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已成事实,资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一年中的所有节日,凡是能跟购物、消费沾边的节日,皆戴上商业化的“红领巾”。即便毫无瓜葛,也会被创造出来、包装成为一个专门为购物服务的节日,每年11月11号的购物节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据淘宝公布的数据,2017年天猫双11 成交额是 1682 亿元,前11 秒交易额破亿,28 秒破10 亿,3分01 秒破百亿,40分12 秒破500 亿,9 小时破1000 亿。在任何节日都被物质化的今天,情人节也不能逃脱。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充斥的都是商品营销、商家广告,情人节跟以前的过法相比,早就沾满了商业的味道。
商业化社会下的情人节,消费作为幕后推手,推动情侣、“单身狗”们共同造就了这场节日狂欢。商家为了卖出商品铆足了劲去做推广,消费者的热情也愈发高涨。情人节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情侣间的节日”,也不仅仅是“单身狗”呼唤“关爱单身狗”的节日了,网购的发展,使得这个节日从始至终都笼罩在“消费”“广告”“促销”这样的字眼里,满屏花样百出的广告使人误以为这是一个商家促销大战日。推动消费的方式,从以前的线下推广,到现在线下线上全面覆盖,而商家也从以前的实体店发展到现在的网店、微商、博主甚至代购等,置身于这样的消费环境下,无人能从商业化中逃脱。
情人节当天打开网站,排在前面的几乎都是跟商业有关的广告链接。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情人节送什么礼物给男/女朋友?”“情人节礼物推荐榜”“优质情人节产品采购”“情人节活动”等链接。商家包装下的情人节,对伴侣的心意往往跟所送礼物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商家乐此不疲地打出类似“爱她,就送她XXX”的广告,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想法,如果情人节当天情侣的其中一方没有送礼物,反而会被认为不尊重这段感情或者不爱对方。
珍爱网发布的《2017 情人节调查报告》显示,77.4%的单身人群认为恋爱必过情人节,且应互赠礼物聊表爱意;超五成的单身男女会准备1000元或以上的礼物。电商分析公司Slice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珠宝是情人节最热门的网购礼物之一。通过分析珠宝、巧克力、毛绒动物和鲜花这四类产品销售额,Slice Intelligence 表示,2017年2月1日至14日,珠宝在四类产品线上销售总额中占据54%比例。除了传统的鲜花巧克力,2月13日当天是所有情人节礼物消费的高峰日。
除了网购网站,搜索引擎(如百度)、各大社交媒体也成为了商家打广告的地方。微博上,除了有企业的官方账号发出的广告,也有知名博主为赞助商发的广告。比如知名求婚钻戒品牌DR钻戒(Darry Ring)的广告称:男士凭身份证一生仅可定制一枚,寓意“一生唯一真爱”。情人节当天,Darry Ring的官方微博一共发了11条微博,微博内容包括介绍产品的,附上购买链接等。音乐人高进在情人节当天发了这样一条为海尔进行广告推广的微博:“情人节遇上春节,格外不一样!给老爸老妈准备了海尔成套智慧家电做礼物,让他们在浪漫中省心过大年,二老可高兴了!”同时祝大家“Happy Valentine's Day”。
微信上的广告也是花样百出。用户会看到、点开的地方都不会少了商业广告的植入。例如伊利朋友圈发放“王者年货”,伊利公司将最近流行的答题游戏融入年货街的创意,用立体街景吸引用户,每个游戏英雄的“年货小店”吸引用户参与答题互动,过关即可收获王者荣耀游戏礼包,有机会赢得稀有英雄。商家以此收获一批爱玩的90 后粉丝,并吸引他们互动分享,为品牌带来大量话题度和关注。除此之外还有“周黑鸭”上线小程序礼物卡等……各大品牌频频亮相,温情弹、节礼弹轮番上阵。
总之,无论是网站还是社交媒体,都沦陷在商业化广告里了。借助节日氛围,广告商打出“爱情”“心意”这样的感情牌,内容包装得越来越人性化,悄无声息地操纵人们的消费行为,刺激购买欲望。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消费”这一幻象进行了批判,他说当代人们生活在一种物质丰富的假象中,消费成为一种“新的部落神话,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它正摧毁人类的基础,即自古希腊以来欧洲思想在神话之源与逻各斯世界之间所维系的平衡”。[7]在商业化的操纵下,原本纯粹的爱情的节日被塑造成消费狂欢日,情感跟物质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放大。人们在网络上表达爱意的同时,猝不及防也充当了消费主义的“帮凶”。
总的来说,这个时代的象征就是网络,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始终都会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前行。社交媒体时代的情人节在网络的助力下尽显百态,无论是网络相亲、“秀恩爱”“撒狗粮”,还是被商业刺激的物欲,都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
社交网络就像一张网,爱情的电流在其中流淌着、传递着,生成一个又一个美丽复杂的故事。虽然“慢时代”的爱情模式逐渐消失了,但是爱情的本质和美好却永远不会消失。现代人在社交媒体中,能自由地寻找意中人、分享和诉说自己的故事,我们前所未有地打破了交流的壁垒,更加自由地表达萌动的情愫,这就是爱情在现代取得的最大突破。(www.xing528.com)
【注释】
[1]郭放用.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J].当代传播,2012(4):29-32.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6卷[M].李兆林,夏忠献,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3.
[3][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6-178.
[4][加]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
[6]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8.
[7][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