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水灾救治研究:20世纪40年代成果及意义

重庆水灾救治研究:20世纪40年代成果及意义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开埠后,因其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重庆进口货物成倍猛增,逐渐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11月,获21军部批准,重庆从此成为以“市”命名的城市。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因此水灾频繁,损失较大。尤其在20世纪40年代,重庆市每年的雨量充沛,且雨季多集中在5、6、7、9月,平均月降雨总在18次以上。

重庆水灾救治研究:20世纪40年代成果及意义

社会史的角度来看,开展对现代中国水灾史的研究并进而探讨灾害、政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0世纪40年代的重庆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首先,民国时期重庆在中国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在此阶段,重庆经历了由商埠—省辖市—直辖市国民政府的永久陪都的过程。 尤其是在20世纪40年代,重庆更是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中心。

重庆开埠后,因其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重庆进口货物成倍猛增,逐渐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鉴于重庆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地位,1925年7月,北京临时政府中央政务会议决定设置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次年该公署正式成立。1927年9月,重庆商埠督办公署呈21军部:“窃查国民政府区域内,上海、南京、广州、杭州等商埠地方,均经先后改市,成绩昭然,本埠改隶革命旗帜之下,似应援照改市,俾划一而免分歧,请改埠为市”[2]。11月,获21军部批准,重庆从此成为以“市”命名的城市。 1928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重庆向国民政府呈请成立重庆市政府,获批准。 此时,重庆市是省辖市。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新址办公,党、政、军机关和各国使、领馆相继迁渝;内迁的工厂、银行、商号、学校和各种文化单位也大多以重庆为落脚地;大批难民也不断涌入,从而使战时重庆的人口猛增。1938年9月,经行政院384次会议议决批准重庆市组织机构“暂准援照直属市组织”,除原有警察局外,增设社会、财政、工务、卫生四局;除营业税外,所有税收划归市财政收入,“会计应行独立”,会计主任由国民政府主任派员充任[3]。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4]。 随着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地位的提升,战时陪都重庆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齐名的城市。 即使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5]

其次,近代重庆是水灾频繁,灾害损失较大的地区,既沿大江大河又多山区丘陵,水灾类型众多。 既有江河洪灾的特点,又有山洪的特点;既有积雪融化造成的水灾,又有暴雨造成的水灾。

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南北季风常交汇于此,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在全国降水分布图上,处在降水偏丰区的边缘部分。 季节分布情况是夏季最多,春夏之交和秋季均为夜雨。 降雨量每年平均为1000公厘(1公厘=1毫米)以上,最多一日间曾达79公厘(据北碚科学院测候所二十四,五两年之报告)[6]。 因此水灾频繁,损失较大。 据统计,清同治五年(1866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的81年间,重庆江北县接近主城的地区(现重庆江北区)约发生16次暴雨灾害,灾害发生时,“风雹大作,房屋多倾颓”,“岩石崩塌,街衢成河”,“平地水深数尺,田禾房屋悉被冲毁”[7]。 据史料记载,巴县自公元1520—1945年的426年中,发生大雨洪涝灾害的49年[8]。《华西日报》报道:“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连日大雨,长江上游支、干各水大涨,重庆水位上涨数丈。 沿江各处多被水淹,渝、梁间电报交通断绝。 嘉陵江沙水暴发,重庆朝天门木船被撞沉数只[9]。”1937年7月15日的《新蜀报》也对水灾进行了报道:“(15日)晨拂晓,果然大雨,下降日夜不止,沿城江流水势大涨,漫郊遍野洪水泛滥。 ……计城厢顺城近郊之房屋被淹毁者,占城厢三分之一,漂没家俱牲畜无算。 计被水灾重者不下五六百户。 田畴农作物被淹没近日者,亦占三分之一,损失约计四五万。 沿江而下,各场淹没农作物尤多,诚十年来未有之水灾也[10]。”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连日暴雨,三峡实验区灾情严重。 七月,重庆连日大雨,江水骤涨,沿江各处多被水淹,渝梁间电报、交通断绝。 八月三峡实验区河水暴涨,大水淹至齐家巷丁市街。 九月四日,十七乡镇呈报淫雨成灾,灾情严重,受灾面积为一万三千零一十二亩,损失为九千六百二十三元[11]

由于长江自重庆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市,还有嘉陵江等主要支流,水系发达。 每年夏季暴热暴雨,地面水流泛滥,洪水成灾,江河水位陡涨陡落,地质灾害相伴发生。 山多、河多的特殊地形,坡度陡,暴雨能快速汇集,易于形成山地洪灾、崩塌、滑坡、泥石流。 在长江、嘉陵江河谷形成过程中,岸坡崩塌、滑坡起了重要作用。 比如,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初八,南纪门外望江地厢地陷五六丈(16.65~19.88米)。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临江门洪崖洞崩塌,伤亡百余人,毁房数十间,成为轰动山城的惨案[12]。 尤其在20世纪40年代,重庆市每年的雨量充沛,且雨季多集中在5、6、7、9月,平均月降雨总在18次以上(表1.1)。

表1.1 重庆市1944—1949年月平均雨量(公厘)表[13]

在水灾的发生原因方面,重庆有一个比其他地方特殊的情形,那就是每年夏季可能暴发多次水灾,一方面是因为在夏季,受喜马拉雅山脉积雪融化的影响,重庆易发生水灾;其次,重庆是嘉陵江、长江的汇合处,即使重庆夏季不下雨,但又容易受嘉陵江上游、岷江、金沙江涨水的影响,导致发生水灾。 其三,当重庆夏季持续下雨,特别是某一天或几天遇风暴雨时,以山城的地形,也容易遭受洪灾。 其四,重庆的天气在夏季,有时由连晴高温的天气,转为一周或十天的下雨天的情况。 比如,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自6月下旬(五月下旬)后,重庆气候发生突变,从久旱不雨转而成淫雨连绵,江河暴涨,洪水泛滥,大旱继之以大水,使人民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

[1] 四川省气象局资料室.四川省近五百年旱涝史料[M].成都:四川省气象局资料室,1978:250⁃253.

[2] 《重庆商埠月刊》第9期,1927年8月。

[3] 重庆市档案馆藏档:魏道明为行政院通过重庆市准援照直辖市组织案至重庆市政府函。1938年10月13日。(www.xing528.com)

[4] 原载《新重庆》一卷三期。

[5] 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第一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183.

[6] 黄子裳.嘉陵江三峡乡村十年来之经济建设[J].卢作孚研究,2006(2).

[7] 重庆市江北区志编撰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3:128.

[8] 四川省巴县志编纂委员会.巴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87.

[9] 《华西日报》,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七日。

[10] 《新蜀报》,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11] 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23.

[12] 重庆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总编辑室.重庆市志(第一卷·地理志)[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561.

[13]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档案馆.解放重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