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离不开语气、语调,幼儿教师要讲好故事,就要明确语气、语调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以及运用技巧。
1.语气不同,内容不同
语气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技巧之一,是在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具体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的色彩和分量是语句的灵魂,它必须在一定的声音、气息的形式、形态中表现。一句话的语气主要取决于语调。语调就是说话的腔调,即说话时的语气和停顿,指一句话里语速快慢、声音强弱的配置和变化,它表达了说话人的态度或口气。由此,依据语气、语调的不同,会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这些基本句子类型的存在。
一只小白羊和一只小黑羊都住在河边,小白羊住在小河东边,小黑羊住在小河西边。(陈述语气)
一天,天气很好,小白羊想过桥去看姥姥,于是就走上独木桥,向小河西边走去。这时候,小黑羊也要过桥去看爷爷。走着走着,它们就在桥中间相遇了。小白羊走不过去,小黑羊也走不过来。(陈述语气)
小白羊把头一抬,对小黑羊说:“退回去,快给我退回去!你知道吗,我要过桥看我姥姥呢!”(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
小黑羊一听,也把头一抬说:“你退回去!你看姥姥有什么要紧,我还要过桥看我爷爷呢!”(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小白羊生气地瞪着眼说:“你凭什么要我退回去?是我先上桥的!你应该退回去!”(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和祈使语气)[1]
由上述案例可见,句子要表达的内容不同,语气也不同。案例中,陈述事实用了陈述的语气,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达疑问用了疑问的语气,这种语气既有无疑而问,也有有疑而问,不过都是疑问句;表达生气、惊讶、赞叹等情绪情感,就出现了感叹句;表示命令、请求或要求的语气的句子就是祈使句。
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情绪,在讲故事时,教师就要细细分析故事内容,分清句子要表达的内容,科学决定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语气讲述。
2.语调不同,感觉不同
除了语气,语调也影响着故事讲述的效果。这是因为,形成语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思想内容和感情态度。一般情况,人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态度处于一种基本状态,并不会出现大的起伏。因此,语调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保持一种基本语调,然后在此基础上变化。基本语调在中音区进行,高昂、激越、紧张、热烈、愤怒、仇恨等表达强烈情绪的语调则在高音区进行,而低沉、悲哀、凄凉、沉痛等表达低沉情绪的语调一般在较低音区进行。而在实际表达中,语调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因此,语调纵然千变万化,但一直会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高升调。
这样的语调多用于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式祈使句里,或是用于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在朗读时,要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
这种语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当然,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时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要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
这种语调一般多用在叙述句中,多用于陈述事实、说明事物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要一直保持平直舒缓,不要出现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
这种语调用于表达一些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先高后低再高,要将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
不同的语调给人的感觉不同,而这种变化离不开句子的语气。在讲故事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故事内容,科学运用语气、语调,尤其是结尾的语调升降变化,传达出故事的作者或人物的情绪情感,吸引幼儿,实施教育。
3.巧用语气、语调,让故事声情并茂
语气、语调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因素,是语言表达的“王牌”。它们之间的巧妙组合,虽然只是说话的腔调变化,只是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的变化,但巧妙地借助于这种变化,教师就可以润色语言,让同一个句子产生不同的效果,表达不同的情感,进而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
(1)针对幼儿特点,调整语速语调。(www.xing528.com)
研究表明,幼儿更容易被有辨识度的声音所吸引,更喜欢有起伏、有节奏感、语速适中的声音。因此,教师在讲故事时,要依据故事内容,调整好语速、语调,尽量选用适合的语调,并做到吐字清楚、语速适中、重音突出、声音有起伏。比如:
平和的语调用于故事开始时的引入,如“小朋友们都坐好了吗?”。
悲哀的语调用于表达伤心或难过,如“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死在了大街上”。
讽刺的语调,如“好个狡猾的狐狸,你是个什么东西!”。
(2)抓住年龄特点,巧妙模拟声音。
为了让故事形象生动,幼儿教师在讲故事时,还要注意结合故事内容,针对不同的角色,合理调整语速、语调,让人物各具特色,性格鲜明,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训练,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如果故事中出现了小孩,那么在讲故事时,要注意到小孩处在变声之前,说话的气息不成熟,出气短,青涩稚嫩,于是就可以通过嘴部的变化来控制气流的小变化,口放圆,出气小,以达到模拟小孩的语气和声音的目的。
如果故事中出现了青年,那么就要考虑到青年一般是在生理变声开始的时候,嗓子的喉结刚刚长出,将声音前置就很适合这类年龄段。于是可以将口腔的中前部分和鼻腔的中前部分配合,情绪上要注意体现动感,如此一来就可以模拟出年轻而华丽的声音。
如果故事中出现了中年人,那么就要考虑到中年人处于不惑和知天命的年龄,声音会很沉稳、厚重,甚至有些城府之感,声音的中气要足些。在模拟此类人的声音时,要注意将气流的振动多放在口腔的中后部,声音要放稳,语速要不紧不慢,控制好声音的变化。
如果故事中出现了老年人,那么就要考虑到老年人气息不够是很大的特点,在模拟声音时,就要将声音放得很扁很扁,重点在口腔的后部控制,然后收起声音的时候要弱一些,以此产生老年的感觉和音色。
总之,幼儿教师在讲故事时,要注意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声音特点,要掌握这些年龄段的特点,平时多加强模仿训练,就可以让声音为故事添彩,实现声情并茂。
(3)注意性格特色,以声塑形。
讲故事,顾名思义就是把故事给讲述出来。因此,幼儿教师在讲故事时,就要根据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和环境变化,选择恰当的音量、语速、语调等角色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而要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就要抓住人物的个性心理,尽可能符合生活真实,活灵活现地把人物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
一般说来,骄傲的人说话盛气凌人,谦虚的人说话平稳;奉承拍马屁的人说话低三下四,病危的人说话断断续续;强健的人说话铿锵有力;等等。幼儿教师要注意抓住所刻画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巧妙地调整语音、语速和语调,以体现不同的语气。
狐狸和乌鸦(节选)
这时候,狐狸也出来找吃的。它抬起头一看,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热情洋溢,讨好的)
乌鸦不作声。
狐狸又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迫切,讨好的)
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不作声。
狐狸又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奉承、拍马屁、谄媚)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