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谷皮影戏: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甘谷皮影戏: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灯光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相传皮影戏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甘谷皮影戏由通渭县皮影艺人传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观念的更新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演出报酬偏低,导致愿意学习该项技艺的人日益减少,使得甘谷皮影戏有濒临失传之虞。

甘谷皮影戏: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灯光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传皮影戏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甘谷皮影戏由通渭县皮影艺人传入。

甘谷皮影的制作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工序。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牛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雕镂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一般高度在30厘米左右。皮影人物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刻的,刻成后再用线连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皮影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扦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做唱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常用的伴奏乐器有二胡、板胡、唢呐扬琴锣鼓等,其伴奏乐器中的渔鼓、甩梆子、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www.xing528.com)

甘谷皮影戏班子一般由4—8人组成,皮影戏箱通常有50—60人物身子和120多个人物头像(俗称稍子),还有若干场景道具如动物、座椅、云头等。常年演出的曲目有《富贵图》《忠义图》《苦节图》《百子图》《黄河阵》《贤关阵》《忠烈图》《相国寺》《乌盆计》《沙陀国》《香山寺还愿》《五台山还愿》等50余本。

甘谷县域内至今演唱的皮影戏班有安远镇巩川村的巩家班(班主巩淑英)、大石镇中庄村的赵家班(班主赵宗太)和大庄镇席家沟村的贾家班(班主贾效元)等。金山镇颉家山村颉代生制作的皮影人物较为知名,能制作的稍头(人物头像)有180多个、身子60多个,还有十多套不同剧目场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观念的更新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演出报酬偏低,导致愿意学习该项技艺的人日益减少,使得甘谷皮影戏有濒临失传之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