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

读书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人做学问,当然要读很多书,但别忘了“啃”几部经典著作或名作。调查表明,一个人一生一般也不过阅读几千册书籍而已。全部读尽某一领域的书籍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据说读二三流的书,一生耗费大量精力,学到手也只是三四流的水平。只有第一流水平的书,才值得专攻精读。

读书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

清朝有个善于写文章又擅长论辩的饱学夫子,家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门对三竿竹,家藏两部书。”门人不解其意,便问道:“明朝翰林学士解缙曾自撰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夸耀自己家贫而读书多。老夫子博闻强识,胸藏万卷,哪里只是两部?是白谦吧!”老夫子摇摇头说:“我把实情告诉你们吧。我的文章语言得力于《史记》,论辩得力于《战国策》。几十年来,我读过很多书,但是,下功夫最多的还是这两部……”一个人做学问,当然要读很多书,但别忘了“啃”几部经典著作或名作。譬如做豆腐,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恰似装了一锅豆浆,反复“啃”过的几部经典著作或名作就好比卤汁。别看卤汁少,作用可不小。任你满锅豆浆,盈盈欲溢,没有那一勺卤汁,就不可能凝成豆腐。

调查表明,一个人一生一般也不过阅读几千册书籍而已。“吾生有涯,知无涯。”以有涯之生去求无涯之知,必须掌握择优汰劣的读书艺术。我们无须一切都从“三皇五帝”读起,也无须“竭泽而渔”地读。全部读尽某一领域的书籍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各个领域内的书籍,其中第一流水平的犹如凤毛麟角,大量的是二三流水平的。据说读二三流的书,一生耗费大量精力,学到手也只是三四流的水平。只有第一流水平的书,才值得专攻精读。正如前苏联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每种学科的主要著作是很少的,其余一切著作,不过是把少数著作里说得更充分更清楚的话加以重复、冲淡和损害罢了。”可见,专,并不是要穷尽一个学科的书籍,统统读之无遗;博,也不是无限度地愈广愈好,碰到什么看什么。博学,要懂得什么知识对自己的专业目标和整体知识结构最有用,有个择需弃废的问题;专攻,又要知道哪些是自己所攻专业的“主要著作”,也有个择优汰劣的问题。俗话说的“《文选》烂,秀才半”,正是讲的择优读书的重要。

博览和精读应注意哪些呢?

一、学以致用

就我们每个人的读书情况来看,主要是根据本职工作和本身知识结构的需要,进行纵深性、扩展性、创新性读书,“学以致用”应该是选书而读的出发点。就拿编辑来说,选读的范围需要宽一点,知识当然越广博越好,但也要有所侧重,做到博中有专。一个编辑专攻精读的方向和重点,是依据自己的业务分工来确定的。譬如你在农村部,重点就放在农村问题上;你在工业部,重点就放在工业问题上;你在国际部,重点就放在国际问题上……当然攻读工业、农业、国际问题的书籍也不是面面俱到,每个编辑又只宜选择自己具体分工的一个方面。在攻读的实践中,还要注意克服消遣性读书和盲目性读书的偏向。(www.xing528.com)

二、选择第一流的书读

图书馆和书店去浏览书籍目录、序言和章节篇目,进行分析鉴别,当然是需要的,但这不一定就是“多快好省”的方法,还要通过其他途径,尽快尽多地了解书籍信息。譬如从《全国新书目》等报刊刊载的新书推荐和评介中获取信息;从同学阅读书目的心得交流中了解信息;从各学校推荐阅读的书目中扩大信息源等。总之,要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书刊信息,及时购置和借阅第一流的书籍攻读。

三、快、粗、浅和慢、细、深相结合

即使阅读第一流的书,也还需要选读,并不是每篇每页不偏不倚,平均使用“兵力”。购得或借得一部书,先是应该从头到尾翻一遍,然后选取其中精华部分,自己没有看懂又需要弄通的部分,对自己启发最大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细嚼慢咽,专心精读,其他部分则粗读便是,总之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区别对待。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粗则粗,该细则细;该浅则浅,该深则深,快、粗、浅和慢、细、深相结合。从辩证的观点看,有快才有慢,有粗才有细,有浅才有深,这是对立的统一。在无需慢读、细读、深读的地方,学会快读、粗读、浅读,也是专攻精读所需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