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宗朝党争:澶渊之盟的优化

真宗朝党争:澶渊之盟的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澶渊之盟”于景德二年正式交换誓书,其后两国边界基本上和平相处,没有什么大的战事。也就是说“澶渊之盟”后,从景德二年以后,中枢人员由寇准、向敏中、王旦、王钦若、李迪、丁谓等人交替接班,而党争也主要是以这几个人为首进行的。另外寇准还看到了丁谓在“澶渊之盟”中的表现,将他提拔到中枢来,担任三司使。

真宗朝党争:澶渊之盟的优化

“澶渊之盟”于景德二年(1005年)正式交换誓书,其后两国边界基本上和平相处,没有什么大的战事。而这时的北宋朝廷,寇准接替毕士安为首相,王钦若回朝,曹利用和丁谓升官,还有一大批因为在与辽作战有功的人进入中央政府,新一轮的党争开始了。

真宗即位之后,“澶渊之盟”之前,朝堂之上二府官僚格局如下:“咸平元年,吕端独相——咸平元年十月,户部尚书张齐贤、参知政事李沆并平章事,……以枢密副使向敏中为兵部侍郎、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杨砺、宋并为枢密副使。——咸平三年二月,王旦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咸平四年三月,左仆射吕蒙正、兵部侍郎向敏中并平章事,中书侍郎、平章事李沆加门下侍郎。……同知枢密院事王旦为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冯拯、陈尧叟并为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德元年七月,翰林侍读学士毕士安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八月,以毕士安、寇准并平章事,宣徽南院使王继英为枢密使,同知枢密院事冯拯、陈尧叟并签署枢密院事。”也就是说“澶渊之盟”后,从景德二年以后,中枢人员由寇准、向敏中、王旦、王钦若、李迪、丁谓等人交替接班,而党争也主要是以这几个人为首进行的。

首先就是王钦若与寇准。“澶渊之盟”之时,王钦若向真宗进言避祸江南,被寇准严词拒绝,王钦若知道此时真宗礼遇寇准,不能争过寇准的锋矛,留在皇帝身边恐怕会对自己不利,就主动要求出知大名府以避祸,“钦若既不能阻准,或请守魏以自效,奸雄为身谋或如此。”而在景德二年,真宗将王钦若调回朝廷,寇准却不让他回到二府中枢,另置了资政殿学士衔给王钦若,表面上是给他翰林清望之官,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参政之职。另外寇准还看到了丁谓在“澶渊之盟”中的表现,将他提拔到中枢来,担任三司使。王钦若本来副相的权力被剥夺,自然对寇准更加怨恨,一回到朝廷就开始了倒寇行动,他对真宗说了寇准将皇帝做筹码,孤注一掷以求声名的话,我以为其实对真宗而言只是罢免寇准的一个导火索。对真宗而言,寇准和王钦若在太宗末年储位之争中都对他有帮助,寇准固然是向太宗力荐真宗为太子,而王钦若在太宗怀疑真宗减税以邀民心的时候挺身而出为真宗声辩,一样是有定位的大功。而两厢比较之下,真宗自然喜欢说话办事都会看人脸色的王钦若,厌恶耿直敢为,好面折廷争的寇准了。即使是在“澶渊之盟”之前辽国兵临城下的时刻,真宗仍然不愿让寇准担任首相之职,“乃先置宿德以镇之”,所以起用了毕士安,而毕士安看中的也只是寇准的才干,对真宗说:“……今北方未服,若准者正宜用也。”寇准虽然有才,但是他的个性实在孤傲,而且遇事独断专行,即使作的是对的事情也不让人高兴,从太宗时就很不得人缘,而他不知是不知道还是不想改,在真宗时,除了几个真正爱才的大臣如王旦外,一样没有什么人缘,他的朋友如杨亿,也同样是有才无人缘的人。这样的人在时刻出来挺身报国自然很有用处,但危机一过,他的坏处大家就又都想起来了,于是,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真宗罢免了寇准。这一次王钦若为自己大大出了口恶气,还得到了丁谓这个大助。

其次是王旦与王钦若。景德三年,寇准出京,接替寇准为相的是王旦。王旦素来与寇准亲厚,对王钦若从来不喜,他上台自然是王钦若不愿意见到的。但是,真宗一朝,真宗虽然宠信王钦若,但是他所倚重的大臣仍然是后世所谓的“君子”,即李沆、王旦、寇准等人。王钦若与真宗在发扬道教上一拍即合,一部分可能因为王钦若本身对道家十分热衷,大部分原因还是为了洗刷“城下之盟”的耻辱感觉。“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即使换来了和平,但却失掉了天朝的面子,真宗毕竟是中国“天子”,如果不是军事战斗力上实在是差距太大,他是不会放弃武力,改为用金帛换和平的。盟约既签,心情自然不会好过,王钦若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想出了“天书降临”这么一场剧目。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真宗正要寻些题目作作,“天书降临”自然是个好题目,君臣两人如此合拍,天书闹剧一开始,真宗更不能离开王钦若了。

也因此,即使王旦如何厌恶王钦若,也无法将王钦若逐出中枢,他只有尽力阻止王钦若登上相位而已。作为宰相,在真宗东封西祀,大搞天书闹剧的时候,他没有挺身阻止,这一点在后世很为人所指,但是,当时真宗决心已下,即使他尽力阻止也不可能挽回局面,反而可能被逐出朝廷,作为一名标准的忠臣,皇帝的诏令就是最后的判决,在诏令之前可以廷争,但诏令已下,为了皇帝的尊严,他就不能有所作为;何况,即使是寇准也在晚年向真宗献祥瑞以求回到中枢,何况老好人王旦?

王钦若这个时候是参知政事,登上相位是他期盼多年的愿望,真宗也一直有此意,但是因为王旦的存在,使王钦若一直未能如愿,直到王旦去世后才成为宰相,也因此他一样深恨王旦。但是他也懂得树立党群好与王旦相抗衡。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四月,王旦力荐向敏中复相,为的就是阻止王钦若登上相位,而王钦若不甘示弱,在九月将丁谓推上参政之职。两人算是打了个平手,但王旦与寇准的好友杨亿却因为王钦若的迫害而冲动的弃官而去,杨亿在宋初文名满天下,素与王旦、寇准相厚,他的离去,和寇准的离职一样对王旦是一个很大的打击。(www.xing528.com)

王旦一直对“天书事件”耿耿于怀,对自己不能阻止感到难受,他在大中祥符年间已经重病,对他而言,有生之年最重要的就是用尽一切办法阻止王钦若、丁谓一党继续为祸朝廷。他先后提拔了王曾、吕夷简、李迪等人,用来对抗王钦若。他也知道,以真宗对王钦若的宠信,王钦若登上相位是迟早的事情,他也只有在有生之年利用自己对真宗的影响不让王钦若拜相,好好培植几个“君子党”,以期将来能挽回局面。果然,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病逝,同年王钦若拜相。

第三,寇准与丁谓。寇准本来很欣赏丁谓的才干,但是丁谓在天书事件中的投机表现使寇准认识到了他的真面目,在天禧三年(1019年),王钦若终因贪污有据而罢相,接替的是寇准和丁谓。于是王旦与王钦若的斗争由寇准和丁谓继承下来。寇准看丁谓不顺眼,丁谓自然也知道寇准看他不顺眼,寇准是天下名臣,丁谓刚刚拜相,自然不好去捻虎须,于是,丁谓联合曹利用一起对付寇准。

这时的真宗已经病重,虽然信重寇准,但是已经神志不清,在宫中被刘皇后控制,寇准一手策划的太子监国的议案,因为完全没有顾虑到刘皇后的权力而被刘皇后记恨;同时,曹利用也因为寇准对他的轻视而仇视寇准。于是,丁谓联合曹利用借助刘皇后的手除掉了寇准,这一次,寇准一贬再贬,终无回朝之日。丁谓可谓大获全胜。但是,就如之前所说,真宗一朝任命的主流还是“君子党”的人。寇准被贬,还有王曾。

第四,王曾与丁谓。真宗于乾兴元年病逝,仁宗即位,刘皇后监国摄政,丁谓这时势力如日中天,王曾要想对付他,一定要有强有力的支持者才行,而这个支持者,就是当初寇准要扳倒的刘皇后。王曾吸取了寇准和王旦的经验教训,利用刘皇后对丁谓专权的不满打倒了丁谓,从而结束自“澶渊之盟”以来的君子与小人之争。

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一时期的党争时,可以发现,由于“澶渊之盟”的产生,不管当时人们对其观感如何,毕竟使宋朝和辽国都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宋朝君臣上上下下大多数以上朝中国自居,而今竟然和塞外蛮夷平等论交,使一部分士大夫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如王钦若等从天书封禅、天降祥瑞、编撰《道藏》等宗教活动中寻求安慰,不但劳民伤财,还得了个奸臣的恶名;而另一些人,如此后的富弼、范仲淹等,则从“澶渊之盟”中看到了宋朝政府内部的弊端:兵将分离,冗官冗兵且战斗力不强,于是开始反思会有这样的现状的原因,进而产生了变法的思潮。要看到的是,富弼亲身参加了“澶渊之盟”,范仲淹是君子党一力栽培的后继,真宗朝因为“澶渊之盟”而明朗化的党争,到了仁宗朝以后变得激化起来。

“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使北宋大臣得以专注于内务,而“澶渊之盟”带来的人们心头的耻辱感一直是士大夫们头上的乌云,怎样洗刷这样的耻辱,使得“有识之士”们不断的实验,因而导致了较为温和的庆历新政和更加激烈的熙丰变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