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读的方法与训练技巧

精读的方法与训练技巧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读是为了系统、深入地掌握阅读材料所具有的知识内容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中学生再读《水浒》时,对于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小说的历史背景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精读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其目的是要通过认真阅读、深入钻研,以便吃透读物的精神,抓住读物的要旨。精读是一种咬文嚼字、一丝不苟的阅读方式。

精读的方法与训练技巧

精读是为了系统、深入地掌握阅读材料所具有的知识内容所采取的阅读方法。精读要求学习者从字、词、句入手精研细读,甚至反复阅读,进而掌握各个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以便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字、词、句入手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阅读,逐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反复阅读,层层深入。精读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及实质的理解,是形成学习者知识系统的基础,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因而无论什么学科的基础内容,都应组织好精读,以便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精读首先要求多读,即对阅读的内容要读许多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容吃深、吃透,才能掌握阅读材料的全部含义。试想,文章的作者千思百虑,几易其稿,作为一个读者,仅读一两遍,就想对文章内容了然于胸,显然是不可能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一本书、一篇文章如果只泛泛地通读一两遍,即使我们对其中的内容有一个一般的了解,而若想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就非用精读法不可。小学生读《水浒》,恐怕了解到的只是打虎的是谁,拳打镇关西的是谁,谁的武艺最高等等。中学生再读《水浒》时,对于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小说历史背景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常读常新。

读书犹如喝茶。如果咕嘟嘟咕咯地喝,恐怕喝几十块钱一斤的茶叶与喝几百块钱一斤的茶叶没有什么分别。如果你想仔细品味上等茶叶的茶香,非小口喝才行。同样的道理,要想理解文章的全部精髓,就要运用精读法阅读。

精读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学生在学校里要学习许多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过去所不熟悉、不了解的,而每一门课程却又要求学生掌握相对系统的知识。因此对于每门课程教材的学习,精读是必不可少的。精读表面上看起来很慢,很费时间,其实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来讲,它是效率最高的。精读主要适用于阅读教科书、本专业的理论专著和其他经典著作等重点阅读内容。其目的是要通过认真阅读、深入钻研,以便吃透读物的精神,抓住读物的要旨。

精读是一种咬文嚼字、一丝不苟的阅读方式。精读训练则是对认真细读、精心揣摩的阅读技能的培养练习,是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阅读能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经过程。

在精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格外认真,格外用心

这是对精读训练的首要要求。不格外认真、格外用心就谈不到精读。

二、释字词,明句读

精读要从弄清字词的含义入手,做到“从头熟读,逐字训诂,逐句消化,逐段反复,虚心努力,且要晓得句下文义。”总之,咬文嚼字、推敲研读是精读训练的要义之一。

三、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精读不能贪多求快,向一时间内读得太多,就很难做到精读。

四、精思细研,通透烂熟

这是精读的关键所在,也是精读的最突出的特点与优点。一定要把“读”与“思”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经常想着诸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结构为什么如此安排?”“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写作手法?”这类的问题,这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益处。

五、利用笔记摘抄法辅助精读

阅读时辅以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写书刊评论,摘抄精彩语句,整理有用资料和抄写文章等办法,就能读得慢些、读得熟些、想得多些、思考得深些,从而将书读得精些。

在运用精读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了解读物的背景知识。读物的背景知识包括标题、提示、写作年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等。了解读物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精读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一、略读

这一步要求不宜过高,只要求了解大意就行。通过这一步可使读者对所阅读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会使得阅读材料更容易理解。在略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了解读物的大致内容以及读物是如何组织的,这对后来的阅读过程很有帮助。

二、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在此阶段,读者要设法搞清文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意义。当然,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读物,读者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困难的原因可能是基础知识不具备,或者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读一篇文章,如果里面有不少生字、生词的话,就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有时,读者即使具备了所有的背景知识,仍然不能理解所读的内容。例如,读物理学教科书时,即使你具备了所有的预备知识,仍然可能读不懂。遇到困难的读者可以通过补习基础知识、了解背景材料,或通过向老师、同学请教等克服阅读中的障碍。也有的时候,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内容,读者经过自己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突然一下子明白了。这时人往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阅读的内容也会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对于一般的科技读物,到第二步就可以停止了。但对于文艺类读物,还有第三、第四步。(www.xing528.com)

三、了解读物的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实际上就是读物的逻辑结构。读好的文艺作品就好像欣赏一座宏伟的大厦。第一步、第二步只不过了解了建筑的式样、风格,你若想有朝一日也能建成这样的建筑,就需要学习建筑师是如何使得建筑物受力均衡而稳固的。颜色式样只不过是“皮肤”,圈梁立柱才是“骨架”。一篇美文,一本文学名著,必定在谋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欧亨利的小说《警察赞美诗》,描写主人公苏比六次惹是生非欲进监狱而不得,后来在古老教堂外聆听着赞美诗时勾起了他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对自甘堕落的憎恶、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读者以为故事该告一段落了吧,谁知一个“突兀”的情节出现了:总是不来抓苏比的警察却把苏比抓走了,并把他送去了布莱克威尔岛。这些情节把生活中的荒谬和无奈暴露无遗。

四、咀嚼遣词造句的妙处

古人为诗作文,喜欢“炼字”,一字一词都斟酌数次。“轻点一字,境界全出”,“巧用一词,尽其精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田园诗作具有恬淡、宁静的风格,全借助于字句的传神。如《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寥寥数笔,不过是描写些常见的自然景物,却勾画出一幅恬淡闲适的画面。那个“见”字特妙,若用“看”、“望”替代,就缺少意境美。反复咀嚼、比较,就能发现“看”和“望”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是属于有意观赏景物;而“见”字却能表现出无意中相通景物,传出一种悠然自得之情,意与境浑然一体,诗人的淡泊、闲适心情已跃然纸上,真可谓一“见”点睛。有一种“电影”读书法,就是读书的时候好像在看电影,充分运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尽可能想象作品所描写场景、人物,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这种读书法既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又可给人带来很多的益处。因为在此过程中,人的右脑被充分地激活——想象主要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全脑阅读的效果必定好于半脑阅读。古代著名学者朱高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在一些情况下,精读过程还可以包括第五步——记忆。人接受知识大概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理解,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是一种比较浅的层次。另外一个层次是熟练,即不但理解,还能够熟练地运用,这是一种比较深的层次。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都经常犯浅尝辄止的毛病,学习内容一旦搞懂了,就不愿意再进一步熟练掌握它了。实际上,此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要掌握一种技能(譬如写作技能、运算技能),必须要从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就拿学英语来说,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不少同学认为,生词都认识了、语法关系都搞清楚了、课文会翻译了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试想,如果这样学英语的话,你能听懂吗?会说吗?能写吗?恐怕不能。因为此时对英语的掌握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

如何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呢?会背课文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且还不能结结巴巴地背,要能比较流利地背下来。如果一个人能把所学过的英语课文都能流利地背下来,那么听和说恐怕对他来讲就比较容易了。如果他再能把课文顺利地默写出来,用英语写作恐怕也不难了。上面说的这是学外语,其实学中国语文也是如此。一般的人都能理解许多词汇,看报、读小说都没什么问题,也能欣赏里面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可是如果让他们写或说的话,词汇就贫乏得很。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许多词汇只停留在“理解”的水平,还没有上升到“灵活运用”的水平。要想由“理解”的水平上升到“灵活运用”的水平,背诵是一个好办法。

提起背诵,不少人可能会头痛。其实,背诵是学好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当然不能死记硬背,应当用“心”去背。有不少人很怕背诵,认为那是一种苦差事。其实,背诵是有窍门的,如果方法得当,能够从中体验到不少乐趣。

背诵之前,一定要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有些文章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然而,一切文章都有着它的层次,我们若是掌握了层次,背诵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按照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出现的幻想引出的线索,分了一定的层次: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第一次幻想出一个火焰,第二次幻想出烤鹅,第三次幻想出圣诞树,第四次幻想出奶奶,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记住这个层次,背诵起来就心中有数了。

背书时,采用循环法一般效果较好。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人脑的记忆规律。具体做法如下:先大声诵读第一句直到背出,再背第二句,然后将第一句和第二句一起背,背出第三句后,再从第一句起一起背,如此循环背完第一段。用此法背完第二段时返回至第一段,背完第三段后,再返回至第一、二段背起,用如此方式全文就能很快背出。背书时最好大声朗读,这样印象深、效果好。背书时,不妨摇头晃脑,把文句念得抑扬顿挫。在这种愉悦的心情下,背书会变得特别容易,效果更好。

把课文熟练地背下来以后,别忘了过个半月要“回炉”。这次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够了。花十分钟的时间把课文再过一遍,会使你记得更牢、更长久。

如果你背会了许多名家名篇,游览太湖,登临三山,你会兴之所至,口诵一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同学受到委屈、遭到误解时,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的名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就会自然浮现在你的脑际;当你与同学探讨疑难问题时,韩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名句会脱口而出。这时你再写文章时,妙词佳句就会一组一组地从你的脑海里流淌出来,你还憷头写作文吗?

国外流行的SQ3R阅读法实际上也是一种精读方法。所谓SQ3R是英文纵览(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和复习(Review)的缩写。

•纵览

纵览指首先尽量弄清所读材料的主旨。可以仔细阅读作者的序言或后记,查看目录和索引,阅读各章提要或小结,迅速浏览全书,以便了解全书的概貌。

•提问

浏览准备细读的章节时,要反复琢磨其中某些观点,并同自己已掌握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比较,及时记下所思考的问题。

要求慢读,理解透彻,记住各章节的大小标题,若无标题时则自己概括写出。

•背诵

不是逐字逐句地复诵,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各章节的中心思想,对极其重要的内容则要背诵。

•复习

若是需要长期保留的材料必须反复复习。

SQ3R阅读法适用于许多学科的学习,如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只是对语言类的学科适用程度稍微差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