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杜拉拉升职记》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同年12月,该书销量突破10万册,上海文广买走了其电视剧版权。2008年11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取得了《杜拉拉升职记》的话剧改编权,于2009年将其搬上话剧舞台,并由当红影星姚晨主演。随后,由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
纵观这条图书背后的成功,我们不难发现,是由《杜拉拉升职记》这本成功的小说为主线,衍生出背后一系列成功的产业链。这一点,并非每本图书都能够做到。
首先,精彩时尚的故事内容是基础。文学文本处在文化创意产业链的上游地位,因此,文本内容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产业链的开发状况。在《杜拉拉升职记》,我们看到的故事内容线索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从书籍本身来说,既有杜拉拉作为一个职场新人一步一步向上爬、协调人际关系的艰辛历程,也有她与男主角王伟的感情线索,更有与多位她在不同时期遇到的“职场导师”之间的相处与对话。而这种种,都对现实中的读者有着类似和启发的作用。
其次,书籍本身所汇聚的文化元素包括很多种,比如媒介、信息、话剧、想象、体验、娱乐等,这些都不是单纯的元素,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在里面。例如,在徐静蕾主演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中,强调了以杜拉拉的爱情为主线,来展开故事的情节和发展。甚至连主人公在职场中的每一次进步,都被视为是男女主角之间爱情的佐证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此外,在电影版中还采用了以不同的服饰和妆容,来体现杜拉拉在职场上的不同阶段,活脱脱是一部中国版的《穿PRADA的女王》。而到了话剧中,导演着重刻画了杜拉拉在职场上的体验,姚晨的演绎也非常到位。所有的一切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正是这些图书背后衍生出来的文化含义抓住了读者的心,获得了读者的认可。
从“杜拉拉”的成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来图书出版产业的大致发展模式:即以传统的纸质图书为基础,以版权内容为核心,通过内容产业的经营,打造相关的电影、电视节目,通过电子图书形式进行网络下载甚至手机阅读。同时开发相关的玩具产品、纪念品,甚至游戏等等,使出版模式进入新的商业领域。
推荐书评(www.xing528.com)
看完了《杜拉拉升职记》,一本很轻松、流畅,而有启发的书,有淡淡的白领气。上周地铁里连续三天都看到不同的女孩在看这本书,可见这本书目前还在快速扩散阶段。
在外企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看一本这样轻松、自然的书,作者是很有经验的,难得的是没有用那种过来人的口气教育别人。选择杜拉拉这么一个倔牛似的可爱女子作线索,让小说在一种温和、有人情味的气氛中,浏览到了外企生活的图景。甚至几个地域的选择可以作为一种隐喻,比如,广州的出身暗示了“平民”身份,主场景在上海对得起上海这个以外企打工为主流生存的城市,后来派来的罗杰来自新加坡,都很符合多数人的经验。
用外企的话讲,作者很会讲故事,把外企生存的“know-how”很自然地带了出来,很有操作手册的意味,就是混迹多年的老鸟,有时也会发现值得提醒的角度。抛开一般评论所提到的拉拉勤奋,沟通能力、处事态度等方面,其实这本书给人最大的提醒在于让人意识“OrganizationAwareness”的重要性,这几乎是一个企业生存中无止境的学问。权且把这个词翻译成“组织嗅觉”吧,它往往体现为一种对组织变化的理解力和预测能力。
这个词解释起来,不免要回到小说里面的好多“情势分析”,比如何好德后来为什么不决策,为什么美国要派来一个HR总监,人熟一般是获得“组织嗅觉”基础,但很多人也许在公司里工作很多年,但就是没有获得这个东西,小说里对于后半段业绩下滑的描写,就体现了一种组织变化的一般特点,美国公司的业绩驱动,美国人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和对本地经理人的防备,在500强的公司里过去十年不知上演了多少故事,很多人事更迭其实都是可以预测的。一个普通的HR经理,可能不用关心公司的全球战略、竞争分析、本土市场的行业趋势,不过,这些稍显宏观的东西,恰恰就是组织嗅觉,人当然可以像玫瑰、岱西那样总是考虑算计公司,但更大的发展,除了聪明、能干以外,组织嗅觉对经理级别以上的升职必不可少。在书的结尾,杜拉拉的那封信,就是一个组织嗅觉的小总结,很具操作性。
——摘自豆瓣书评[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