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对作为主体的自身需要和作为主体的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生命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命的自我价值,即生命活动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满足;二是生命的社会价值,即生命存在对社会发展的满足。生命活动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满足就是生命活动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生命存在对社会发展的满足则是指对社会的贡献。
人作为主体的自身需要主要是指人的基本需要。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排列成了五个等级[7]:
(1)生理需要:满足体内平衡的需要,如吃饭、喝水、睡眠等;
(2)安全需要:生活有保障而无危险,如安全、稳定、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与他人亲近,受到接纳,有所归依;
(4)尊重的需要:胜任工作,得到赞许和认可;
(5)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的潜在能力和抱负。(www.xing528.com)
这五种需要可以按生物性和社会性划分为两大类: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个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那些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当然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社会性是指与其他成员生活相联系的那些需要。社会性又可分为基本社会性和高级社会性。需要的基本社会性是指动物性社会性,即人与某些动物都具有的社会属性,如“爱与归属需要”。例如,猴子除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外,也有爱和归属的需要。马斯洛指出:“结群、加入集体、要有所归属是动物的本性。”[8]需要的高级社会性则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那些需要,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种需要是人所独有的。
马斯洛指出:“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并且以此为中心。”“爱的需要既包括对别人的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因此,“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如果这个不能得到满足,个人会缺乏朋友、心爱的人、配偶或孩子。这样一个人渴望同他人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努力。他希望得到一个位置,胜过希望获得世界上任何其他东西”。如果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他强烈感到孤独,感到被抛弃、遭受拒绝,举目无亲,尝到浪迹人间的痛苦”,因此,“对爱的需要的阻挠是造成适应不良情况的根本性所在”[9]。
对于尊重需要,马斯洛指出:“社会上所有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评价的需要和欲望,即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与欲望。”尊重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情感,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使人要求补偿或产生神经症倾向”[10]。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10]。
在五种基本需要中,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存在的主要是指五种需要中的后三种需要的满足。这三种需要得到满足则体现了人生命的自我价值,即生命活动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满足,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既体现了人生命的自我价值也体现了人生命的社会价值,因为它的实现既是生命活动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满足又是生命活动对社会存在发展的满足。马斯洛指出:“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人的基本需要,是一种‘类本能’,是由人种遗传先天决定的。”[11]因此,我们说“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而这种属性体现生命的价值更加明显,故又叫作人的生命价值属性。
人的存在不只是生物性存在,而是不断追求体现其生命价值的存在。在我国社会基本消除贫困和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学校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了满足,这时学生追求的就是要得到“爱、尊重”的需要,在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他们会去追求最高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特别是灌输式教学中,学生的这些需要很少得到满足。因为,课堂上教师独霸话语权,把学习内容以直接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实际上就是不信任学生、不爱学生和不尊重学生。由于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学生的智慧和才华也就没有机会在同伴面前展示,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人(同伴和老师)的爱与尊重。比如,在教学中,当学生错误地回答问题时,教师不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而是大声训斥学生,这就是对学生极大的不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