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逐级分解,不只是把目标落实到人,也是在寻找达成目标的方法。
没有目标能够轻轻松松的实现,在每一个挑战目标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拦路虎”。赶走“拦路虎”,目标才可能实现。
激励大师博恩·崔西曾谈到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未能实现目标的人,在放弃之前努力了多少次?一般来说,一次都没有。大部分人在迈出第一步之前,就已经放弃了。究其原因,无非是当他们决定做一件以前从未尝试过的事情时,发现眼前面临种种艰难险阻。
其实,成功者所经历的失败比没有成功者多得多。成功者在成功之前,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跌倒,爬起来,又跌倒,再爬起来,如此反反复复,最后大获全胜。正应了那句老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世界上不存在随随便便的成功。在今天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要想成功,就必须超越可能存在的障碍,我将之称为“拦路虎”。你要到达目的地,但有一只老虎匍匐在地,正好挡住了去路,怎么办?是选择绕开,还是赶跑拦路虎,逢山修路遇水架桥,解决了问题和障碍,成功最终一定会到来。
销售业绩持续下滑,要扭亏为盈,实现新的增长目标,背后的“拦路虎”是什么?是客户数量不够?还是客户消费金额持续下滑?如果是客户数量不够,到底是老客户走了,还是新客户开发不足?如果是消费金额下滑,是哪款产品的消费额下滑了,还是整体下滑?不管怎样,必须找到销售下滑的“拦路虎”。
生产部要提高产品一次合格率,确保产品品质持续超越客户期望,要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做?努力奋斗就够了吗?不一定。还要找到产品品质出问题背后的“拦路虎”,是机器老旧造成的,还是工人技能不熟?还是原材料品质出了问题?亦或是包装的问题呢?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采购到货及时率很差,严重影响公司交期,导致客户投诉持续居高不下,背后的“拦路虎”是什么?是物流运输不及时?还是供应商生产不及时?还是其他原因?如果找不到“拦路虎”,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由此可见,任何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要达成,在其背后都可能存在甚至不止一只“拦路虎”。必须承认这只拦路虎的存在,也必须承认只有解决了“拦路虎”,目标才能够达成和实现。
随着咨询企业越来越多,越有种感觉:大量企业解决问题是盲人摸象——在错误信息基础上进行错误的诊断,开出了错误的药方。其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更为甚者短期局部优化,但长期损害更大。比如:某企业销售业绩下滑,业务人员经初步市场调研后判断为产品售价过高,于是匆忙降价,短期销售有提升但长期品牌价值损害极大,结果一年以后销售业绩下滑更多。再比如,某电商企业为了“双十一”提升销售额,花费大量费用抢入口流量,其结果是流量增长但销售额却依然没有起色。这些现象在企业比比皆是,那么如何找到真正的问题呢?
中医诊病强调四个字: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即观察病人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指听声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指询问症状,询问病人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指摸脉象,用手诊脉,合称四诊。在企业诊断问题,有没有这些多维手段呢?望,即到一线去观察,看员工操作,看顾客购买,看同行动作;闻,即听取员工汇报,听取客户反馈,听取市场声音;问,即深层次询问问题,以判别事物真伪;切,通过数据信息和一线调研信息,诊断问题实像。
从企业辅导实际看,多数企业管理层只用了一维手段:听,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销售业绩上不去,业务人员解释为竞争太激烈,对手降价导致己方丢单;生产成本下不来,管理人员强调机器设备老旧能耗高产出低;采购到货不及时,采购主管归因于采购价格太低供应商不愿意接单;研发出不了新品,归因于人才不够需要外招;招聘人才不到岗,归因于薪酬太低没有竞争力。
世界知名咨询大师大前研一曾分享过一个案例:大前在麦肯锡公司当顾问时,接到一家公司的咨询要求,帮助提升销售业绩。在召开销售专题研讨会时,业务员抱怨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对手产品降价,我方价格过高,且市场投入费用少,提成机制不到位,要求公司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投入费用,提高销售提成机制。但当大钱到一线进行广泛调查后发现,很多老业务员抢占大片市场区域,但却根本没有拜访客户,甚至开车到客户公司拜访时,连线路都记不清楚。而新业务员每天要乘车2~3小时拜访异地客户。大钱到一线“望闻问切”后的判断是:公司市场区域划分不合理,老业务员霸占大片区域靠自然销售也能轻松拿业绩,新业务员跨区域异地开拓市场,不仅费用高昂而且难有成绩。最后的结局方案是:重新进行市场划分,培训新员工销售技能。
多维手段收集信息,核心是避免一个维度的片面性,从多个支点收集信息还原真相。这就好比你从未去过一个地方旅游,如果你只听别人说,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体验,不一定适合你。如果加上到网络上搜集照片,获取攻略,了解更多当地的风土人情,你就会有更深入的判断。如果在亲自考察实践,深入当地交流沟通,就会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www.xing528.com)
尽管采取多维手段调查信息,但极有可能这些信息是支离破碎,甚至是真假参半的。这就要分析,这些信息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主观判断。这个环节在诊断问题中非常关键。比如:询问病人哪里疼痛,他说的是感受,不一定是事实。举个例子,某天你乘地铁时遇到了下面这些情况。每一项都是你的真实体会,但哪项才是事实呢?
(1)车内拥挤。
(2)天上乌云密布,快要下雨了。
(3)车上老人很多。
(4)座位上的包是别人落下的。
(5)前方的人到站应该会下车。
(6)地铁速度很慢。
(7)车站工作人员心情不太好。
仔细分析,这里面没有一项是事实,都是判断。比如“车内拥挤”,对拥挤的定义完全因人而异,这属于每个人的自我判断;“快要下雨了”属于推测,也是判断。“车上老人很多”更是如此,判断老年人多与少的基准很模糊。
那么如何判断事实呢?真实客观存在,无人否定的才是事实。怎么做到呢?
信息不全面,但是这个讲话的人有分量,或者讲话表达“有水平”,就被人轻易地全盘接受,这种情况存在比例最大。比如某公司讨论销售业绩提升,业务人员七嘴八舌争论不休,这时公司资历很深的营销副总裁发言:“大家讨论都有道理,但是这都不是问题的本质。以我这二十年从事销售的经验,这个问题的本质出在公司激励政策上。由于政策激励不到位,调整幅度太小,导致员工动力不足,影响了销售业绩提升。”业务员纷纷点头称是,众声附和。老板一看,意见比较统一,于是下定决策:调整公司激励政策,加大激励力度,提高销售业绩。其实,如果稍加分析,该营销副总讲话中不全部是事实,而是个人意见和主观推断。
把用望、闻、问、切等各种手段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叠加,尤其对相互矛盾的意见进行重点关注。如果一线观察、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等手段收集上来的信息和判断一致,说明判断是准确的。如果不一致或者矛盾冲突很大,这才是真正存在问题的地方。尤其是当双方观点冲突激励,无法判断谁对谁错的地方,说明对事实把握还不够透彻,这时候就需要深入现场进行调研了解,更全面更深入把握事物本质。
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有一句名言:“答案永远在现场。”但是要从现场获得答案,先从心情上说,必须对工作有不亚于任何人的热情,有解决问题的深切期待。同时,必须亲临现场,用真诚的目光仔细观察现场,用眼睛去凝视,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贴近。这时我们才可能听到产品发出的声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