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妙利用对比效应增强优势的威力

巧妙利用对比效应增强优势的威力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了7年的时光,2012年再版的《行走中的玫瑰》却依然能够销量不减,这是为什么呢?与当年不同的是,闾丘露薇在其中加上了自己在七年后的感悟。因为此次谈论闾丘,我说柴静只为表明,我喜欢接受两种不同的声音,尽管两种声音在某些方面是有相斥性质的。但这又并不代表她拒绝承认自己的女性身份,她说她是行走中的玫瑰。这是闾丘,柴静,以及很多记者从书本上教给我的。

巧妙利用对比效应增强优势的威力

强烈的对比,会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对比效应”,对比效应也称“感觉对比”,指的是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如同一种颜色把它放在较暗的背景上看起来明亮些,放在较亮的背景上看起来暗些。经过了7年的时光,2012年再版的《行走中的玫瑰》却依然能够销量不减,这是为什么呢?与当年不同的是,闾丘露薇在其中加上了自己在七年后的感悟。同一个题目,七年前与七年后的感悟,每个话题都有相隔七年的两个视角,流年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但清晰,而且亲民。而且纵观图书市场,这样的写法并不多见,加之记者本身的形象和经历,容易让人对她的经历有好奇心,因此,此书能再次获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推荐书评

大一一年看了不多的书,只关注与记录摘抄,忽视了自己的思考。大二为监督自己的读书进程和收获,以防看完记只言片语,承诺自己将对有价值熟记的感触记录在册。

《行走中的玫瑰》,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被作者吸引,咦?闾丘露薇。柴静出书时曾就她对记者价值和职责问题展开过一次不小的悖论之争,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对一个人最初的浅薄了解很多都是来源与网络的杂边新闻和小道消息。读报的习惯,在我们听来好像越来越有些遥远。

我必须说我喜欢柴静也是来自与网络上这么一个契机,眼神和言语中的坚定自然,不必过分宣扬却都能感受得到的社会道义和责任感,即使越行越高,却仍在不断自我反省和总结行业榜样。因为此次谈论闾丘,我说柴静只为表明,我喜欢接受两种不同的声音,尽管两种声音在某些方面是有相斥性质的。对的,一切为真理坚持的,其本身就带有一种漂亮的魅力和磁场。就好像也像闾丘自己说的那样,她可能天生不漂亮,却有一种吸引人的气质,让别人觉得她是美丽的女人。(www.xing528.com)

她亲赴战场涉身采访,不喜欢甚至有些抗拒外界一直强调她是第一个进入战地工作的女记者身份,她说媒体工作者都是平等的,没有男女之分。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但这又并不代表她拒绝承认自己的女性身份,她说她是行走中的玫瑰。有女性天生的细腻情感和敏感特性,追求爱情尽管曾遇到婚姻黑洞仍是固执地相信,只是她比一般女性多了份沉稳、大气,以及做此工作尤其需要的高度敬业精神。她作为一只玫瑰在行走,尽管只有她能体味的到,这路途究竟几多艰辛。

M上次在qq上跟我讨论老师布置的采访作业。我们俩真是什么都未曾涉及,就敢高谈阔论新闻和采访的态度、问题,以至于采访视频给我们传递出来的一种感官上的直觉。她比我强些,理论逻辑都因为受教育环境和能力的不同有所差异,讨论的结果不了了之,但意向却是明确的不能再明确,我们好像都自看见,激发出了对记者这行本能的热情。但我们又都是较为理性的人,没办法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做任何担保和打算,但我去看这些书籍,不只是为了行业本身,而是在合上书本的时候,我们有那么一刻,真实地想要为所有自己经历过的、看到过的,以及了解的真相负责,并懂得要认真地践行下去。

我们可以不去做记者,不跑前跑后地忙报道、做编辑,不去与地方政府冒生命危险时刻周旋只为伸张正义。但最起码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真相。这是闾丘,柴静,以及很多记者从书本上教给我的。

——摘自豆瓣书评[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