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我们才愿意去关注与了解。1993年毕业于中等艺术师范学校的我,19岁开始就以美术教师的身份开始独自面对工作与生活。工作不久,学校购买了两台286型计算机。我第一次接触真正意义的个人计算机,操作鼠标在画图软件中作画,看着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形象,让我兴奋好久。朋友成立广告设计公司请我去帮忙。看着设计师在电脑上制作效果图,让我开始学习并掌握了photoshop、CorelDRAW制图软件。20世纪90年代末,电化教育、CIA课件在中央、省市重大课堂教学活动中大行其道,充满声、光、电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完全碾压、秒杀了粉笔与传统教具。有着美术电脑设计基础的我,轻松上手Auhorware、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当大多数一线教师还在琢磨鼠标如何操作、office软件如何使用时,我已经成为教师群体中的弄潮儿,从素材采集、加工、整合,到界面设计、程序开发、交互控制,整个课件制作流程全掌握。我帮助学校教师开发制作的参赛课件,由于有美术设计能力,课件界面绚丽多彩,应用企业级的多媒体开发工具,课件功能流畅完备,为获得好的教学成绩增分不少。随后许多参加省、市、区赛教活动的省内优秀教师找到我,请我帮忙制作参赛课件,这些人带来了更多的需求与认知,更加激励我不断提高软件使用水平与技术应用能力。从1999年—2005年,单独、合作制作的数十件教学课件,不但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也帮助数十位学科教师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教学评优活动的奖项。
一个人心中最难解的那些问题,通常不是源自知识的匮乏(求知可以谷歌、百度),而是思维方式的禁锢。这些禁锢悄无声息,自己无法察觉,却总是能把人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认知牢笼中,纠结于不该纠结的问题,烦扰于纷繁芜杂的表象,而看不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硬件的不断升级换代,软件的不断此起彼伏,摩尔定律让我有些迷失与困惑。随着与更多省、市级优秀教师交流,我开始将关注点由开发炫目、炫技、刺激眼球的花哨课件,会同授课教师落实如何通过教学课件的辅助,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于漪老师说:“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当我将对技术的关注,转变到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层面上时,我遇到了更大的阻碍,就是对除了美术学科外其他学科教学的无知。这时,随着2001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我在技术能力、课件制作培训方面的不断提高,我也自然成了一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与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日益增强的个人影响力,我也能摒弃单打独斗方式,组建教育技术团队,开始申报各级各类教育技术课题。通过与各学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携手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深入案例实证探究,不断弥补自己在小学学科教学上的短板。(www.xing528.com)
经过五六年的实践应用与行动探究,发现美术专业毕业的我,作为非技术人才开始学习并掌握技术型技能,探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际上具备天然的优势,就是将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思想相互融合,成为综合型(跨界)教师。选择天马行空、富于创造力的感性艺术思维模式,来创新设计每一个课件。解决实际教学与课件应用出现的冲突与问题时,遵循理工科的严格逻辑、探究规律、注重循证的方法来调整、组织课件素材与程序。这种“文科的思维,理科的方法”能够完美的调和并解决课件开发(生产者)与授课教师(使用者)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开发制作的课件在通用性、技术性、观赏性和人机配合度方面,解决的都很好。
由此可见,一个教师无所谓什么专业,只要有“开放”的心态,“探究”兴趣,一定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获得成功的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