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是祁姓刘氏一世祖在宋代以前的史志文献和《刘氏族谱》的记载是十分清楚的。然而从明代的《刘氏族谱》开始,祁姓刘氏的一世祖由以前的帝尧变成帝尧的儿子或孙子这一代,帝尧变成祁姓刘氏的血缘圣祖。是什么原因造成帝尧是祁姓刘氏一世祖地位的变化呢?下面将解析这个问题。
1.宋代以前的史志文献和《刘氏族谱》明确记载帝尧是祁姓刘氏的一世祖
(1)最早记载祁姓刘氏是帝尧后裔的是《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春秋左传》在襄公二十四年还记载: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笔者注:祁姓范氏与祁姓刘氏在士(范)会及以前同祖)
(2)《史记》关于帝尧是祁姓刘氏的一世祖的记载与《春秋左传》基本相同(略)。
(3)《汉书》在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之后,更进一步明确:“汉帝本系,出自唐帝。”《汉书·叙传第七十上》也明确记载:“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
(4)《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了从帝尧至唐代若干祁姓刘氏的繁衍世系。
祁姓刘氏在战国以前经历了若干祁姓×氏之演变,大约于公元前六世纪七十年代才恢复为祁姓刘氏。汉代以前,祁姓刘氏还是一个小姓氏,有无族谱不得而知。汉时,汉皇刘姓一举成为国姓,朝廷设置“宗正府”,专门管理皇族事务,汉朝不仅有汉皇刘姓的皇室族谱,而且有很完备的汉皇刘姓的皇室族谱体系。由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的破坏和赤眉军进入咸阳,除高祖庙及京兆尹府舍外的所有宫至营寺等建筑尽皆烧毁。东汉末年,董卓为了强迁汉献帝和洛阳数百万人口去长安,而烧毁洛阳的全部宫殿、宗庙、官署府衙、百姓住宅,洛阳方圆二百里没有一点残余留下(《后汉书》董卓列传)。虽然两汉宫廷中的皇室族谱在战乱中损失严重,但保存在历代汉家皇帝分封的诸多同姓诸侯王国,尤其是文化素质较好的诸侯王所在的诸侯王国中的汉皇刘氏族谱资料一定是有的。正因为如此,班固在写《汉书》时才能完整地写出西汉的“诸侯王表”和“王子侯表”,范晔、陈寿分别在写《后汉书》《三国志》时才能完整地写出东汉、蜀汉的皇子王和王子侯世系。到欧阳修、宋祁写《新唐书》时,根据《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的记载和唐代宰相及大家族的家谱(如汉宣帝刘询四子楚孝王刘嚣的后裔刘僧利的六世孙刘知几就著有《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编制出祁姓刘氏七大房的十二个宰相的繁衍世系。这些唐代宰相世系清清楚楚地展现了从帝尧到刘邦(含刘邦兄弟),再至唐代祁姓刘氏宰相的血缘的传递世系,也展现了帝尧就是祁姓刘氏的一世祖的史实。
(5)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说:“刘氏祁姓,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既然刘氏祁姓,第一个因生得姓祁的帝尧当然是祁姓刘氏的得姓始祖即一世祖。
从上述的记载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宋代以前,帝尧是祁姓刘氏一世祖的地位在史志文献和《刘氏族谱》中的记载是明确的。
2.明朝开始,帝尧是祁姓刘氏一世祖的地位被取代
(1)纬书《尚书中候》的出现与散亡
大约在王莽时代至东汉初年,流行一种为迎合帝王喜好的图谶,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也记录一些有关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简称纬。《易》《书》《诗》《礼》《乐》《春秋》及《孝经》均有纬书,称为七纬。《尚书》也有纬书,《尚书中候》就是其中的一种。
纬书《尚书中候》记载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名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之说。
前面已经讲到纬书《尚书中候》记载的监明之子受封于刘的传说是源于对帝尧晚期的另一传说即“舜篡尧位,丹朱造反被杀身亡”和“依‘灭国存祀’惯例,舜封式于唐”,这种传说早已被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和我国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的记载否定(详见“为什么说只有帝尧才是祁姓刘氏的得姓始祖”一节)。班固生存的年代正是纬书《尚书中候》盛行的年代,他非常清楚纬书《尚书中候》记载的上述传说早已被《尚书》和《史记》否定,不可信。因此他并没有理会纬书《尚书中候》的说法,他在《汉书》中理直气壮地说:“汉帝本系,出自唐帝”,“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www.xing528.com)
由于纬书内容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虽然东汉较为盛行,到了魏晋时已经开始不受欢迎,南朝宋开始禁止,及隋禁之愈切。隋炀帝即位,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其书遂散亡。
(2)明清时,帝尧的祁姓刘氏一世祖的地位被取代的原因分析
ⅰ.祁姓刘氏族人普遍不知道自己在汉前姓祁不姓刘
虽然秦汉以前祁姓刘氏族人姓祁不姓刘,但是,秦汉以前祁姓刘氏的男人的称谓为氏﹢名,男人称谓中长期都没有带姓“祁”,祁姓刘氏族人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汉前姓祁、氏刘,并误以为汉前的氏刘就是“刘”姓。
司马迁将刘邦的姓祁改为姓刘氏,但是绝大部分祁姓刘氏族人也不知道汉后的刘姓与汉前的刘氏有什么区别,更不知道汉后的刘姓与汉前的祁姓有什么联系。
ⅱ.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波及全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战乱、灾害、瘟疫、迁徙,宋时的金、元入侵直至元朝铁蹄蹂躏使历史文化遭到极大冲击和破坏。现在我国馆藏最早的《刘氏族谱》是明朝的,而且仅有八部的史实说明唐朝以前的《刘氏族谱》在明朝以前已经丢失已尽。当时的汉皇刘姓族人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史志文献关于帝尧是祁姓刘氏族人得姓始祖的记载。
ⅲ.纬书《尚书中候》在明清时又开始流传
前面说到纬书《尚书中候》在东汉盛行,魏晋时已经开始不受欢迎,南朝宋时开始禁止,隋朝时基本散亡。但是由于纬书《尚书中候》散见于诸经注疏及为其他书籍所征引者不少,后代学者从散见于诸经注疏及其他书籍中加以收集整理。尤其是明清时期收集整理的人较多,纬书《尚书中候》的辑本开始流传,于是原纬书《尚书中候》记载的关于“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名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的传说从明代又开始在民间流传。
ⅳ.清代姓氏学家张澍《姓氏寻源》一书中说:“帝尧娶散宜氏之女,女皇生长子监明先死。监明之子式,封于刘,其后有刘累。”
这种说法除了错将“女皇生丹朱”(《帝王世纪》曰:“女皇,生丹朱。”)说成是“女皇生监明”及错将“丹朱裔孙刘累”(《新唐书》曰“夏时丹朱裔孙迁于鲁县”)说成刘累是监明裔孙之外,其余与纬书《尚书中候》的说法没有质的区别,不再重叙。
ⅴ.明清时期部分《刘氏族谱》按纬书《尚书中候》和张澍《姓氏寻源》记载将监明或源明为祁姓刘氏的一世祖。
明清年间,相对而言又是一个安静祥和的时代。民间修谱的高潮再次到来。由于唐朝以前的《刘氏族谱》到明朝时已经丢失已尽,而此时祁姓刘氏后裔们接触到的关于祁姓刘氏源流的记载大概也就是纬书《尚书中候》和张澍《姓氏寻源》记载的关于“尧子监明早死,监明之子式封于刘,其后有刘累”的传说而已,因此明清时期祁姓刘氏的民间修谱者,就将当时流行的纬书《尚书中候》辑本和张澍《姓氏寻源》中记载的“监明之子受封于刘”当成历史,将监明作为一世祖写进《刘氏族谱》中。既然是有纬书《尚书中候》和张澍《姓氏寻源》的记载为依据,“监明”是祁姓刘氏一世祖的说法就能得到不知道帝尧才是祁姓刘氏一世祖的人们的认同,所以“监明”是祁姓刘氏一世祖的说法很快广为流传。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广为流传过程中又出现流传差错,又有“源明”是祁姓刘氏一世祖的说法。
这大概就是明朝时的《刘氏族谱》用监明或源明当作祁姓刘氏一世祖的真正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