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初三大历史疑案中,关于雍正继位问题最为复杂。他究竟是矫诏篡立,还是合法继位?从清代当时直到目前,一直是中外学术界感到困惑,经多方研究考证,仍未取得令人信服结论的棘手问题。
雍正名胤祯,乃康熙第四子,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死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年号雍正。生母乌雅氏,生胤祯时尚是普通宫女,第二年被封为德嫔,康熙之第十四子胤禵亦为她所生。胤祯六岁即入南书房读书,学习勤奋,对满、汉语及满、汉文化均有坚实基础。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继承皇位。当时他已经四十余岁,俨然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继位之后,力图改变康熙晚年的弊端,厉行改革,清理财政,追缴亏空,惩治贪官,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还平定了青海、西藏等地的一些叛乱等等。他勤于政事,坚毅果断,严厉苛刻,攻于心计,是有所作为的一代帝王,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形成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不过,他在康熙晚年的储位争夺中,也深深卷入了斗争的旋涡,并在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中,最后取得皇位。特别是其执政后,残酷打击政敌,先后幽死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又处死亲近死党年羹尧、禁死隆科多,落得个生性暴戾、残酷苛毒的骂名,以致使人们对他皇位的合法性引起质疑,究竟是矫诏篡立,抑或是正常继位,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问题源始于康熙晚年的皇位传承。康熙作为中国古代功昭千秋的封建帝王,但晚年在皇位传承问题上,却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悲剧。他一生于文治武功外,后妃成群,儿女众多,共生有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仅长大成人的儿子就有20个。为防止诸皇子觊觎皇位,相互争斗,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便按照中国汉族帝室立嫡立长礼法,确立了孝诚皇后所生之子胤礽(排序为皇二子)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就聪明俊秀,勤奋好学。成年后,更是博览群书,能文能武,深得康熙宠爱。但因长期不能继承皇位,逐渐形成了康熙的皇权与皇太子继位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胤礽周围的亲信为追求个人的利禄名位,也趋奉门下,结党营私,密谋策划,妄图使康熙早些让位,以使皇太子登堂入室。他们甚至扬言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康熙觉察到问题的尖锐,又绝不让步,遂于康熙四十年愤然下诏将皇太子废除,谕中说:“今观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专擅威权,鸠聚党羽,窥伺朕躬起居动作”,甚至说:“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宏业”。皇太子被废后,诸皇子认为有机可乘,都跃跃欲试,争夺更加激烈,几致你死我活。为此,康熙又于四十八年,出人意料地将废太子复立。但太子迫不及待地欲抢班继位的习性并未改变,迫使康熙又于五十一年将皇太子再予废除。谕旨中说:“胤礽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宏业,断不可托付此人”,不仅将其废除,且令永被禁锢。但这一举措,不仅未能平息皇位之争,反使斗争更加白热化。诸如“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等,都是舍我其谁的激烈争夺者。然而,在传位问题上弄得心力交瘁的康熙,直到去世前,在公开场合从未再议皇位传谁的问题。不料,康熙于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因“偶冒风寒”到病情恶化,于当年十一月十三日突然病逝。随后,即由胤禛(即雍正)的舅舅,时任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的隆科多宣布了康熙的遗诏:“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隆科多宣布的遗诏,使诸皇子大感突然,特别是胤禩、胤禟及出兵西北的胤禵,均认为康熙生前属意的是胤禵,而非胤禛。由隆科多宣布的遗诏,显经胤禛与隆科多篡改。雍正继位乃属矫诏篡立。不久,从宫廷到民间纷纷传出雍正是通过“谋父”、“逼母”、“屠兄”、“弑弟”等手段,才登上皇位的。而雍正及其亲信,却信誓旦旦,再三表示,遗诏确凿无疑。特别是雍正还通过《大义觉迷录》一书对加给他的罪名,逐条予以驳斥,并广布天下,致使宫廷内部的斗争,弄得全国上下家喻户晓。这愈发使雍正继位的合法性疑窦丛生,成为清史学界的热门话题。
清史学界关于雍正继位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矫诏篡立;一为正常继位。(www.xing528.com)
最早主张矫诏篡立说的是孟森。他著有《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的长文,认为康熙帝生前心目中有意立皇十四子胤禵。康熙死后,由于胤祯与隆科多密谋,将遗诏篡改,雍正之即位,实乃篡夺。并认为康熙之死,很有可能是被毒死。孟先生此文发表后,曾风靡一时,被视为权威之作。此后王钟翰先生又撰写了《清世宗夺嫡考实》,在孟文原有基本观点基础上,又对之进行补充和发展。王文史料详实,论证严密,受到海内学界称赞,肯定该文使雍正夺位之迹无论如何不可掩盖。近年来王钟翰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的康熙《遗诏》满汉文原件,又撰有《清圣祖遗诏考辨》,指出所谓康熙《遗诏》,乃是康熙死后所为。此《遗诏》的发现,不仅不能证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反而进一步暴露雍正的矫诏篡位。继孟森、王钟翰之后,一些海内外清史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如金承艺、许曾重、杨珍等,都进一步阐发了雍正篡立说的观点。他们的主要看法是康熙任命胤禵为西征抚远大将军,实是对他作为皇储的安排和锻炼;康熙之死并非自然为之,很可能是被毒死,应是隆科多或雍正毒害所致;皇位授受不明,将康熙遗诏改“十”为“于”之说并非不可能。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康熙第二次废太子后,并未确定太子人选,皇三子、皇四子、皇十四子都有可能是他考虑的人选。皇四子之所以嗣位,是他与隆科多勾结,假造了皇四子继位的“遗诏”。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在其主编的《简明清史》第二册中,对于雍正的继位也指出:综观各种材料后,雍正的继承帝统存在着疑点和破绽,授受之际不清楚,辩解之间有矛盾,可能出于矫诏篡立。最近,戴逸先生在《通记:贯穿清史的一条主线》的讲话中明确说:“雍正上台,我们不管他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对此学术界分歧很大,我认为他是非法的”。
与矫诏篡立说针锋相对,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冯尔康和杨启樵。冯尔康认为,康熙废太子后,欲在皇四子、皇十四子二人中选一人为皇储,最终则确立了皇四子胤禛。康熙虽然任命皇十四子为征西抚远大将军,表明了对他的重视,却不等于他就是皇太子,因为他当时的实爵还只是贝子,距皇太子之位甚远;也不能说任他为抚远大将军,就是有意要让他作皇储的安排,倘若如此,就会在他立有大功,树立了威信和地位后将他召回,但康熙直到病危时却仍不将其召回,表明康熙对胤禵仍无立储之意。另从康熙对皇四子的任用看,派他祭天,参与政事,处理皇室事务及平时对他较高的评价看,他在康熙的心目中比诸皇子都高。也有学者明确肯定,皇四子胤禛就是康熙意中的皇位继承人,而皇十四子则无这种可能,因为他与康熙深恶痛绝的皇八子胤禩关系密切,若传位于十四子,大权必然落皇八子之手。康熙命皇十四子西征,意在分割皇八子同伙,并使他们造成错觉,便于从容安排后事。还有学者明确认为雍正并非篡权,从康熙对他的宠爱、信任、破格封赏及赐园等事实,说明他就是康熙生前选定的继位者。冯尔康与杨启樵还就“篡立”说的其它论点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康熙身边警戒森严,害死他是不可能的。至于篡改遗诏,改“十”为“于”,从文书制度上分析是行不通的。关于雍正继位后治罪弟兄,处死年羹尧与隆科多,是为了稳固皇权,与继位问题并无直接关系。
从以上对雍正继位问题学术界不同观点的评述看,两种对立的看法,各有所依据,各有其道理,但之所以长期相持不下,也反映出根据都不够充分,还有必要继续发掘新的史料,进一步作深入的考证和探索。不过,历史上对统治地位的争夺,涉及宫闱隐秘,斧声烛影,千古难决,要做出一致的结论,也确非易事。还须说明的是,不管是持合法继位说者,或者是持矫诏篡立说者,都并不抹杀雍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