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肯纪念堂的大理石墙上,至今镌刻着葛底斯堡演说和第二次就职演讲词。
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中说道:“不以恶待人,而以仁爱相处。当神开启我们的眼,得见公义时,我们必须持守公义。让我们全力以赴,完成我们手中的工作,医治国家的创伤,并照料在战场上承受苦痛的人和那些寡妇、孤儿,不忘记关怀他们。让我们竭尽全力,达成在我们中间,及众民族之间的永久的公义和和平。”
这段圣经色彩浓厚的话被斯皮尔伯格导演用作电影的结尾。没有选择葛底斯堡演讲结束电影,让人略感到意外。也许是“医治国家的创伤”,“让我们竭尽全力,达成在我们中间,及众民族之间的永久的公义和和平”等字句让导演找到了与现实的相通之处。
本世纪初“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进入“例外状态”。当年10月底,美国以反恐之名颁布《爱国法案》,对外悬置国际法,对内扩张警察机关的权限,并悬置宪法中保障基本人权的许多法律,并进一步通过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延续这种“例外状态”。
不同于南北战争,美国新世纪的“例外状态”最终使一国的主权穿透了民族国家的边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制,阿甘本称之为“全球内战”状态。(www.xing528.com)
两种“例外状态”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我们在林肯领导的内战中看到了高悬的“真理”——《独立宣言》中的自然权利(正当);而我们在布什领导的“内战”中则仅仅看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普世价值”仅仅是无法(无意)落实的道德外衣。
这正是“例外状态”的危险之处:它的后果总是偶然的,有风险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终极的、外在的制度,能保障例外状态下的巨大权力会被用于保存、维护、改善宪法的目的,能保障主权者会以“真理”而非仅仅以民意和利益为指导。所以,每次“例外状态”都会打上政治家的个人印记。
每一次经历“例外状态”之后,我们都不可能简单地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只能面对更好或者更坏的状况。目前看来,美国新世纪“例外状态”属于“更坏”那种:没能让自然权利真正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使得“全球内战”成为构建真正的全球政治共同体的机会,就像林肯当年使自然权利跨越种族和肤色的界限,重塑美国自身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