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幻与象:人性与科学理性下的选择之困

幻与象:人性与科学理性下的选择之困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以人类为中心“同化和占有”的权力关系中,存在只能显现为“对象”,“祛魅”了的对象。在象的层面上,海若表现出的“人性”及引起的凯尔文的反应都是真实的。在究竟如何看待海若的问题上,象与对象的矛盾——“象”是虚幻的,还是,“对象”是虚幻的——让他意识到,他必须在两个世界之间作出选择。象的消失,正是工具性的科学理性主导生活时的可怕处境的实质。

幻与象:人性与科学理性下的选择之困

我已经说过,凯尔文所经历的分裂的实质涉及科学理性所要求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存在方式之间的差异。下面,我将通过引入“象”的概念来具体分析这种差异。

维纳斯这样概括“现代性的特征”:“借助于求知,它总是在推进着对存在的同一化和占用,最终达到对知识和存在的同一化……现在人,他们固执在自己那种作为主权享有者的存在中,而他们所唯一关心的,则是如何维持他的主权的权力。‘可能’和‘被允许’变成了同义词。”

在这种以人类为中心“同化和占有”的权力关系中,存在只能显现为“对象”,“祛魅”了的对象。对象只能孤零零、赤裸裸地摆在人的对面,根据人的需要而获得自身的规定性。

与之相比,所谓“象”则是人的整个生活世界活生生的一部分,总是已经“世界化”(海德格尔的术语)了的,也就是说,它总是能够把多个维度中无数点滴的有关经验凝聚起来使其自身获得某种质地。人在实际生活中接触事物时,首先触及的就是这种质地的“象”。

而“对象”表面上恰恰是通过对“象”的这种“世界化”因素的克服来获得的。以科学理性的目光看来,这种“象”太主观、太原始、也太不可确定了,然而这正是生活最直接、内容最丰富的层次,即使未来科学发达100倍,人类还是不得不生活在“象”的层面上。只有对那些有“象”的事物,人类才有爱恨喜怨。

科学地看,海若不过是貌似人类的某种特殊物质而已,“您不是女人也不是人”。但实际上,由原子构成的人和由中微子构成的“人”,这种区别在人的生活中是无法显现的,凯尔文首先看到的是他魂牵梦绕又对其心怀愧疚的妻子。(www.xing528.com)

在象的层面上,海若表现出的“人性”及引起的凯尔文的反应都是真实的。然而,凯尔文自然不会把眼前的一切像前现代人类一样简单地历经为某种复活的奇迹,他在被打动的同时又要竭力抛开“妻子”的那个活生生的“象”,试图上升到“对象”的层面上来研究这种中微子现象和索拉里斯星的关系,以求得真实的知识。

在究竟如何看待海若的问题上,象与对象的矛盾——“象”是虚幻的,还是,“对象”是虚幻的——让他意识到,他必须在两个世界之间作出选择。他也逐渐意识到,吉巴里安是“因羞耻而死”,因为他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那个生命所肯定的充满象的生活世界。

海若最终也“死”了,莱姆是以海若的自杀创造了一个关于“象的消失”的寓言。象的消失,正是工具性的科学理性主导生活时的可怕处境的实质。

我们身边的事物越来越多,但它们都只是消费品和工具而已,它们仅以其功能存在,用完就会消失,它们再也无法凝聚某个世界,可以让我们置身其中获得安慰或寄托,也就是说,我们身边的事物(包括人)越来越无法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人类被困在根据自己的需要生产出来的、失去了“象”的无数消费品中,人类的孤独由此开始。

再看看莱姆笔下的那个狼藉、封闭的太空站吧,所有的人都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研究着、试验着,都以冰冷的和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甚至别人。太空站孤零零地飘在浩瀚的太空,难道不像一具棺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