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读书效果

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读书效果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相比,现代人读书是非常幸福的。因此,你在正确的读书方向之下,方法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我为主”的读书法,是强调独立思考地选择书、钻研书的读书方法。同样道理,没有一个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也无法提高读书效率,无法读好书。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学者专家在读书时,都是非常讲究读书的方法和技巧的。大量事实证明,凡是那些读书有成效的人,都非常重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读法。

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读书效果

古时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是极其珍贵的东西。与之相比,现代人读书是非常幸福的。

孔子晚年是何等吃力地在读《易》,“韦编三绝”!想想所谓的“学富五车”,仅等于当今一本十来万字的书。

公元前1000年,需要用300张羊皮方能抄写一部《圣经》。到后来虽然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以前方便多了,但书的流传完全靠手抄笔录。纸质的手抄本书,得来也是相当不易的。

读书的方便始于印刷术,石印、活字、刻版、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以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现代人如果不读书,那就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了。

宋代的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俗欲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仔细品味其言,也的确有一番道理。

“人不读书”何以会“面目可憎”?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尚友古人之故吧!

那些会著书立说的古人均是当时的一时俊才,你与这样的古人尚友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其熏染,得其知识,改变你自己的气质,自然就会显得可爱,谈吐间自然不俗。

反过来,你如果不读书,你所作所为不免会困厄于名缰利锁,陷身于世网尘劳,粗鲁卑俗,五烧六蔽,又岂能不“面目可憎”,语言岂能会有味?

培根曾经说过,“史览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仔细品味确有道理。

从前的读书人,读尽天下书(天下书只有那么多),大概只要三五年功夫——一般均有得意之态,而且,还自称为博学,丝毫不脸红,譬如从哲学、文学到科学,莫不成“家”的亚里士多德。

但是,在今天,头脑容量如亚里士多德者大有人在,但是,能够身兼两三种乃至四五种的学问家,也实在是少见。今天的专家,要想样样精通,成为多种渊博知识的专家已无太大的可能。今天学术的种类繁多,你只能选定一门,全力以赴,你的能力再大、天资再高也只能选定一门,因为选定一门必须要懂得多门,以博中求精,多而专一。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就是一个读书方法问题。

不论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方法是你成功之路。

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巨大的成就常常只是一个技巧问题,而不是一个力量的问题。”

仅有知识,没有方法,不可能形成一个人的能力。因此,你在正确的读书方向之下,方法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采用什么读书方法,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要知道,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书的数量又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对你来说,书可以说是一条无限的长河。没有人敢夸下海口,说一生之中能读完所有的书。

先暂且不说外国的书,就拿中国的书来说吧,就可谓浩如烟海了。

从1949到1980年间中国就有书达127402种,共计670亿册,还有秦朝清朝末年间的181755部书。

现在,中国每天有6000~8000篇发表的论文,每年的出书量已达上万种。

一个人就是整天读书,也无法把全部的书都读完。可见,读书必须要有选择性。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很多作品,他在50多年的学以致用中,总结出了“以我为主”的读书方法。

“以我为主”的读书法,是强调独立思考地选择书、钻研书的读书方法。

臧克家认为,读什么书,应“以我为主”。臧克家曾经说道:“我读的书,范围极广,什么经啊、史啊、集啊,都想摸一摸,还热心读一些报刊上的讨论文章。”

但臧克家选择书是有目的的。他曾说过:“我是从事文艺写作的,读书是为了丰富、充实精神世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他选书从这个目标出发,他所读的书也“以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为多”。

他曾对所读之书的范围说过这么一段话:“非但日用的几架书柜以诗词为主,而且我枕头一边,堆得高高的,也全是古典诗词和诗论之类。”

可见他选书的目的,主要是读古典诗词及诗论,因为他经常写诗歌;其次才是读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因为他从事文艺创作

减克家欣赏作品也主张“以我为主”。臧克家曾说道:“晚上在床上,一盏台灯照我读几首诗,聚精凝神,品味欣赏。得我心者用笔画上单线或双线,使我佩服的好句,圈上单圈或双圈,或者把它写在篇头上。这时我的心,与古代诗人的心,不但共鸣,而且情感也交流起来,读到动人处,心为之怦怦而动.目为之大放光明,天地为之寥廓,精神为之振奋。”

评价和欣赏作品时,他也从不忘自我,他欣赏作品的标准就是“得我心者”、“使我佩服的”,不管是谁的作品,他都坚持自己心中的评价标准。

臧克家看注释也主张“以我为主”。他认为,有些注释,不能透彻地体会原作,甚至会有些误解,所以他在看注释和讲解时,也是“以我为主,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独立思考,独立审视。

不管你读了多少书,都应不忘“以我为主”。

首先,读书要有选择性,要“以我为主”。不能什么书都读,今天读科技书,明天读小说,无选择、无目的地乱读书,这种读书方法“开卷”未必“有益”。

其次,读书时要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去欣赏书中的内容。要对书中的对、错、真、善、美、恶、丑……进行区别和识别,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书的主人,才能学到知识、驾驭知识。

因为,知识是从读书和思考中得来的,所以只有思考得深入,收获才大,认识和理解才会深刻。

因此,每个人都必须结合自己的需要挑选书目进行阅读。

读书时需要挑选再挑选。选那些有价值、有益的书读。至于那些平庸无奇的书,根本就不必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强调方法的重要性。同样道理,没有一个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也无法提高读书效率,无法读好书。

读书是学习并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因此,读书是获得智慧的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技巧的读者,才会提高读书的效率,才会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学者专家在读书时,都是非常讲究读书的方法和技巧的。他们有些人还就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写下了许多文章。

大量事实证明,凡是那些读书有成效的人,都非常重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读法。有些书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需要读者反复琢磨、细细体会,有些书里却充满了错误的观点和不符合逻辑的论证方法,这时就要求读者批评地阅读。

而有些书又是精华与糟粕的混合体,这就需要读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些书的思想浅薄,所以只要粗读浏览就可以了,有些书的内容非常低级,所以读者根本就不必阅读。(www.xing528.com)

并非所有的书都是“开卷有益”。其实,开卷有益必须要以正确的读书方法为前提。只有讲究科学的读书方法,才能够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现在,美国、法国等很多国家都把改进读书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

布鲁纳就读书方法的问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学习如何学习》的书。

中国教育理论家杨贤江也认为读书方法是“研究怎样读书才有效能,或者怎样增进读书效能的方法”。杨贤江写了一本名为《论读书法》的专著。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则认为“怎样学习,是个科学方法问题,虽然不一定写一本厚书,也应该写一本小册子”。徐特立不但把“怎样学习”当作一个科学的问题提了出来,还提出了“读书法”、“读书方法论”等概念。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要建立“学习学”、“读书学”等治学方面的设想。

可见,把读书方法当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则认为:“学会读书与学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也面临着“知识爆炸”的新课题。

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文化面前,你应该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出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独立的自学能力,使读书成为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果戈理《死魂灵》之中的彼得尔希加,就是个不懂读书方法的典型人物。

彼得尔希加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要读,读懂的要读,读不懂的也要读,可是他却从没想过他从书中得到了什么。所以,尽管他读了一辈子书,可到头来还是笨蛋一个。

可见,在知识变成力量的过程之中,掌握知识运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培根曾说过:“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在书本之外。”

读书方法虽然没有被列入正式的课程之中,但是它却是一门贯穿于读书学习全过程的自修课。

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的人,才能把知识化作有力的工具。

因此,正确的读书方法才是读书的捷径。虽然,人人都会读书,但是,方法却各不相同。

现在,知识正处于积累和膨胀阶段,读书学习的任务也日益艰巨。只有拥有好的读书方法的人,才能在书山之中捷足先登。那些没掌握科学读书方法的人,读书的特征就是机械性的。而那些掌握了读书方法的人,在捧起书本时,便会进入一种非常美妙的境界。

因此,读书要靠读书方法,学习要靠学习技巧。

为什么方法会在读书学习之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呢?因为方法是在影响各种读书因素(例如:勤奋、志向、谦虚和毅力等)之中经常起作用而又不太引起人们重视的因素。

伏尔泰曾说过:“大多数人不会读书。”这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

这正如在“点石成金”的故事之中所说的:仙人将路边的石块变成了金子送给穷汉,而穷汉却说道:“你给了我金子,我总会用光的,你还是把你这种点石成金的方法教给我吧!”

这个故事告诫世人:金子虽然可贵,但是获得金子的方法却更可贵。

如果,把这个道理引申到读书之中,就是说知识和能力虽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却是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就有了“赠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的说法。

吴耕民认为:读书方法本无一定的法则,读书方法依学科的性质和个人天资等而异,也就是所谓的“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严济慈曾说过:“每个人都要探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要从读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进而发挥自己的长处。”

读书方法,既不能“单打一”,也不能“一刀切”,要根据读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做到有所侧重,有所“配合”。固然不应反对博采众长,但是创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则更佳。

有一个成语叫作“开卷有益”,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是说:只要打开书本,就能有所收获。

这句话对有一个正确的读书方法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读书方法不对,读书人不懂得如何选择读物,不懂得如何分析和评价读物,就不一定开卷有益,或者有益但益处却不大。

曾经有几种错误的读书方法被人批评过。这些受批评的读书方法,如以下所列:

第一种,就是“饥不择食”的读书方法。

有着这种读书方法的人,不管什么书,逮着什么看什么,不从实际需要出发,不选择有益的书,结果导致花了许多时间读书,却在思想和学习方面没有多大的收获。

第二种,就是“走马观花”式的读书方法。

有这种读书方法的人,读书时贪多贪快,粗枝大叶,不善于分析和评价读物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结果导致读了很多书,但却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种,就是“寻章摘句”式的读书方法。

有这种读书方法的人,读起书来很细,甚至能把有些章节背下来,但是却归纳和概括不好书的主要观点,使学到的知识像一堆散沙一样,不能成为系统的东西。

从上面的情况看来,那些不讲究读书方法的人,即使非常喜欢读书,也不会有很好的读书效果。

但是,注意读书方法,在读书时,对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纳,读书效果就会好很多。

很多古代的学者都非常讲究读书方法。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曾说过:“即徒诵读,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王充反对鹦鹉学舌式的诵读,赞成理解的读书和发挥书中的意思,学习书中的精湛思想和言辞。

林语堂曾说过:“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好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当然,如果你是只美丽的天鹅,你就应选择湖泊;如果你是鱼儿,你就应选择大江大河;如果你是一颗闪亮的星星,你就应选择黑夜;如果你要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识,有一个更加合理、更加适用的知识结构,你就要研究读书方法,这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