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过程中,对自我的不断认识、更新和完善,是主体在与自我关系中表现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主体的超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对自我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等个性品质进行自我认识、评价、监控和调节;二是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及结果,进行自我认识、评价、监控与调节,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元认知”。超越性的发展目标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人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建构人格,提高对认知自身进行反思的水平,就必须超越自我,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和了解,使“主我”和“客我”这一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因此,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认识、评价、监控和调节等元认知知识,使学生在进行对象性活动过程中产生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与调节,提高其元认知能力,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外界,认识自身,认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人生意义,形成实现历史责任和人生理想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能力,成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9]。
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学生主体性的有机整体。其中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因为没有主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谈不上主体的能动性,只有主体在自主和主动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主动积极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自觉的能动性是主体的本质特性,它包括以自主性为基础、以主动性为标志、以自由性为目的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动性中的创造性是主体性的灵魂,超越性是主体性的飞跃。(www.xing528.com)
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四要素,我们称为主体性品质。它既反映了主体在对象性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功能特征,又体现了作为社会的人应具有的品质结构,因此,这一主体性结构是功能说和结构说的有机统一,它既有外在的工艺(社会的结构面)和内在文化(心理结构面),又有人类的集群性质和个性心理性质。若我们把它的理论依据称为一级指标,构成要素称为二级指标,每个要素的发展目标称为三级指标,则形成了学生主体性的要素结构系统(图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