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冠下的印度-大英帝国简史

王冠下的印度-大英帝国简史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57年的兵变使印度中部地区的政府陷入了无组织状态。1859年,五十四岁的詹姆斯·威尔逊到达英属印度。1869年,他的任期结束了。1877年1月1日,在德里举行的一次盛大的杜巴集会,即贵族集会上,罗伯特·利顿勋爵宣布维多利亚女王为英属印度女皇。在此之前,英属印度是殖民地、被保护国或依赖英国王室的属地,而英国国王或女王对英属印度行使主权。

王冠下的印度-大英帝国简史

1857年的兵变使印度中部地区的政府陷入了无组织状态。为了镇压兵变,英属印度政府增加了四千万英镑的公共债务。恢复“和平”后,英属印度面临的是财政紧缩,而这一紧缩又因偶尔的饥荒而加剧。苏格兰商人詹姆斯·威尔逊解决了这一财政问题。詹姆斯·威尔逊是韦斯特伯里的国会议员和贸易委员会副主席,也是自由贸易者和货币改革者,理查德·科布登和罗伯特·皮尔观点的坚定支持者。此外,他还是《经济学人》周刊的创办人和编辑。1859年,五十四岁的詹姆斯·威尔逊到达英属印度。他周游英属印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查。最后,通过重新安排进口税和征收所得税,他提出了一个平衡的预算。1860年8月11日,他因痢疾死于加尔各答。

考虑到气候因素,以及要做的工作和要承担的责任,英属印度总督的工作非常艰辛。1862年,经历了兵变的查尔斯·坎宁勋爵回到英国。一个月后,即1862年6月17日,查尔斯·坎宁勋爵去世了。他的继任者是著名的前加拿大总督埃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1863年11月,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达兰萨拉旅游时,埃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去世了,并被葬在那里。此后,旁遮普邦理事会主席约翰·劳伦斯成为英属印度的总督。自第一任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以来,除了临时任命,约翰·劳伦斯是唯一一位不是军人出身的总督。他曾在印度待了十七年,兵变结束后回到英国。当埃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突然去世时,约翰·劳伦斯正在伦敦郊外的南门大厦过着悠闲的生活。他被亨利·约翰·帕默斯顿勋爵授予英属印度总督的职位。十天后,这位实干家就在去往加尔各答的路上了。

亨利·约翰·帕默斯顿勋爵

约翰·劳伦斯会讲印度斯坦语和波斯语。波斯语在印度很常用。作为一名税务官员,他对英属印度的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奥里萨,一场可怕的饥荒夺走了大约一百万人的生命。这对约翰·劳伦斯,尤其是对他的组织能力,是极大的挑战。修建铁路是解决饥荒问题一劳永逸的办法。在担任总督的五年里,通过借钱并向全国征税,约翰·劳伦斯以力所能及的一切手段扩建铁路。正是约翰·劳伦斯创造了在夏季将政府从加尔各答搬迁到西姆拉的惯例。他维护英属印度现有的边界,反对因俄国势力的推进而惊慌失措,反对任何干涉阿富汗的行动。1869年,他的任期结束了。退休后,他回到英国,被升为贵族。1870年,根据威廉·尤尔特·格拉德斯通的《初等教育法》,伦敦学校董事会成立。约翰·劳伦斯当选伦敦学校董事会的第一任主席。直到1879年去世前,这位朴素、勤奋的绅士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伦敦学校董事会和教会传教士协会事务上。

约翰·劳伦斯

1868年,在英国首相比斯菲尔德伯爵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建议下,爱尔兰前保守党首席秘书梅奥伯爵理查德·索思韦尔·伯克被任命为英属印度总督。然而,梅奥伯爵理查德·索思韦尔·伯克接受任命前,比斯菲尔德伯爵本杰明·迪斯雷利在大选中被击败。威廉·尤尔特·格拉德斯通领导的自由党上台执政,但自由党没有干涉前政府的提名。于是,梅奥伯爵理查德·索思韦尔·伯克前往英属印度。1869年1月12日,他抵达加尔各答。三年内,梅奥伯爵理查德·索思韦尔·伯克游历了两万英里。无论去哪,他都能与当地人相处愉快。他受到英属印度王公贵族的欢迎。在阿杰米尔,为了王公贵族的儿子,他建了一所非常好的学校—现在称为梅奥学院。1872年2月8日,在视察安达曼群岛的流放地布莱尔港时,梅奥伯爵理查德·索思韦尔·伯克被一个囚犯谋杀了。

下一任总督是由威廉·尤尔特·格拉德斯通提名的诺思布鲁克勋爵托马斯·巴林。他是前任英属印度事务大臣,也是著名的巴林银行家族的成员。在改善收入和支出制度—印度公共行政中最重要的事情—方面,诺思布鲁克勋爵托马斯·巴林工作突出。1875年,威尔士亲王爱德华[1]出访英属印度。1876年1月,因不赞同负责英属印度事务大臣阿盖尔公爵乔治·坎贝尔对阿富汗的政策,诺思布鲁克勋爵托马斯·巴林辞职了。

继诺思布鲁克勋爵托马斯·巴林之后,比斯菲尔德伯爵本杰明·迪斯雷利给出了一个可谓新颖的总督提名。以前的总督都是军人或政客,但比斯菲尔德伯爵本杰明·迪斯雷利提名外交使团成员罗伯特·利顿勋爵担任总督。自1850年以来,罗伯特·利顿勋爵在华盛顿佛罗伦萨巴黎、海牙、哥本哈根雅典马德里里斯本的使团中供职,成绩斐然。1877年1月1日,在德里举行的一次盛大的杜巴集会,即贵族集会上,罗伯特·利顿勋爵宣布维多利亚女王为英属印度女皇。这是功成名就的罗伯特·利顿勋爵出访英属印度后的第一件大事。在此之前,英属印度是殖民地、被保护国或依赖英国王室的属地,而英国国王或女王对英属印度行使主权。1877年1月1日以后,英国君主以皇帝的身份在英属印度行使权力,取代了因叛乱而失去皇室头衔的莫卧儿家族。

梅奥伯爵理查德·索思韦尔·伯克

诺思布鲁克勋爵托马斯·巴林

梅奥伯爵理查德·索思韦尔·伯克被杀

谢尔·阿里

1878年,第二次阿富汗战争爆发了[2]。在阿富汗,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曾是英国的敌人,后来成为英国坚定的盟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的儿子谢尔·阿里汗成为埃米尔后,继续实行父亲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与英国的友好政策,并且要求英国保证阿富汗的安全。然而,英国政府拒绝提供这一保证。因此,谢尔·阿里汗接受了俄国的保护。罗伯特·利顿勋爵决定派英国官方使团前往喀布尔,但俄国使团已经在喀布尔了,因此,谢尔·阿里汗拒绝了英国官方使团。这立刻导致了战争的爆发。通过开伯尔、古勒姆和博兰山口,英国的三支远征军挺进阿富汗。谢尔·阿里汗逃到突厥斯坦。他的儿子穆罕默德·雅各布汗与英国签订了《甘达马克条约》,承诺在喀布尔接受英国的常驻使团。英国官员路易斯·卡瓦格纳里爵士是喀布尔的第一位常驻人员。路易斯·卡瓦格纳里爵士是拿破仑·波拿巴手下一位将军的儿子,曾作为孟加拉武装部队的军官参与印度兵变,后来成为英属印度西北边境的官员。他在喀布尔定居后不久,阿富汗军队发动了叛乱。1879年9月3日,阿富汗军队袭击了路易斯·卡瓦格纳里爵士的住所,并且杀害了他。路易斯·卡瓦格纳里爵士战斗到最后一刻,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这起谋杀英国官员的事件导致了战事重燃。一支英国远征军进驻阿富汗,占领了喀布尔。罗伯特·利顿勋爵罢免了穆罕默德·雅各布汗,将他驱逐到英属印度,让阿卜杜勒·拉赫曼汗取而代之。阿卜杜勒·拉赫曼汗之前靠领取俄国的养老金生存,他的当选被称为“黑暗中的飞跃”。罗伯特·利顿勋爵行事总是出人意料。事实证明这是成功的。直到1901年,在英属印度的资助下,冷酷、严谨的阿卜杜勒·拉赫曼汗一直统治着喀布尔。

1880年3月,比肯斯菲尔德勋爵本杰明·迪斯雷利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在大选中失败。罗伯特·利顿勋爵不是一位党派人士,再加上英国有很多人批评他的政策,因此,罗伯特·利顿勋爵建议即将执政的自由党—威廉·尤尔特·格拉德斯通任首相—任命新的总督。1880年4月,罗伯特·利顿勋爵回到英国,在上议院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开始书写父亲爱德华·布尔沃-利顿的生平,并且以欧文·梅雷迪思的名义创作优美的诗歌。1887年,作为驻巴黎大使,罗伯特·利顿勋爵回到外交部。直到1891年去世前,他一直从事外交工作。

穆罕默德·雅各布汗

路易斯·卡瓦格纳里

《甘达马克条约》签订后,英国人与穆罕默德·雅各布汗的合影

罗伯特·利顿勋爵

阿卜杜勒·拉赫曼汗

爱德华·布尔沃-利顿

里彭侯爵乔治·鲁宾逊(www.xing528.com)

1866年到1868年,里彭侯爵乔治·鲁宾逊任英属印度事务大臣。他是贵族和“格拉德斯通自由党人”。1880年,他接替罗伯特·利顿勋爵成为英属印度总督,镇压阿富汗动乱。此时,阿富汗的部分地区仍在英军的占领下。在弗雷德里克·克斯莱·罗伯茨伯爵的指挥下,一支军队从喀布尔向坎大哈出征,并且发动了一场决定性的战斗。骚乱平息后,英军撤离了。然而,阿富汗埃米尔阿卜杜勒·拉赫曼汗获得了英国在政治和财政上的支持。阿卜杜勒·拉赫曼汗承诺,除非通过英属印度政府,否则阿富汗不会建立任何外交关系。从阿富汗的干扰中解脱出来后,里彭勋爵乔治·鲁宾逊致力内政管理,大大增加了印度人参加社会和政治活动的机会。这一政策招致了欧洲人的批评,甚至反对,但印度人十分感激他。1884年,他离开英属印度。从1884年到1909年去世前,他一直住在约克郡宏伟的斯塔德利皇家公园。他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乡村绅士。

达弗林勋爵弗雷德里克·坦普尔·布莱克伍德

1884年,继里彭勋爵乔治·鲁宾逊之后,著名的外交官达弗林勋爵弗雷德里克·坦普尔·布莱克伍德继任英属印度的总督。他曾担任英属印度事务大臣、加拿大总督和驻君士坦丁堡大使。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的执政措施温和。他延续了里彭勋爵乔治·鲁宾逊对印度人非常有利的政策。不过,他的做法比较谨慎,这让欧洲人非常满意。他与阿卜杜勒·拉赫曼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885年3月,达弗林勋爵弗雷德里克·坦普尔·布莱克伍德在拉瓦尔品第设宴款待阿卜杜勒·拉赫曼汗时,一支俄国部队袭击了彭杰德(位于俄国和阿富汗边境)的阿富汗驻军。“彭杰德事件”差点导致英国与俄国之间爆发战争。达弗林勋爵弗雷德里克·坦普尔·布莱克伍德通过外交手段避免了战争,俄国军队选择了撤退。冲突期间,英属印度的王公忠诚地为英国提供帮助,尽管当时这些帮助并不必要。最终,由帝国内的主要国家维持的军事分遣队—帝国军队形成了,它在战争时期由英属印度政府支配。军队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1885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达弗林勋爵弗雷德里克·坦普尔·布莱克伍德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缅甸被英属印度吞并了。1888年,达弗林勋爵弗雷德里克·坦普尔·布莱克伍德的总督任期结束了。1892年,他出任罗马大使。1896年,他出任巴黎大使。达弗林勋爵弗雷德里克·坦普尔·布莱克伍德不仅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总督,也是一位绅士、学者、文人和外交家。1902年,他去世了。

彭杰德事件

继达弗林勋爵弗雷德里克·坦普尔·布莱克伍德之后,兰斯当勋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接任英属印度总督。他曾任英属印度事务大臣和加拿大总督。这位杰出的管理者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以一贯杰出的理智和节制统治着英属印度。1893年,维克托·布鲁斯接任总督。维克托·布鲁斯是埃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1862年到1863年任英属印度总督)的儿子。直到1893年年底,维克托·布鲁斯一直担任总督。

兰斯当勋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

1888年到1898年,被看作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最后光辉时期。1897年,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伦敦举行了盛大的皇家庆典。英属印度的王公和军人穿着别致的服装,格外引人注目。1899年到1902年,布尔战争爆发了。在一个激荡和多事的时代中,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结束了。某种程度上,整个大英帝国的人都感到了时代的变动。

柯曾勋爵乔治·纳撒尼尔是学者、旅行家和政治家,曾任英属印度事务大臣。1898年到1905年,他担任英属印度总督。1898年,他只有三十九岁,精力充沛,渴望参与公共服务。除了沃伦·黑斯廷斯和约翰·劳伦斯等老一辈官员,他可能是就职时最了解英属印度的总督。他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大大改进了文职人员的工作方法。他走遍各地,与波斯达成贸易协定。1905年,由于与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将军发生争执,他辞职了。柯曾勋爵乔治·纳撒尼尔坚决支持控制平民。在总督会议上,除了总司令,他要求保留一名“军事成员”。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将军认为应该压制“军事成员”的地位,这样总司令就成为军事部门和总督之间唯一的官方沟通渠道。由于英国政府未能做出明确的决定,柯曾勋爵乔治·纳撒尼尔递交了辞呈。

柯曾勋爵乔治·纳撒尼尔担任总督末期,英属印度出现了动乱。最初,受过教育的印度人想要在政府中获得更多的职位。当然,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印度人不参与政府管理。在英属印度,英国在职官员的人数从来没有超过一千五百人。公职中的文书职位,除了少数由“欧亚混血儿”担任,其他都由当地印度人担任。在公共服务部门,有几千个印度人。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所有高级官员职位,都是在伦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的,并且向印度人开放。在考试中,印度人成绩优良,随后晋升高级职位,但通常是在司法部门任职,而不是在行政部门。此外,责任重大的职位大都由英国官员担任。他们根据一套最终由英国议会负责的法律体系治理英属印度。同时,总督拥有由英国官员组成的立法委员会。

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孟买成立。通过演讲、在新闻媒体上发表文章、举行群众大会等形式,印度国民大会党提出印度人应该在政府中占有更大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甚至还出现了政治暗杀,并以此引起当局的注意。在公共生活方面,印度国民大会党一直非常强大[3]

1906年到1915年,执政的英国自由党一直支持印度国民大会党的主张。当柯曾勋爵乔治·纳撒尼尔退休后,英属印度事务大臣约翰·莫利勋爵决定采取措施扩大印度人的参政范围。于是,一位新总督被派到英属印度。这位总督是明托伯爵吉尔伯特·基宁蒙德。他既是一个受欢迎的、思想开明的贵族,也是一个熟悉英属印度的军人和体育运动爱好者。此外,他曾担任加拿大总督。1909年,他推行了“莫利-明托改革”,接纳民选议员进入总督立法委员会及省议会。尽管立法委员会及省议会的权力有限,这仍成为印度人可以参与选举的肇始。

柯曾勋爵乔治·纳撒尼尔

查尔斯·哈丁爵士

1910年,明托伯爵吉尔伯特·基宁蒙德退休。查尔斯·哈丁爵士成了总督,他之前是英国外交部常务副大臣、圣彼得堡大使,后晋升为勋爵。除了祖父亨利·哈丁曾担任总督,他与英属印度没有任何联系。在英属印度,他非常受欢迎。他对英属印度的问题和困难表现出同情和理解。1911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王后特克的玛丽访问英属印度,并且在德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杜巴集会,宣布英属印度的首都将从加尔各答转移到德里。莫利-明托改革扩大委员会运作良好,让英属印度的各阶层都非常满意。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属印度有望逐步有序地走向自治。像其他国家一样,英属印度在某些方面发展畸形和仓促,另一些方面发展迟缓并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后果。例如:由于战争,某些城市迅速工业化;生活成本大幅上升;政府管理在战争期间被削弱等。

1916年,查尔斯·哈丁勋爵的总督任期结束了。他的继任者是切姆斯福德勋爵弗雷德里克·塞西杰。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一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

【注释】

[1]即位后称爱德华七世。—译者注

[2]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1838年到1842年。—原注

[3]瓦朗蒂讷·奇罗尔:《印度》,1920年,第86页到第89页。—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