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作为统治者的政治家,不论是早先的奴隶主贵族,还是后者的封建君主,最关心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秩序,成为自己优先考虑的问题。他们较早地看到了“德治”的重要作用,把有益于自身利益的道德规范向民众进行普遍“教化”,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看作是巩固自己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作为思想者的哲学家,在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社会中,较早意识到合理的道德观念对于改善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的积极意义。因而,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哲学家总是积极提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思想,或者直接向最高统治者“进言”、“进谏”,希望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实行合乎道德要求的“仁政”,或者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具有新道德观念的政治人才,使道德思想成为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伦理基础,在全社会的广泛范围内,借助于政治制度,实现道德思想的自身价值。
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融合,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一大特点。实行两者的结合,历史悠久。周公在总结夏、商兴亡的历史教训时指出:“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可见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已认识到“敬德”的重要性。是否敬德,不仅是个道德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政权兴衰的政治问题。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统治者以“不忍人之心”,为“不忍人之政”。儒家历来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说明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融为一体。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常常把有利于自己利益的道德规范,代理用国家强力,使之具有政治与法律的权威。如汉代统治者把经由董仲舒归纳、推崇的“三纲五常”,作为“治国之要”,伦理道德规范直接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这种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融为一体的特点,使传统道德思想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封建道德为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起到了其他任何力量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www.xing528.com)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在世界历史上延绵这么漫长的年代,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融合的重要的民族文化心理特点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民众,不仅可以运用封建政权的强制力量,实行“剑子手的职能”,镇压反抗,而且可以依靠封建道德,借助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精神力量,实行“牧师的职能”,驯化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