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浪纷扬:耳畔私语追踪

音浪纷扬:耳畔私语追踪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细究整个传播媒介的变迁史,人类对声音的重视大可用“不离不弃”来形容。图像的确能给人的认知带来偏见,比如我们常说的“一见钟情”。白素贞钟情的是腹有诗书,彬彬有礼的许仙,同理,七仙女也是倾心于憨厚老实,牧牛放歌的董永,因为正是图像和声音共同作用才形成了所谓的“一见钟情”。与平日说话不同,歌唱或吟诵所使用的声音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声音的表意手段,不论是音乐性还是仪式性都超出了语言本身。

音浪纷扬:耳畔私语追踪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传播方式历经四次大变革,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从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信息传播的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已成为常态,由严密逻辑思维支配的文字的“统治”地位下降,由启发性认知所支配的图像在信息传播中成为主角。但细究整个传播媒介的变迁史,人类对声音的重视大可用“不离不弃”来形容。在口头传播时代之后,文字作为一种发明被用来记录和保存口耳相传的信息,印刷时代的书籍以一种高贵典雅的姿态和深奥晦涩的形式为达官显贵所支配。

口头语言却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民间应用。在电子媒介出现后,声音更是“如虎添翼”,借助无线电这种介质以强大的穿透力成为媒介霸主。而后即使在电视强大统治的时代,声音依旧未被人们忘却,它此时成为图像的得力助手,满足人们对视觉信息的完整感知。

同样,在网络传播时代,图像宰治的论调似乎声势浩大,但仔细考虑便知,除了新闻之外,大部分视听产品失去声音的辅助便成为了单腿走路的瘸子,无法满足人的感官体验。人眼对图像的感知受制于光线、距离等因素,在黑暗中,图像获取系统便会彻底失灵,听觉却不会受制于昼夜更替,可以24 小时运转。尽管某些时候,声音不在场的情况下,图像可以单独进行意义呈现,但对沉浸式体验的痴迷已经说明了人类不仅是视觉的动物,更需要听觉甚至嗅觉等其他信息识别系统来建构完整的外界感知。麦克卢汉认为听觉是一种360 度全方位感知系统,比视觉更加高级,这种神谕般的呓语虽难以理解,但AR 和VR 已来,人类对全方位感官体验的追求似乎慢慢揭开这句话的真相。

Casey O'Callaghan 在《声音——一种哲学理论》中说,图像给我们的认知带来了一定的偏见,因为在现实中,健全人接触的环境里图像和声音都是必然因素。图像的确能给人的认知带来偏见,比如我们常说的“一见钟情”。假设白娘子在那西子湖畔对许仙是一见倾心,反问在此过程中白娘子是否完全没有听到“西湖的水”(场景音)或者许仙与他人交谈所发出的声音?答案想必是否定的,因为“一见钟情”发生的时候,图像并非唯一在场因素,许仙和白娘子的交流,许仙和他人的交流以及周围的环境声音共同影响着白娘子对许仙的印象建构,而在图像的背后,声音这个主要的因素却被忽略了。比起图像的直观,声音是在长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既有社会文化的烙印又是个人独特的标识。故许仙在见到白娘子与其进行语言交流时,也已经进入了共通的意义空间,倘若许仙一开口便是粗声野气或如同刀锯之余,怕是也没了白蛇报恩的千年传奇。白素贞钟情的是腹有诗书,彬彬有礼的许仙,同理,七仙女也是倾心于憨厚老实,牧牛放歌的董永,因为正是图像和声音共同作用才形成了所谓的“一见钟情”。(www.xing528.com)

图2-3 共通的意义空间

提及爱情与声音的渊源,从神话传说历史传记,那些离奇曲折的故事口耳相传了几千年却经久不衰。在四大传播媒介中,自古以来爱情便是争相歌咏的主题。在口头传播时代,人们以歌唱和吟诵的方式来表达、记录、传播和赞颂爱情;在文字传播时代,人们将所听所见记录下来,以有所考据;即使在印刷传播时代,这种看似与声音无关的媒介实际上也依旧是将人类想发出的声音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在电子传播时代,声音借助广播和电视让爱情的故事“遍地开花”,广播和荧屏上的爱情叙事占据了半壁江山,流行歌曲成为当代奇观;在数字传播时代,各种媒介相辅相成,碎片化的爱情叙事方式充斥着整个网络世界,人们在倾听窥视他人情感世界的同时也在聆听自己的内心,爱情的声音通过互联网这种介质前所未有地被分享与传递。倘若借用语言学上的概念来讲,声音(尤其歌曲)对于爱情的塑造是最为反生活常态的,是一个“标出项”。与平日说话不同,歌唱或吟诵所使用的声音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声音的表意手段,不论是音乐性还是仪式性都超出了语言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