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1.我国教育信息化历程
1989年,中国正式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从1993年着手建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0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2001年开始教育政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重点建设教育政务“三网一库”。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使用效率比较低、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分散和信息化人才队伍与优质资源比较短缺的特点。
以笔者为例:学校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个人计算机——拨号网络):1993年参加工作不久,就接触了个人计算机(286型),学习DOS语言,1998年申请163古城热线,实现拨号上网,打开了浩瀚网络的一扇窗;第二阶段(CIA课件——专题学习网站):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开阔了视野,寻获了工具、提升了理念。可以通过可视化窗口、可视化编程制作教学课件,且实现团队协作制作专题学习网站,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第三阶段(物联网——人工智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推动教育领域信息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CR影像现实……,到当前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教育信息化工作突飞猛进。
2.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学者张天潘在论述李克强总理提到的“互联网+”时曾经这样说:“今天这样的时代,比工业革命简单解放我们的身体会有更大的魅力,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人性包括我们的社会兴趣充分连接。”信息技术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技术改变了整个社会。我们也理所当然地将目前的社会称其为信息社会,而且信息技术正不断地继续高速改变着这个人类社会。“信息技术引发教育变革是一个历史过程。”韦钰院士指出“信息社会到来之后,我们是别无选择的:要么抓住这个机会,要么被这个波浪冲走”。这一过程无论被动抑或主动,我们别无选择。作为教育管理者,作为一校之长,面对扑面而来的浪潮,与其被动应付,不如主动出击。
很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自媒体、人工智能,科技发展应接不暇。无论何时,只要有网络,戳戳手机一切都可以送到眼前。现在医院看病,全部通过网上预约排号,实现信息公开,减少纠纷与矛盾。但学校教师与普通大众一样,面对新生事物,总是有四种负面情绪与心态存在:负面抗拒、守旧排斥、迎新恐慌、抱残守缺。这些想法与行为,显然都是不行的。作为一校之长,全校师生都需要我们的引领。
当今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工业时代,我们的思维类型急需从工具型思维转向人工智能思维。当我们面对新技术应用时,批判性的理性反思尤为珍贵。我们的上半身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并开始思考适应,而我们的双脚却无法挣脱工业社会的需求而羁绊挣扎着……
3.教育信息化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从应用层面谈起: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包含哪些?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认为:在学校中,依靠电源工作,并与电有关的应用技术都是信息技术。而不是我们大多数教师认识里,只有计算机、投影机、电子白板等与电脑打交道的才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工作由电教中心统筹管理(也有的学校和单位称呼为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现教中心、资源开发中心等等),称呼不重要,重要的是工作范畴。电教中心除了没有电工这个岗位外,所有与电打交道的工作都是电教人要完成的。电教中心包括的工作有: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教职工信息素养提升、学校信息化工作方案制订、校园网站规划、建设与维护、校园主干网维护、计算机设备软硬件管理、电教资源开发与管理、音视频编辑系统、会议音响、电视网络、电话网络、文印复印、甚至电脑平面设计工作等等。
为什么要管理这么多的事务?就是要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的整体效率——简单来说,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只有集中规划、集中管理、集中运行,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人员都应该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其他岗位教师资格证不是必备),比如:网站程序员、硬件维修技术、音响广播操作员等,其他兼职工作人员包括线路检修、音视频编辑、编辑排版、平面设计等等。(www.xing528.com)
明确学校信息技术涉及的工作范畴,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工作,学校校长、分管信息化的副校长、负责信息化的部门主任,才能各自针对性地思考、规划、建设,以及后期的实施、应用、监督、考核等工作。
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高度,要想成功,理念先行。教育信息化贯彻的几个理念:
其一,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12年9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部门合力推动,社会各方大力支持,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得以确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深入人心,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的各项重点工作快速推进,典型经验模式和应用案例不断涌现,对引领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得到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认同和肯定。因此,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全面深化应用,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5年在上海培训学习过程中,聆听了时任闵行区副区长倪耀明的讲座,作为上海市一个区的副区长,谈到教育信息化,谈到教育活动,谈到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创新,他的学识和海量信息,让我们惊叹学者领导的气派!倪区长娓娓道来的信息化历程,在听者的眼前豁然呈现了一幅信息化环境下未来教育的精彩画卷。信息化的历程从互联网+、到共享经济、从工业4.0、3D打印,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AI(人工智能),对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倪区长通过课堂教学的八个概念,教学流程再造、教室进化、知识管理、沉默的证据、逆教育衰减、数据伴生、低结构和学习者盈利,让我们明白信息技术创新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其二,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校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发展任务框架中,我们看到领域关键问题中,公平与均衡是第一个问题。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实现公平与均衡。而互联网络、时时共享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势的不断深入,必将缩小地域差异、城乡差异。2006年左右,陕西省还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种模式的普及,这三种模式就是卫星资源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条件,学校应用各自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资源配置。通过区域教育信息中心与教育城域网的不断成熟和普及,校际获取资源的途径就完全没有了分别。所以说,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校均衡发展。现在,随着中央与地方,学校与个人的协同努力,已经基本实现100%的学校能够通过高带宽接入互联网,100%的教师使用互联网办公或开展教学。
其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无论一所学校有没有确定学校特色之路,学校特色发展都是每一个校长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的问题。其实,借力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是非常省时省力的途径。我于2013年5月,到现在这所学校担任副校长,在学校建设之初和开发商沟通的时候,就将最合适的电教设备安装进了教室——触摸电视。利用新设备,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也是必然之路。
上海闵行区平南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实现整体融合。学生健康管理系统平台、闵思运动手环、ring灵互联网选课平台、学生个人阅读数据平台、ipad语文课堂学生评价平台、自然学科电子书包等。学校信息化持续推进发展的现状,实现了学校质的飞跃,由一所普通学校成为区域内名校。
当学校遇上新技术,如何利用新技术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核心内容迭代升级?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让人惊诧于学校对教育信息化整体性的把握。学校自2011年以来,就正视传统学校教育组织体系所面临的信息化冲击,坚持“课堂、课程、评价”三位一体,以资源建设为支撑,推进信息化常态教学,创新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和课程建设体系,致力实现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的教育追求。“魔方课程”“创客课程”……六大学院72种课程,学校以“看见学习真正发生”为目标,以“智慧Hi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课堂和童趣的课堂),通过课前发布微课、前测题等预习导航,借助平板电脑一对一的互动体验,构建云端学习系统,开发专题课外练习软件,获取全方位的“学生数据”,让课堂趣味性增强,使得教室里没有了南郭先生。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移动学习需求,塑造新型工作学习模式。一对一教学聚焦学生个体差异、个性化成长课表推动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手段推动教学改革、引领教师革新课堂生态……学校用最先进的载体还原了最本源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