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迅速说清楚、高度聚焦的60秒法则

迅速说清楚、高度聚焦的60秒法则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麦肯锡公司有一个很有名的“30秒电梯理论”。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也无法在乘电梯的30秒里把结果说清楚。因此,60秒法则,不仅是让员工能够迅速说清楚,精准聚焦,而且最好能一句话洞穿,产生高度聚焦的力量。好比一辆汽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每小时跑60公里和跑100公里,所行驶的距离是不一样的。是因为目标不让人激动,没有让人产生心流。

迅速说清楚、高度聚焦的60秒法则

目标分解越细化,成功就会越直接。

目标越刻进骨子里,成功也会越直接。

如何验证?

目标60秒法则。

麦肯锡公司有一个很有名的“30秒电梯理论”。而此理论的创建,来源于麦肯锡公司一次沉痛的教训:该公司曾经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的时候,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间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该董事长问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结果?”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也无法在乘电梯的30秒里把结果说清楚。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一个重要客户。从此以后,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

我到很多企业去辅导和咨询时,最喜欢问员工的问题是:“能否告诉我,你今天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在员工回答时,我通常会下意识地看一下自己的手表,暗地里计算对方答出问题的时间。走访上百家企业,询问过很多员工这个问题之后,总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1)沉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不知道目标是什么;

(2)记在笔记本上,需要去查看一下;

(3)支支吾吾,花了很长时间描述了目标;

(4)60秒内很详细地说了目标是什么,但目标对他产生了什么作用并不清楚;

(5)60秒内清晰地描述了企业的目标,还表示为了达到目标,加班到很晚,第二天早上起来想起完成了昨天的工作很开心,又重新充满了战斗力,开始了新的一天。

我发现一个小秘密:那些目标引擎驱动强的企业,员工通常很快能够回答出来,甚至能够精准地回答当天的销量目标、销售额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该干什么,等等。而那些目标引擎驱动弱的企业,员工通常都会在思考几分钟后作出回答。对于回答不出来的人,我通常会引导追问,“你几天要做哪几件事?”而对于那些目标产生零引擎驱动的企业来说,员工通常连当天要做哪些事也不清楚。

如果你的员工能在60秒内说清楚当下的工作目标,说明目标系统是清晰的。反之,则存在巨大的隐患。

一个员工如果在60秒以内讲不清楚公司、所在部门以及他自己的工作目标是什么,要么这个员工不称职,要么是公司的目标体系有问题。

目标到底是多还是少?是定一个,还是三个,五个?没有定论。但有一点,目标越多越复杂,人的精力匹配越不够。这好比杂技团里的小丑耍球,如果一次耍三个,能玩很长时间,但如果一次耍八个,估计只能维持十秒钟。目标越多,对人的系统平衡能力要求越强。(www.xing528.com)

少而精的目标,会让员工迅速聚焦。尤其越针对基层员工,越是如此。因此,60秒法则,不仅是让员工能够迅速说清楚,精准聚焦,而且最好能一句话洞穿,产生高度聚焦的力量。

我到江苏一家做注塑模具的企业辅导,由于其工人学历不高,知识技能水平有限,如果目标制定过多过复杂,会导致企业过高的管理成本,在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后,我们梳理出生产部各个岗位一句话洞穿的目标。

首先,是技术员。由于该公司采取机器半自动化生产,技术员要进行机器参数的调整,调整得好,机器出货速度快、成本低、品质还好;但如果参数调不好,机器就会出问题,产量就会受影响。经过实地考察与测试,我们发现在同等出货品质前提下,如果机器维修保养、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和调试工作做得好,就可以让机器转速加快、工作时间延长,这对企业有巨大意义。好比一辆汽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每小时跑60公里和跑100公里,所行驶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在同等品质情况下,机器转速快一秒,就会让每天产量提高10%,同比单只成本下降3%~5%,这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所以经过分析,我把技术员的目标界定为一句话:调机速度快一秒。

其次,是投料员。以前投料模式粗放,但如果经过精细化管理,就可以做到精准投料。如果做得好,可以让每个产品单只重量减少一克,比如从35克减少到34克,甚至是32克,这可减少相当可观的原料成本。由此,我把投料员的目标也界定为一句话:原料耗用少一克。

最后,是烘料员。其工作就是把原料烘干。但以前基本都是在白天烘,因为员工不愿意加班。但是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白天烘干电费和晚上耗用电费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就问员工,如果晚上工作,把节省下来的电费50%奖励给你,愿不愿意?员工一算账,都说愿意。这样,对电费耗用就再定一句话目标:生产耗电省一度。

一句话洞穿,是为了让员工高度聚焦,形成立刻、马上的直觉反应。

但这句话,不是空洞无物的一句话,而是充满感情,凝聚心流的一句话。在很多企业,当员工提炼出这一句话后,我会继续追问:

“实现目标你会激动吗?”

“……”

为什么没有声音了?是因为目标不让人激动,没有让人产生心流。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西斯赞特米哈伊在研究画家是怎样工作时,他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作画过程中,当作品画得越来越好的时候,画家好像感受不到劳累和饥渴,废寝忘食,只顾继续作画。但当画作完成时,他们的快乐只是持续一会儿,然后很快对这幅画失去兴趣,作画时的“幸福感”也荡然无存。米哈里把这种精神状态称为“心流”(flow),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集中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图3-4 米哈里心流示意图

那么实践中如何操作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17年,我到一家餐饮企业进行绩效辅导,在给企业制定目标时找到一个增长点,即提升会员卡的销售额。理由如下:其一,餐饮企业是高频消费,人一天要吃三顿饭,餐厅做好了回头率相应就会提高;其二,一般餐饮企业会员消费应该占总业绩的三分之一左右,而这家企业只有3%,说明有很大增长空间;其三,短期内进行会员销售突破,也是打赢小胜仗凝聚员工士气和信心的过程。所以,经过讨论制定了一个目标,每人每天一张卡,即每人每天成交一名会员,按照该企业全国3000名服务员,每张卡500元计算,一年的会员成交额是5.475亿元。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那么这个目标实现有无可能呢?还是有的。按照正常营业情况计算,企业一天经营两餐正餐——午餐和晚餐,但加上下午茶和夜宵,可能就是四餐。按照每个服务员每天服务20桌客户计算,成交1例老客户,就是二十分之一的比率,即5%的成交率。所以基于以上测算,当时给企业定的目标是:每人每天一张卡,一年突破4.5亿元。这个目标让老板非常激动。但是在往下落地过程中,我发现员工不激动。一年突破4.5亿元,对企业有非常大的利益,但对员工有什么好处呢?当然也有,比如提成,员工成交越多收入越高。但是没有表达出来,员工形成不了心流。于是我把这个目标做了一个小修改,“每人每天一张卡,月薪过万不是梦。”这就把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收益结合起来了。

很多读者看到这儿也许会觉得这种操作也太小儿科了吧!大家不要看不起这个小小的改变,实践证明作用是很大的。为什么呢?一是因为这个目标足够简单直白,让人一听就能记住。二是收入增长就是绝大多数基层服务员的追求,因为他有孩子要上学,家里还有老人,哪儿都需要钱。而如果一个月能够挣到上万元,那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三是现身说法,在持续落地过程中,不断有业务员突破业绩,实现了目标,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