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圣哲画像纪录与传世:以图像铭记先贤

圣哲画像纪录与传世:以图像铭记先贤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馀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之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昔在汉世,若武梁祠、鲁灵光殿,皆图画伟人事迹,而《列女传》亦有画像。太史公称庄子之书皆寓言。吾观子长所为《史记》,寓言亦居十之六七。吾图画国朝先正遗像,首顾先生,次秦文恭公,亦岂无微旨哉!朝耕而暮获,一施而十报,譬若沽酒市脯,喧聒以责之贷者,又取倍称之息焉。

圣哲画像纪录与传世:以图像铭记先贤

国藩志学不早,中岁侧身朝列,窃窥陈编[1],稍涉先圣昔贤魁儒长者之绪[2]。驽缓多病,百无一成;军旅驰驱,益以芜废。丧乱未平,而吾年将五十矣。往者,吾读班固《艺文志》及马氏《经籍考》,见其所列书目丛杂猥多,作者姓氏至于不可胜数,或昭昭于日月,或湮没而无闻。及为文渊阁直阁校理,每岁二月,侍从宣宗皇帝入阁,得观《四库全书》。其富过于前代所藏远甚,而存目之书数十万卷,尚不在此列。呜呼!何其多也!虽有生知之资,累世不能竟其业,况其下焉者乎!故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馀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之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昔在汉世,若武梁祠、鲁灵光殿,皆图画伟人事迹,而《列女传》亦有画像。感发兴起,由来已久。习其器矣,进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3],心诚求之,仁远乎哉?国藩记。

尧舜禹汤,史臣记言而已。至文王拘幽,始立文字、演《周易》。周、孔代兴[4]六经炳著,师道备矣。秦汉以来,孟子盖与庄、荀并称[5];至唐,韩氏独尊异之[6];而宋之贤者,以为可跻之尼山之次[7],崇其书以配《论语》。后之论者,莫之能易也,兹以亚于三圣人后云[8]

左氏传经[9],多述二周典礼[10],而好称引奇诞,文辞烂然,浮于质矣[11]。太史公称庄子之书皆寓言。吾观子长所为《史记》,寓言亦居十之六七。班氏闳识孤怀[12],不逮子长远甚;然经世之典、六艺之旨、文字之源、幽明之情状,粲然大备,岂与夫斗筲者争得失于一先生之前,姝姝而自悦者哉[13]

诸葛公当扰攘之世[14],被服儒者,从容中道。陆敬舆事多疑之主[15],驭难驯之将,烛之以至明,将之以至诚,譬若御驽马登峻坂,纵横险阻而不失其驰,何其神也!范希文、司马君实遭时差隆[16],然坚卓诚信,各有孤诣。其以道自持,蔚成风俗,意量亦远矣。昔刘向董仲舒王佐之才[17],伊、吕无以加[18],管、晏之属[19],殆不能及。而刘歆以为董子师友所渐[20],曾不能及乎游、夏[21]。以予观四贤者[22],虽未逮乎伊、吕,固将贤于董子。惜乎不得如刘向父子而论定耳。

自朱子表章周子、二程子、张子[23],以为上接孔孟之传,后世君相师儒,笃守其说,莫之或易。乾隆中,闳儒辈起,训诂博辨,度越昔贤,别立徽志,号曰“汉学”。摈有宋五子之术[24],以谓不得独尊。而笃信五子者,亦屏弃汉学,以为破碎害道,龂龂焉而未有已[25]。吾观五子立言,其大者多合于洙泗[26],何可议也?其训释诸经,小有不当,固当取近世经说以辅翼之,又可屏弃群言以自隘乎?斯二者亦俱讥焉。

西汉文章,如子云、相如之雄伟[27],此天地遒劲之气,得于阳与刚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刘向、匡衡之渊懿[28],此天地温厚之气,得于阴与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东汉以还,淹雅无惭于古[29],而风骨少矣。韩、柳有作,尽取扬、马之雄奇万变,而内之于薄物小篇之中,岂不诡哉!欧阳氏、曾氏皆法韩公,而体质于匡、刘为近。文章之变,莫可穷诘。要之不出此二途,虽百世可知也。

余钞古今诗,自魏晋至国朝,得十九家,盖诗之为道广矣。嗜好趋向,各视其性之所近,犹庶羞百味[30],罗列鼎俎[31],但取适吾口者,哜之得饱而已。必穷尽天下之佳肴辨尝而后供一馔,是大惑也;必强天下之舌,尽效吾之所嗜,是大愚也。庄子有言:“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余于十九家中,又笃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好之者十而七八,非之者亦且二三。余惧蹈庄子不解不灵之讥,则取足于是终身焉已耳。

司马子长网罗旧闻,贯串三古[32],而八书颇病其略[33];班氏《志》较详矣,而断代为书,无以观其会通。欲周览经世之大法,必自杜氏《通典》始矣[34]。马端临《通考》[35],杜氏伯仲之间,郑《志》非其伦也。百年以来,学者讲求形声、故训,专治《说文》,多宗许、郑[36],少谈杜、马。吾以许、郑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马辨后世因革之要,其于实事求是一也。

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曰礼而已矣。秦灭书籍,汉代诸儒之所掇拾,郑康成之所以卓绝,皆以礼也。杜君卿《通典》,言礼者十居其六,其识已跨越八代矣!有宋张子、朱子之所讨论,马贵与、王伯厚之所纂辑[37],莫不以礼为兢兢。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38],《国朝儒林传》褎然冠首[39]。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厥后张蒿庵作《中庸论》[40],及江慎修、戴东原辈[41],尤以礼为先务。而秦尚书蕙田[42],遂纂《五礼通考》,举天下古今幽明万事,而一经之以礼,可谓体大而思精矣。吾图画国朝先正遗像,首顾先生,次秦文恭公,亦岂无微旨哉!桐城姚鼐姬传、高邮王念孙怀祖[43],其学皆不纯于礼。然姚先生持论闳通,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王氏父子集小学训诂之大成[44],敻乎不可几已[45],故以殿焉[46]

姚姬传氏言学问之途有三:曰义理,曰词章,曰考据[47]。戴东原氏亦以为言。如文、周、孔、孟之圣,左、庄、马、班之才,诚不可以一方体论矣。至若葛、陆、范、马,在圣门则以德行而兼政事也;周、程、张、朱,在圣门则德行之科也,皆义理也;韩、柳、欧、曾、李、杜、苏、黄,在圣门则言语之科也,所谓词章者也;许、郑、杜、马、顾、秦、姚、王,在圣门则文学之科也。顾、秦于杜、马为近,姚、王于许、郑为近,皆考据也。此三十二子者,师其一人,读其一书,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若又有陋于此而求益于外,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其庸有当乎?

自浮屠氏言因果祸福[48],而为善获报之说深中于人心,牢固而不可破。士方其占毕咿唔[49],则期报于科第禄仕;或少读古书,窥著作之林,则责报于遐迩之誉、后世之名;纂述未及终编,辄冀得一二有力之口,腾播人人之耳,以偿吾劳也。朝耕而暮获,一施而十报,譬若沽酒市脯,喧聒以责之贷者,又取倍称之息焉。禄利之不遂,则徼幸于没世不可知之名。甚者至谓孔子生不得位,没而俎豆之报隆于尧舜[50]。郁郁者以相证慰,何其陋欤!今夫三家之市,利析锱铢,或百钱逋负,怨及孙子;若通阛贸易[51],瑰货山积,动逾千金,则百钱之有无,有不暇计较者矣;富商大贾,黄金百万,公私流衍,则数十百缗之费,有不暇计较者矣。均是人也,所操者大,犹有不暇计其小者;况天之所操尤大,而于世人毫末之善、口耳分寸之学,而一一谋所以报之,不亦劳哉!商之货殖同、时同,而或赢或绌;射策者之所业同,而或中或罢;为学著书之深浅同,而或传或否,或名或不名,亦皆有命焉,非可强而几也。古之君子,盖无日不忧,无日不乐。道之不明,己之不免为乡人,一息之或懈,忧也;居易以俟命,下学而上达,仰不愧而俯不怍[52],乐也。自文王、周、孔三圣人以下,至于王氏,莫不忧以终身,乐以终身,无所于祈,何所为报?己则自晦,何有于名?惟庄周司马迁柳宗元三人者,伤悼不遇[53],怨悱形于简册[54],其于圣贤自得之乐,稍违异矣。然彼自惜不世之才,非夫无实而汲汲时名者比也。苟汲汲于名,则去三十二子也远矣。将适燕晋而南其辕[55],其于术不益疏哉?

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三十二人[56],俎豆馨香。临之在上,质之在旁[57]

【题解】

写于咸丰九年(1859)。这是曾国藩对自周初至清代的三十二位著名人物所作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篇文化简史,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持的态度。

【注释】

[1]陈编:指古书。

[2]绪:绪余,边缘、皮毛的意思。

[3]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探索它的精神实质,弄清它的细微深奥之处,合于它的思想主张。莫,通“谟”。

[4]周、孔:指周公(姬旦)和孔子。

[5]庄、荀:指庄子(庄周)、荀子(荀况,荀卿)。

[6]韩氏:指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7]可跻之尼山之次:地位可升列到紧靠孔子之后。尼山指孔子。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父叔梁纥与颜氏女于尼山进香途中“野合”而生孔子。

[8]三圣人:此处当指前面所说的周文王、周公旦和孔子。此数句意为后世学者都认为韩愈和宋代贤者(当指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理学家)将孟子排在三位圣人之后的见解是不能改变的。

[9]左氏:指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史学家。曾任鲁太史,双目失明。著有《左传》。

[10]二周:指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

[11]浮于质:指(文辞)超过内容。浮,超过。质,本体。这里指内容。

[12]班氏:指班固(32—92),字孟坚,西汉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人。其父班彪撰《汉书》未成而卒,班固继父业,历二十馀年,修成《汉书》(唯《八表》及《天文志》未竟而卒,由其妹班昭续成之)。汉和帝元年窦宪出击匈奴,班固为中护军。后窦宪被和帝与中常侍(宦官)郑众谋诛,班固亦被捕系狱,死于狱中。

[13]姝(shū)姝自悦:自我欣赏,自满自悦。姝,美好,美女。姝姝,柔美、柔顺貌。《庄子·徐无鬼》:“所谓暖(xuān)姝者,学一先生之言,则暖暖姝姝,而私自说(通“悦”)也,自以为足矣。”

[14]诸葛: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封武乡侯,卒后谥忠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15]陆敬舆:陆贽字敬舆,唐代嘉兴人。进士,曾任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参与机要。后被贬,死于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别驾任上。

[16]范希文: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代苏州吴县人。进士,曾任陕西经略副使、陕西四路宣抚使、参知政事等职,以天下为己任,政绩颇著。卒谥文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司马君实: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入朝为相,尽改新法,恢复旧制。与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编《资治通鉴》,系我国重要的编年史著作。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遭时差隆:所处的时代还算盛世。遭,遭逢。差(chā),比较,略微,尚。隆,盛,兴盛。

[17]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时因忤宦官弘恭、石显被捕下狱。成帝时改名刘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著《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还撰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书。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东)人。少时即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称旨而受器重,擢任江都相后因言灾异事下狱,不久赦免,改任胶西王相,恐再获罪,遂告病辞官家居,讲学著书,朝廷每遇大事,常遣使上门咨询。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主“天人感应”说,奠定了在此之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均以儒学为正宗的基础。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王佐之才:辅佐帝王成就事业的才干。《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无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18]伊、吕:伊指伊尹。吕指吕尚,又称吕公望、姜尚、姜太公,字子牙,曾任周丞相,助文王兴国、武王伐纣,封齐国,是姜氏齐国的鼻祖。

[19]管、晏:指管仲晏婴。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年颍上(今属安徽)人,曾任齐相,助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后人收集其言论,辑为《晏子春秋》。

[20]刘歆(?—前23):刘向之子,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与父刘向总校群书,父死后任中垒校尉,继承父业,整理六艺群书编成《七略》,对经籍目录学做出贡献。后因参与谋杀王莽,事败自杀。渐(jiān):浸润。

[21]游、夏:游指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时吴国人。孔子弟子,擅长文学。仕鲁,曾为武城宰,提倡以礼乐教人。夏指子夏(前507—前400),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人。孔子弟子,曾为莒父宰。孔子死后,到魏国讲学,为魏文侯师,李克、吴起都是他的学生。

[22]四贤者:指前文所说的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和司马光。(www.xing528.com)

[23]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人,生于福建延平。晚年迁居建阳考亭,主讲紫阳书院,故又别称考亭、紫阳。朱熹为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继承并发展程颢、程颐理气关系的学说,阐发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大学》《中庸》的哲学思想,集理学之大成,被后世并称为程朱理学。他所编注的《四书集注》,为元代以来历代王朝科举考试所采用。朱熹对古籍做了大量整理、注释以及鉴真辨伪的工作,其著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通鉴纲目》及后人编辑的《朱文公集》《朱子语类》。周子:指周敦颐。二程子:指程颢、程颐。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北宋洛阳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程颢之弟,亦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世称兄弟二人为“二程”,同学于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著有《二程全书》。张子:指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凤翔郿县横渠镇人。进士,曾任崇文院校书,不久退居南山,教授诸生,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反对以“理”为万物本源,主张“气”为万物之本源,认为虚空即是气,气为充塞宇宙的实体,各种事物的形成,均为气的聚散变化,承认物质先于精神而存在。因其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其著述后人编为《张子全书》。

[24]宋五子:指宋代五位理学家,即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

[25]龂(yín)龂:争辩不休的样子。

[26]洙(zhū)泗:即洙、泗二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北合流西下,至曲阜北又分流,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为鲁国之地,孔子居于洙泗之间,教授弟子。《礼记·檀弓》上:“吾与女(通“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后以之代指儒家。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弘洙泗之风,阐迦维(指佛祖)之化。”

[27]子云:扬雄(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以辞赋见长,多仿司马相如。扬雄博通群籍,文字功底深厚,仿《易经》《论语》作《太玄》《法言》,编字书《训纂篇》《方言》。明代人辑为《扬子云集》。相如: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西汉蜀郡成都人。曾任武骑常侍、孝文园令等职。著名文学家,擅长辞赋,作有《子虚》《上林》《大人》等大赋。

[28]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承(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经学家、文学家。曾任丞相,封安乐侯。渊懿:含蓄之美。渊,深潭。懿,美。

[29]淹雅无惭于古:即渊博、优雅不减于古时。淹雅,渊博高雅。《晋书·何充传》:“(何)充风韵淹雅,文义见称。”

[30]庶羞:多种佳肴美味。庶,众,多。羞,同“馐”。品多曰庶,肴美曰羞。

[31]鼎俎:本指烹调用的锅和分割牲肉的砧板,此处意为煮熟的各种畜禽肉。鼎,古代炊器,多用来煮肉。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两种。俎,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放置牲肉的礼器。

[32]三古:上古、中古、下古合称三古。三古有不同说法,有称伏羲为上古、神农为中古、五帝为下古者,有以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的。

[33]八书:指《史记》中的《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34]杜氏《通典》: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历任岭南、淮南节度史,检校司徒同平章事等职,封为岐国公。所著《通典》,系我国现存最早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巨著,所收材料自上古至唐代天宝年间。全书共二百卷。

[35]马端临《通考》: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南宋末乐平(今属江西)人。其父曾为南宋宰相,为贾似道所忌恨而解职归里。马端临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以父荫得补承事郎。宋亡不仕,在乡里教读为生,曾任衢州路柯山书院山长。《通考》,全称《文献通考》,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按《通典》体例,门类有所增补,上接《通典》,自天宝增补续修至南宋嘉定末年。与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郑樵《通志》合称为“三通”。

[36]许、郑:许,指许慎(30—124),字叔重,东汉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东)人,曾任太尉南阁祭酒,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受业于贾逵,博览经籍群书,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谓。所作《说文解字》,以“六书”推究文字本义,兼及声音训诂,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成为后世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的主要根据,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学专著。郑,指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高密(今属山东)人,著名经学家。早年曾入太学习《京氏易》《春秋公羊传》《三统历》《九章算术》,又受业于张恭祖,习《礼记》《左传》《古文尚书》,后从著名经学家马融,前后游学十馀年,回乡讲学,弟子达数千人。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博通经籍,遍注《五经》,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除注各经外,还著有《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均已散佚,后世辑为《郑氏遗书》等。

[37]马贵与:即马端临。王伯厚:即南宋末元初著名学者王应麟。

[38]顾亭林: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曾参加反清起义,明亡后不仕,康熙时诏举博学鸿儒科、荐修《明史》,皆不就。晚年定居陕西华阴县,专事学问。其学识渊博,所涉遍及经史、天文、历代典章制度、掌故、河漕、兵农,无不穷究其原委,为清代朴学大师,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皖两派影响深刻。一生著述甚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39]《国朝儒林传》: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所撰,四卷。褎(yòu)然:枝叶渐长貌。此处意为明显、赫然。

[40]张蒿庵(1612—1677):名尔岐,字稷若,号蒿庵,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入清后隐居不仕,教读乡里。经学家,宗程朱理学,精通《三礼》。一生著述颇丰,有《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略》《诗说略》《老子说略》《蒿庵集》《蒿庵闲话》等。《中庸论》当为其所作的一篇文章。

[41]江慎修(1681—1762):名永,字慎修,清江西婺源人。经学家、音韵学家,以考据见长,开皖派经学研究之风气。著有《周礼疑义举要》《礼经纲目》《礼记训义》《古韵标准》《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等。戴东原:即戴震(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思想家、学者。少时从学江永,精通天文、地理、历史、历算、训诂、音韵、考据,在经学和语言学上贡献卓著,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一生著述甚丰,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屈原赋注》《勾股割圜记》等数十种,并校勘《大戴礼记》《水经注》《算经十书》,校核精良。后人将其著作汇编为《戴氏遗书》。

[42]秦尚书惠田:秦惠田字树澧、树峰,号味经,清代江苏金匮(今无锡市)人。曾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署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著有《五礼通考》。

[43]姚鼐姬传:姚鼐(1731—1815)字姬传,安徽桐城人,桐城派著名学者、作家。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后主讲江南、紫阳、锺山书院,前后达四十年。其论学、为文讲究义理、词章、考据,所作古文远师欧阳修、曾巩,近师方苞。编辑《古文辞类纂》,以阐明文章义法。因其书斋名惜抱轩,故学者和后人称惜抱先生。著作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尺牍》。王念孙怀祖: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乾隆四十年进士,曾受业于戴震,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

[44]王氏父子:即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王念孙之子。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精通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康熙)字典考证》等。小学:古代小学教授六艺,因而礼、乐、射、御、书、数都称为小学。至汉代,则以小学作为文字训诂之学的专称。隋唐以后,小学又逐渐细化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三类。训诂:亦作“诂训”,即解释古书字义。《尔雅》有《释诂》《释训》两篇,晋代郭璞《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系旧时小学之一门。

[45]敻(xiòng)乎不可几已:即远不可及、望尘莫及之意。敻,通“迥”(jiǒng),远。几(jī),几乎,将近。已,用于语尾表示确定的语气词。

[46]故以殿焉:所以就将其(姚鼐、王氏父子)放在(顾炎武、秦惠田)后面了。殿,行军的尾部。

[47]义理、词章、考据:即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的简称。义理之学即理学,又称宋学;词章之学即古典文学,包括散文、诗词等;考据之学又称汉学,包括对以往制度的考证和文字训诂两部分,故有时也称为考证学或小学。

[48]浮屠氏:指佛教。浮屠,佛。因果祸福:佛教认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因而人的福祸遭际均为自己所种因。

[49]占毕咿唔:意为读书。占毕,看书,读书。咿唔,读书声。

[50]孔子生不得位,没而俎豆之报隆于尧舜:孔子活着时并不得意,并未得高官、获重任,死后所受到的祭祀、供奉却超过了尧、舜。

[51]通阛贸易:指全城性的贸易,即规模相当大的商业贸易。

[52]怍:惭愧。

[53]伤悼不遇:即为人生的不得意而伤感忧悲。

[54]怨悱:怨恨忧思。简册:本指书籍,此处为文字、文章之意。

[55]适燕晋而南其辕:即南辕北辙之意。适,往,前往,至。燕、晋,春秋时国名,均在北方。

[56]三十二人:实为三十四人,因为“程”是“二程”,“王”是王氏父子。计有: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孔子、孟子;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子;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秦惠田、姚鼐、王念孙、王引之。其中绝大多数为文学界和学术界人物,仅周文王、周公、诸葛亮、陆贽四人为政治家,而诸葛亮的《出师表》也算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名篇佳作。

[57]临之在上,质之在旁:意为诸神灵在上监临,众学者在旁质证。既表示自己对以上三十四人的恭敬与虔诚,又暗暗表明自己做出以上评价时的立场态度公正无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