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已经离我们远去,没有人能够留住时光的旅程。回首20世纪的中国,历史的大变动所产生的震撼始终席卷着个人的命运。“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将中国“现代性”展开的历史变得格外的波澜壮阔,“大历史”对于个人命运的支配异常的强烈。我们常说的个人和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的历史扣连,其实正是体现在个人命运深深受到大历史的支配上的。从这个角度审视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可以发现他们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复杂的选择,无不深深打上了“大历史”的烙印。而他们的私人生活也被时代所左右和拨弄。时代的潮起潮落,个人命运的起伏升沉都给知识分子的生活添加了一种难以预想的戏剧性。书斋的宁静的生活总是被大时代的风云所袭扰,个人的小世界其实还是中国的大历史的一个小小的,却具有独特意义的缩影。到了今天,知识分子似乎越来越进入了一个专业的领域,有了自己在一个平和的学术生涯中实现自己的生活的可能性,福柯所言的“专业”知识分子的出现变成了今天的社会现实。而20世纪的风云变幻的时代则根本没有提供这样的历史条件。20世纪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在一种严峻艰险的世事中不断做出有关个人命运的选择。读出版业前辈张昌华先生的随笔集《曾经风雅》时,我就有这样的感慨。
这部书是张昌华先生在自己的编辑生涯中和许许多多中国20世纪的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相遇”的见证,也是他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直接的交往和这些知识分子的不间断的“对话”的记录。这里有许多是20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界的重要人物,如辜鸿铭、刘文典等,还有对于中国大学文化做出过关键性贡献的一些校长,如蒋梦麟、梅贻琦、罗家伦等,也有如徐志摩、施蛰存、萧乾、吴祖光等著名的作家,也有如陈寅恪、吴宓、钱钟书这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的学者。三十三篇文章,描写三十八位人物。可以说,这部书所勾勒的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图,也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的一部“逸史”。这些人物的政治选择各异,思想脉络有别,生活方式不同,但他们都是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这部书展开了他们的精神的旅程,让我们和文章的作者一起深入到一个个人物的世界中去。
这不是一部高头讲章式的煌煌大论,反而是从“背影”下笔,从“小处着手”,别有意趣。所谓“背影”自然不是那种正面的阐述,而是捕捉一鳞半爪的故事。张先生的文笔生动流利,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从这些知识分子的一些掌故入手,对于他们的人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作了生动的讲述,以一种片断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为中心,力图从掌故中挖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能够透过掌故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在一个大时代里的种种复杂的历史选择。钱钟书先生曾经引过诺瓦里斯的话来讨论掌故对于历史的意义:“历史就是一部大掌故。”看起来掌故零碎而杂乱,仅仅是一个人生活的一些背影而已,不像正统的人物传记那样从正面来表现人物的生活。但掌故的长处在于它所着眼的是人物的灵魂的刻画,而不是事实的堆砌;着眼的是人物的风貌中不可替代的“神韵”,而不是人物的史料的罗列。所以,往往从掌故中看到的是历史的活的形象,是历史的不可缺少的感性的生命。这部书的意义正是将这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用散文的笔法加以描写,以掌故衬托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让人物通过私生活的细节展开了其精神的魅力和文化的韵味。
这部书从这些知识分子的“风雅”入手,通过这些人物的“风雅”来思考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风雅”是这些人的共同的表征。而这种风雅恰恰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所陶冶的一种境界,也是西方文化的精华所熔铸的一种追求。这些随笔展开了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独特的人生里“风雅”所具有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他们在一个严峻的时代里能够保持内心的尊严和高贵,能够显示出一种从容和自信。虽然个人难以超越历史的限度,也无法洞见历史的复杂性。个人也难免在大历史的变幻中被如磐的风雨所伤害,但这些人的内心中的一点来自自己的文化传承的“风雅”足以让他们在中西古今文化的复杂的冲突和裂变中具有某种独立的价值。他们有坚信,有改变,也有人性的弱点和问题,但他们的命运都是20世纪中国大历史的一个难以忽略的章节。而他们的“风雅”也为我们留下了20世纪中国精神的一脉精华。这部书的价值正是在于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背影,写出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的丰富和复杂。(www.xing528.com)
这里看起来是为风雅留下背影,其实是给20世纪的中国现代性留下了它的精神的印迹,让我们记住这些“风雅”的背影的同时,再思20世纪的风雨和人生。
这些“背影”里有真的生命和真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