》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7(12)
吕莉.一次“从一到多”的尝试——《动物笑谈》一课教学呈现[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11)
邱俊.搭建自读课教学“四步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
田林.让趣味贯穿于阅读的有效教学中——以袁爱国《动物笑谈》教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8)
李智红.与动物亲密对话——读《所罗门王的指环》[J].中国图书
刘秀娟.感受《所罗门王的指环》[J].环境教育,2005(5)
我整书阅读了《所罗门王的指环》,并作了批记。在此简单摘记一下我的感受:
动物们似乎不是他的研究对象,而更像他的伙伴、朋友、孩子,他们朝夕相伴,享受着生活中无尽的欢愉。他说“为了能够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一个人必须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这点你们完全可以放心,我就是这样的人”。正是凭着这种对自然生灵的敬意和热爱,凭着一个人本质的纯真、爱心和友好,劳伦兹才能完全无需借助所罗门的魔戒,与动物心灵相通。这是一本讲述“鸟兽虫鱼”知识的书,更是一首传达生命的爱与坚强的诗行。天才的智慧、纯真的生命状态、对生命的关怀以及艺术上的造诣,不可思议地在劳伦兹身上凝合,平和中有着光芒,简单中透出睿智。
我一点儿都不懊恼查阅这么多的书籍和资料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步骤,看似无大用,其实不是。每多查询一遍,我对语言的生长点、技能的培养点就瞄得准一点;每多阅读一篇,我对学生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就把握得准一点。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接受,拿捏内容度量。把课文教得清晰、有力、通透,拒绝课堂的浮、虚、肿。我庆幸我下了这么多笨功夫。
最后说说教学活动的设计:
历经深入研读文本的了然于胸,通读相关论文资料的启发引领,最重要的是自己一路“备”来的思考和主见。自己的思考和主见,我非常强调这个东西,很多老师被庞博的信息“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自己的课堂却“浅草才能没马蹄”。教者自己的思考和主见是最重要的啊!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最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绘制导图,概述内容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作者进行水鸭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述作者与可可相处的三件小事。绘制思维导图,初步感知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模仿Show,品读语言
学生批读精彩语言,反复美读、品读。排演童话剧,欣赏劳伦兹细腻传神的语言、对动物的真挚情感和对生命的极大尊重。
3.表格梳理,领悟境界
创设两张表格。一张以小凫为例,让学生归类梳理“作者看到的小凫”与“作者想象的小凫”,通过比较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尊重和热爱;一张以“劳伦兹”和“观光客”为对象,让学生用关键词梳理“劳伦兹的动作行为”与“观光客的表现”,通过对比掌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写法,进而领会作者对动物的爱、对科学的严谨精进、对工作的专注投入。
4.批注勾画,整书阅读
推荐阅读《所罗门王的指环》,用课内自读方法阅读这部作品,特别注意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5.读写共生,以写促悟
布置小练笔:用生动的语言写一写你与小动物之间的趣事。要求:一是叙述干净,不拖泥带水;二是注重细节,写得传神;三是幽默活泼,亲切自然。
最后让我用一句诗意的话结尾这篇手记吧——
我走很长一段路,穿过森林与沼泽,越过高山和大海,只为与你相遇。
(余米曲 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