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更多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的容量、深度和高度,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益。然而,由于多媒体设备带来的便捷性,竟让我们的教师产生惰性。比如:下载一个课件不经修改直接使用,无论是否适合本班学情。将练习册或测试卷,利用展台直接投射到屏幕上,学生对着屏幕抄写题目做作业。其二,对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趋之若鹜,不断尝试又不断放弃。语言类学科(语文、英语)课堂中,指导学生利用在线论坛交流、回答问题、做练习。整堂课只听见键盘敲击声和教师偶尔的提示语,缺少自然环境的语言训练和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为了技术应用忽视语言教学的学科特点。第三,形式远大于内容。教师重视多媒体的选择和呈现形式,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使得学生对课堂信息量、信息呈现形式的关注,远远大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注意其趣味性,影响并阻碍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和问题思考力,极大地冲击课堂效益。看似课堂内容丰富,却都是浅尝而止,泛泛而谈,有了广度没了深度。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除了转变对信息技术唯工具论、唯技术论的认知外,还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方法和策略,掌握常用信息化设备的软硬件操作,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不喧宾夺主、不画蛇添足,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深入了解教室信息化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这里的“利”应该是“深入了解”,一线学科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教室里的信息化设备的功能和作用,认真思考信息化设备是否可以在学科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凸显教学重点、化解教学等问题的解决。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识字写字环节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在写字教学中通过交互平板绘制笔画,教师只需要用手触摸屏幕就可演示笔画过程,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巩固练习时,请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评价,为生字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在小学数学课堂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学生测量直径的长度,测出结果3.14。然后学生再利用交互平板中的直尺工具,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这种测量工具所见即所得——快速、直观、准确,学生记忆深刻。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和利用信息化设备功能和软件工具,才能合理地使用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二、适度学习信息技术
一线学科教师,除了烦琐的日常教学工作,还有自身的学科专业成长。非信息技术教师如果过于关注技术学习,对学科教学就会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由于中小学“微课”的盛行,制作和开发软件应运而生,无论是直接录屏、支持手机摄录,还是声音转换、视频编辑,可以说,制作各个环节都有软件支撑。部分教师为了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完整性,重点关注了画面美感、转场特效、音乐效果等等形式,总想制作一个尽善尽美的微课。这些教师不断钻研软件、不断在不同功能软件中挑选取舍,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知识点、技术契合度的思考和设计。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适度学习支持教学的技术,而这种学习,一定是满足自己的教学需求。教师开发制作的教学资源(课件等),可以没有封面、可以没有音效、可以没有动画,只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于呈现、便于操作,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可能只是解决一个知识点的音频,可能就是一个可输入并能反馈结果的算式,也可能只是记录学习过程的一个小程序,它对教师而言就是有效教学资源。所以,教师不能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通用性,而过多关注软件操作和作品形式。如果我们想将作品制作成为可以参赛或共享于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微课、课件等),我们可以寻求学校或者社会的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完成,教师应减少费力费时的技术钻研和开发成本。(www.xing528.com)
三、落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理念
当一种新技术被引入到教学,它必须与使用它的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相吻合,与它所指向的知识的特点相契合。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入融合时,技术的应用首先考虑必要性,其次是否增效,最终达到融合统一。
教师首先应该立足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科重难点,结合本班学情和信息化环境,不断甄别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然后搜索支持这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信息化设备、教学平台等。反复构想、反复尝试,以实现信息化技术介入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传统教学方式(实物演示、现场操作)能够方便、快捷、有效地解决问题,就不必要选择信息化手段。所以,教师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思想——为了体现学校信息化水平、教师的操作能力,而刻意使用,有充门面、装样子的想法。
教学活动中信息化的介入,一定是为了增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习者的学习效益。信息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绝对支撑动力,同时是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深入运用的一个外在表现,象征着一个新的教学切入点。信息化介入学科教学,可以从实现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顺畅性,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多样性等方面深度融合。
信息化情境的设定,一定要将教学目标视为教学方向,将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基础支撑,随之将各项因素予以协调、相互贯通。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现有资源的整体性,保持信息化教学过程的顺畅性,根据学情、信息化环境调整教学目标的内容,充分张扬信息化教学的育人特色,确保教师的实践经验发挥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稚气未脱、活泼好动,加之信息化教学环境复杂多变,使得教师在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状况百出,所以教师务必要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坚持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多样性,这样才能够在出现问题时表现得游刃有余。
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是为了让老师教学更加方便、高效,而且使用起来简单,让学生学习效率更高、成效更加显著,让学校的教育教学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使信息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