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追求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

在追求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肯定人与自然天地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中国传统道德则崇高“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亲密友善的境界,认为人不仅要爱人,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一致。这种“天人合一”、“天地合德”的超然豁达、无限宽广的道德境界,始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至上价值目标。

在追求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

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即面向“人”,关注人的命运与处境,把伦理道德作为哲学思考的重点,并把道德观世界观认识论交织在一起,确立“人道”与“天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有一个明显的倾向:一方面肯定人在自然天地中的重要地位,儒家的《周易大传》以“天”、“地”、“人”为“三才”;道家的《道德经》以“道”、“天”、“地”、“人”为“四大”。不论是“三才”,还是“四大”都把“人”看作是天地自然并存共荣的重要实体。不仅如此,人还是“天地之心”,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地,五行之端也,食味别被色而生者也。”董仲舒也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春秋繁露·立元神》)张载则进一步认为,天地本来无心,没有知觉,是人“为天地立心”天地万物通过人来认识自己。这些观点尽管有所不同,但肯定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肯定人与自然天地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董仲舒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还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国古代思想家从认识“人”与“天”之间不可分离的依存关系开始,逐步认识“天人合德”,发现“人道”与“天道”,即人的道德与自然规律之间存在的某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张载则进一步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www.xing528.com)

“天人合一”、“天地合德”是中国先哲在对人的生存方式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极其重要的伦理道德思想,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中国传统道德与西方不同。西方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战胜自然,驾驭自然。中国传统道德则崇高“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亲密友善的境界,认为人不仅要爱人,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氏遣书》卷二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一致。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这种“天人合一”、“天地合德”的超然豁达、无限宽广的道德境界,始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至上价值目标。它不仅对于塑造中国人的许多仁爱忠恕美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构造中国人明白、达观的人生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