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提出了“狂欢化”理论。他认为,狂欢节是一种“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疯狂放纵的,处处充满着欢声笑语的生活。这种生活使每个人尽情享受平等和自由,袒露内心感受,宣泄隐藏的情绪。当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的狂欢现象深刻影响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狂欢广场”也已经由实实在在的现场转换到了虚拟的电子空间。如果将微信朋友圈视作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广场”,在情人节期间,可以自由地发表关于情人节的言论,无须屈服于所谓的社会主流观念,完全可以捍卫自己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
据观察,2018年,在2月14日、5月20日、七夕节这三天里(为确保观察对象的充分,零点前后半小时也归在当天的范畴内)用户“Y”微信朋友圈关于“情人节”话题相关的动态分别有125条、156条、103条(包括原创和转发,不含评论和点赞)。将观察到的每一则情人节动态视为一个分析单位,进行了编码。从时间动态可以知道,晚上8点到24点是情人节表达的高峰期。以网络情人节为例,这个时段情人节动态65条以上,满手机屏的爱之秀、爱之感以及爱之呢喃,这种刷屏式的情人节表达制造了一场节日狂欢。
(一)狂欢进行时
1.序幕:时不待我
零点的钟声还未敲响,赵某已经迫不及待了,她在8月16日(农历七月初六)23点47分发了这样一条状态:“七夕朋友圈秀恩爱大赛开始!我来一个先发制人,完全不相信这是钢铁直男的礼物。狗子,你变了!”并配上礼物照片以及与男友的合照。她似乎真打响了“秀恩爱大赛”的第一枪。情人节0点开始,关于情人节的字眼陆续跳出,何某在2月14日发表了情人节的第一条动态:文字内容为“我的情人节”,配图为一张地图,且图中有两个头像位于两地。何某通过这条状态表达自己因和另一半身处两地,略显失落。5月20日表白日零点整,林某发布了一张文字图片,图片的文字内容是“距离‘朋友圈谁男朋友更有钱大赛’还有1 天”,这一诙谐的表达获得8 位共同好友的点赞,还有人打趣儿的评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观察发现,虽然有些人并没有直接发表关于情人节的动态,但是通过点赞和评论他人的动态也间接参与了情人节的表达。
2.发展:蜂拥而至
情人节当天上午7点起,朋友圈中开始出现关于情人节的祝福、期待和感悟的内容。“情人节快乐”的文字配以“爱心”或“玫瑰花”的表情符号,是人们惯用的祝福形式。2月14日上午10点,“段某”发了一张狗的图片,以此自嘲“单身狗”的身份。5月20日上午,不少微商、代购、鲜花店店主和房产中介,他们主要以段子式的广告蹭节日热点,比如某微商“发红包,不如送她个包,因为你配包,我配你啊”;某代购的动态:“520店铺新品0 元购活动了解一下:第一步挑好你想要的产品,第二步把我的名片推荐给你的男朋友,我脸皮厚,我来问他要钱”。七夕白天,不少人发表自己对于节日的看法,如“为什么国人那么热衷把任何节日都过成情人节呢,也许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情感教育都太压抑了吧。”“单身狗”“狗粮”被非单身人士用来自嘲,比如卢某写道:“很多人问我,七夕还是一个人吗?难道我会变成一条狗。”
3.高潮:热火朝天
晚上7点,情人节动态井喷式呈现,世间俗物忙完,开始在朋友圈分享情人节礼物和当天活动、分享另一半照片或两人合影、表白示爱以及吐槽段子。节日当天的活动、约会。20点到24点是情人节表达的高峰期,以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为例,包括胡某、王某在内的11 人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情人节礼物,礼物包括鲜花、红包、巧克力、美容护肤品等;陈某、李某等20 余人以吐槽、自嘲、戏谑的形式发表情人节相关的动态。5月20日夜晚,朋友圈的情感表达愈加直白,其中有对恋人或另一半的表白,如B某“要携手一起爱下去,520 我的狗子[爱心]”配图为情侣合照,也有对家人、朋友、老师、祖国的情感抒发,如王某的动态“520……爱你们,我最亲密的家人,最真挚的朋友……若没有你们我的生命将黯然失色……我珍爱你们”。由此可见,5.20 并不是只有情侣才可以过的节日,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节日抒发自己的感情。七夕当晚,人们争相秀恩爱,聊天截图,红包截图,礼物照片以及恩爱合影,甚至有人秀结婚,比如朱某发布了自己婚礼的电子请柬,杨某分享了自己被求婚成功的喜悦,马某则晒出自己婚礼的现场图,可见在七夕情人节结婚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纪念仪式。
4.尾声:意犹未尽
在5月20日网络情人节落幕之时,袁某以“一半秀恩爱,一半秀伤感,中间还有几个坚强的微商”这样一条动态总结了当天的朋友圈。而苏某则在西方情人节的第二天零点以“跟闺蜜过的情人节,谢谢闺蜜给的过节费,噗哈哈哈哈哈,好吧,我现在受着百万击伤害”配以“数张百元人民币的照片”这样一则动态为自己的情人节画上了句号。值得一提的是,储某转发了一则来自央视新闻介绍七夕节传统文化的推文,文章指出,在中国古代,七夕的传统习俗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根本无关,传统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这是唯一一条与七夕传统习俗有关的动态,它在充斥着秀恩爱与戏谑段子的朋友圈动态中显得格格不入。
通过参与式观察发现,情人节动态不外乎表白示爱、情感抒怀、吐槽戏谑、意见观点;其形式包括语言文字、照片图片(含动态)、表情包符号、短视频、推文转发等;使用多模态语言,语言文字中常夹杂表情符号或配以照片图片,综合两种形式以上的动态最为常见。通过朋友圈动态,可以梳理或想象情侣们的甜蜜活动,这一天以约会聚餐,看电影,交换礼物,发红包来庆祝情人节。单身们虽因无情人节,他们发表祝福、吐槽、自嘲,却也热情地参加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二)狂欢参与者
1.单身者与非单身者
在现实生活中,情人节似乎更多是情侣、夫妻等拥有另一半的人的专属节日,单身贵族们则被挡在节日的门外。但在微信朋友圈,无论是单身还是非单身,人们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情人节动态,并且无人质疑,人人平等。正如巴赫金所言,在狂欢世界“主人与奴仆、中心与边缘等二元对立全部消失,狂欢的参与者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特权阶级”。[1]如果我们把非单身的情侣视为情人节的特权阶级,那么在微信朋友圈这个虚拟空间中,特权阶级俨然消失,单身者与非单身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不复存在。朋友圈的情人节表达更多的是人们展示自己存在的一种“自由的形式”,非单身者分享自己的爱情,单身者亦可以分享自己节日生活和心情感悟。在三个情人节的朋友圈动态中,均有超过30%相关动态由单身人士发布,且单身人士发布的动态数量与非单身人士的动态数量相差并不大。(www.xing528.com)
在微信朋友圈这一空间,没有谁拥有过情人节的霸权,情侣可以秀恩爱,单身者可以吐槽狂欢,狂欢的参与者不受限制。朋友圈的情人节狂欢中,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情人节,每个人关于情人节的表达都受到尊重。
2.发布者/应援者/浏览者
巴赫金认为,在狂欢中所有的人都是积极的参加者,所有的人都参与狂欢戏的演出,不分演员和观众,人们不是消极地看狂欢,而是按照狂欢式的规律在生活。朋友圈的情人节狂欢的参与者主要有三类:一是主动分享与情人节有关动态的发布者。人们一边过节,一边发相关的动态,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节日拉上帷幕,这说明在朋友圈发布情人节动态已经成为节日活动的一部分。二是对他人情人节动态进行点赞或评论的应援者。巴赫金指出观众在整个狂欢节中与表演者一样,是作为独立自为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消极的客体出现的。据统计,60%以上的情人节动态包含共同好友的点赞和评论,人们通过点赞表示应援和支持,通过评论与发布者进行互动,这构成了情人节狂欢的一部分。三是利用自己碎片化时间刷浏览自己朋友圈动态的浏览者。移动互联网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在朋友圈这个超时空的世界中,人们发布即时性动态,向本人朋友圈内的所有人开放,使每一个浏览者都成为实时狂欢的参与者。
当人们在朋友圈发布情人节动态时,也在浏览他人的动态,因此,发布者也是浏览者。当人们对他人动态进行评论或点赞时,这种互动行为也构成了对情人节的表达,应援者也成为发布者。由此可见,发布者、应援者、浏览者都有意无意地参与了情人节的表达和狂欢。
(三)狂欢式表达的特征
1.内容类型
为方便分析,将朋友圈内与情人节有关的动态分为:秀爱表白型、生活感悟型、节日祝福型、戏谑吐槽型、广告推销型五种类型(详见表3-1)。在朋友圈搜集的276条情人节动态依照“发布日期”(西方情人节/网络情人节/七夕情人节)、“发布者性别”(男士/女士)、“发布者年龄”(20岁以下/20-40岁/40岁以上)、“发布者状态”(单身/非单身/不明)、“类型”(秀爱表白型/生活感悟型/节日祝福型/戏谑吐槽型/广告推销型)几个维度进行编码(信度为0.985)。经过卡方检验得出,发布节日和动态类型之间并无关联,而动态发布者和动态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
具体而言,情人节表达的主力军为20岁到40岁的女性,单身人士和非单身人士占比均匀。三个情人节的朋友圈动态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单身人士与非单身人士发布的朋友圈动态具有显著差异,戏谑吐槽型和秀爱表白型的动态最多,且约70%戏谑吐槽型动态由单身人士发布,87.5%秀爱表白型动态由非单身人士发布。由此可以看出,单身与非单身人士在朋友圈对情人节的表达不同。
表3-1 微信朋友圈情人节动态大致分类
2.狂欢语言
狂欢理论揭示,不拘形式的狂欢语言是制造狂欢气氛和狂欢感受的关键。现实生活中语言的系统性、结构性和规范性、文明用语等,被狂欢世界的游戏氛围消解、俯就、降格,变的粗鄙、插科打诨,甚至包括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模仿讥讽,等等。在情人节期间,人们在朋友圈不拘形迹地进行交往,坦诚、直率、无拘无束的交流,通过自嘲、吐槽、反讽和戏谑,采用各种符号为“情人节”加冕又脱冕。这些语言充满了狂欢感受,如果你看不懂它们就难以加入这种狂欢仪式。
首先,情人节的表达形式极具狂欢性。在朋友圈,人们创造性地将文字、图片、照片、图形表情、视频、音乐、数字、标点符号以及其他类型的符号任意组合、随便链接和镶嵌,甚至错别字、病句都成为幽默和调侃的方式,如“跨越千里,说(爱心符号)你……有你心里踏实(爱心符号)mua!”这里我们看到的“mua”并不是正统的语言表达,但它在网络语言中意味着亲吻的拟声词。此外,朋友圈内的表达像是一种对常规的叛逆:语言不讲究词性搭配和结构完整,如在句末加“喔、噢、噗”等娇弱嗲气的语气词语缀以表示自己的情感态度;图片照片不一定非要有象征意义,与文字表达无关甚至相悖的配图收获众多拥趸,比如文字是“我不需要过情人节”,配图却是一只流口水的狗。这种朋友圈狂欢的表达是每一个参与者的文本实践,亦是一种集体创作,人们通过对符号的运用和勾留,对多媒体文本进行组合拼贴,形成了一个狂欢式的语言系统。
其次,语言内容极具狂欢性。朋友圈动态中有许多插科打诨、自嘲、吐槽、戏谑式的表达,这种表达为朋友圈带来一种轻松诙谐的氛围。单身人士们以段子式的自嘲吐槽表达自己对情人节的“反抗”,如“520 别晒红包了,把男朋友发出来晒一晒,看说不定有同款,也许还有爆款”。当然也有人以直白、夸张、饱含情感甚至娇嗔的语言表达对情人节的纪念,如“土豆可以变成土豆泥,苹果可以变成苹果泥,你知道我可以变成什么吗?什么?我爱你!”“520 我爱你梁先生,谢谢你把我宠成公主”。
总之,朋友圈的情人节动态充斥着矫情、刻薄、浮华,辞藻精美又粗痞,情感汹涌,咏叹不尽,充满夸张、无病呻吟、骄饰、喜剧式的打赌与发誓,江湖郎中式的吹嘘、炫耀,这正是巴赫金眼中的广场狂欢语言。这种狂欢式的表达是一种对语言规范的叛逆,当人们在朋友圈对情人节嬉笑怒骂,娱乐和嘲讽时,人们也在追求语言的自由、表达意义的自由,追求平等的互动和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