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话中的批判:探求有所不为之道

对话中的批判:探求有所不为之道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也应该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前后两个句子读出明显的差异来。不过恰好和这一句的处理相反。不能因为陈熙之发言的独到就否定了童老师。这样的“不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品质并无好处。如能如此对话,基础知识就能够得到扎实,学生的批判品质也能得到完善。篇幅所限,还有很多和诵读相关的故事无法写尽。但对于诵读形式的思考,则更多元和丰富了。

对话中的批判:探求有所不为之道

生:我觉得童老师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个句子的处理还不够完美。我认为也应该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前后两个句子读出明显的差异来。不过恰好和这一句的处理相反。

师:又提出反对意见了,很有意思。怎么个相反?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读得轻,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读得重。

师:为何这样处理呢?

生:因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处在江湖之远”就很不容易,这预示着古代仁人们的仕途很凶险了,或者不得重用,或者遭到谗言。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能不明哲保身,而“思其君”,我觉得这种思想境界是最高,所以我认为朗诵的时候应该强调“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很兴奋):陈熙之同学能从童老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得到启示,对另一个句子的朗诵处理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王老师很佩服。熙之说得有理,古代知识分子是有两种生存境界的。正如孟子的谆谆告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你皇帝老儿都不器重我了,我都“处江湖之远”了,我干吗还念着你?我还不如自己种种花儿自己喂喂鱼自己抱抱孙儿算了。(众笑)可范仲淹们是这样吗?不是!越是身处逆境,越是不得重用,他们越是心忧天下,心忧国事,所以这种精神境界确实是非同一般,重读确实很有道理。来,我们根据陈熙之同学提的建议试读一下。

(自评:在课堂的瞬息万变中,我为孩子能提出这样的独立见解而兴奋,一度也觉得自己的点评还算中肯。课后细细一想,其实这番对话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就这个句子本身的理解还有可探讨之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本质上应该是一个互文句,前后两句相互作用,应该没有孰重孰轻。所以应该巧妙提醒同学们注意这点。二是并不能说“居庙堂之高”就是比“处江湖之远”轻松容易的事情(很多历史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童老师的处理也有他自己的道理。不能因为陈熙之发言的独到就否定了童老师。这样的“不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品质并无好处。后来,我想这番对话应该加上下面这一问把对话略微推进一下才是比较完美的。)

师:童老师说不定对陈熙之的发言不服气呢,谁能帮童老师辩论一下。(www.xing528.com)

(自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强调童老师和陈熙之各是“一家之言”。如能如此对话,基础知识就能够得到扎实,学生的批判品质也能得到完善。)

就这样,“诵读”,把我和学生带到了离文本最近的地方,也带向了思想的远方。

关于《岳阳楼记》的这次备课经历、上课经历和反思经历,给予我的最大的启发在于:面对最厚重的文本,我们依旧可以有“断舍离”的勇气,以素朴之道,入经典殿堂。以纯真之师心引领烂漫之童心,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感知经典的温度。

篇幅所限,还有很多和诵读相关的故事无法写尽。一“诵”之后,余音袅袅,绕梁多年,挥之不去。后来,再上《岳阳楼记》,诵读型文本,依旧还是我的不二选择。但对于诵读形式的思考,则更多元和丰富了。

先文本之忧而忧,后文本之乐而乐。青春之语文,青春的课堂,就这样,进亦忧,退亦忧,殚精竭虑,不亦乐乎啊!

王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澜山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