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知识的形成总是要经历个体化的发明创造、社会化的验证或修订的过程,最终才能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讲解性理解使学习者有效地经历了人类知识形成的这一过程。在讲解性理解中,知识意义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递进的认知阶段:①“一度消化”阶段。对“一度消化”中所形成的知识意义进行“讲解性”加工,将理解中所生成的内部语言(思想)转化为外部语言。
一项知识的形成总是要经历个体化的发明创造、社会化的验证或修订的过程,最终才能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讲解性理解使学习者有效地经历了人类知识形成的这一过程。在DJP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全班讲解三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对知识意义建构经历了个体化、小组化、全班化的过程;最终所获得的知识既是自己的智力产品,又可以为全班所共享。在讲解性理解中,知识意义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递进的认知阶段:①“一度消化”阶段。学生通过文本知识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个性化的知识意义,初步生成知识理解中的表征成分、联系成分与认识成分等。②“二度消化”阶段。对“一度消化”中所形成的知识意义进行“讲解性”加工,将理解中所生成的内部语言(思想)转化为外部语言。③“三度消化”阶段。通过讲述、倾听、质疑、评价等对话沟通过程,矫正和改进已形成的理解,并且在各种“视域融合”下扩充、丰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关于“平方差公式”的DJP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式中的a,b不能等于0”这一观点,通过和同伴与老师的对话交流、互动协商,最终形成了一项共享性的知识:“a,b等于0时公式没有错,但是它没有实际意义”。在讲授式教学中,由于教师单向度的传授式的讲解,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交流被老师中介或是干扰了,压缩或缩短了与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把知识作为一种“外在的”东西迅速地传给了学生;即使学生有思考,也只是一种直观操作层面上的“短思考”[8],他们不能够真切地经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