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配偶的简称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择偶”,这是一种以结婚为目的的,在当事人主观意愿之下完成的爱情选择。不过这种爱情选择还会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困扰,比如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等。关于择偶问题,代表性的理论有择偶交换理论、同类匹配理论、择偶梯度理论和父母偶像理论。本文将基于这四个择偶理论分析中西方经典民间爱情故事。
1.择偶交换理论。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所言:“婚姻是社会的。”[10]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待这句话就会发现:社交其实就是资源交换的过程,而每个人在社交过程中都会从自身利益得失出发来考虑这种事是否平衡。择偶也是一种交换行为,是在各自方面发生的彼此获得与给予的交易。正如在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程峰的爸爸说的那段刺耳而真实的话:“人这一辈子,说穿了,就是在不停地做着各种交易。人生在世,交易二字,就算是爱情、婚姻,这些听起来很美的词,其本质也许就是一种交易。除了血缘亲情由天注定以外,人与人的任何关系,其实都是各种利益相互需要、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产物。”而择偶交换理论正是在社会交换理论同家庭研究结合之后的产物。在该理论当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两个当事人都是能够严格控制自己行为的理性人,而两者之间的爱慕程度则是由双方从彼此得到的资源数量决定的。从恋爱到婚姻的过程其实就是双方交换资源的过程,而交换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同等或最大限度的回报。只不过这种交换在双方交往过程中是无形的。其实,由于思维的差异,男女在交换时的目的是不相同的,男性所希望得到的是女方的勤俭持家以及相貌;而女性则希望得到的是男方应有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以及必要的内在素养。具体来说,男性在选择女性时考虑最多的是妻子的持家能力和外在;而女性在选择丈夫人选时则看中的是丈夫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能力[11]。从这种带有目的性的择偶理论我们能够看到:婚姻或恋爱并不是一味的感情用事,而是双方都能够感觉到结婚比单身好时才能够发生的行为。在该理论当中,婚姻被当作是夫妻双方的合作行为,只有双方合作愉快时才能够体现择偶的正确性。
2.同类匹配理论。同类匹配理论是社会学家古德提出的:理性是每个人的特质,而且每一个人都会从经济角度来衡量事情。这个理论特点同婚恋择偶相结合之后就有了该理论。从这个特点我们能够看到人们在择偶时更注重的是“同类”,这个同类既可以是相同的居住地,也可以是同等社会地位的人,也可以同样经济条件的人,也可以上面几种情况综合体等等。从这点来看,它的含义其实跟“门当户对”差不多。在中国大地上,自古以来的婚配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命”和“言”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双方在社会层次上的匹配。因为古代中国门第观念极重,而且这也是衡量双方能否婚配的最低标准。现代社会中,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但是长期浸染于某个领域后就会形成一种“领域自我感”,人们会认为自己在领域表现或价值观都是最优秀的,而在选择时难免会要求伴侣同样具有这个特点。(www.xing528.com)
3.择偶梯度理论。该理论同样诞生于西方。梯度就代表了等级差别,如果在婚姻中出现了梯度的话,那么就代表了男女双方在某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在该理论中就秉承着古代延续下的“男高女低”思想,即男性在选择女性伴侣时会选择那些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不如自己的,这样就能够在家庭中利用这种优势来掌握主动权;而女性在选择时则恰恰相反,他们会找一个比自己优秀或者是同自己类似的伴侣。其实,这也是女性出于安全感的考虑。“灰姑娘”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类女性会利用自己的外表和持家能力来获取成功男士的青睐;而男性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用自己拥有的家庭身世、经济地位等无形资产换取了妻子的内外在美,男性的择偶很大程度是出于自己的虚荣心[12]。在该理论中从高到低的A、B、C、D 代表了四个层次的男女,那么按照该理论的来看,A 男会选择B 女,然后以此类推;相应的D 女会寻找C 男,C 女会寻找D 男,最终只剩下A 女和D 男,这两类人是梯度的两个极端[13]。钱钟书在《围城》中对女性的看法有着非常独到的观点:“中国的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这说明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大量的女子开始接受教育,而正在西式思维弥漫校园中后,女性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改变:“大学毕业生只能娶中学女生,留学生才能娶大学女生,女人留洋当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她。”此描写不可谓不精妙,钱钟书先生以极其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当时的择偶现实[14]。这种根据社会学“择偶梯度”理论而形成的婚恋“错位配对法则”直到今天仍深深影响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婚恋观念。
4.父母偶像理论。仅看“父母偶像”就可以看到该理论关键在父母对儿女的心理影响。其含义就是以父母的个人特质为基点,儿女在选择伴侣时会受到父母生理或心理方面的影响[15]。在相处了二三十年之后,父母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子女在选择伴侣时过多的将对方同自己的父母进行比对,而一些有情结的人在选择伴侣时的心理因素更大。通常情况下,具有情结的男孩在择偶时会选择那些带有母性色彩的女子,而具有情结的女孩则会选择那些带有父亲光辉的男子[16],具体来说,儿女的择偶会多参照父母的形象。除了这点之外,该理论还认为,幼年时期同自己相亲近的那个类型的人就是自己以后所寻找的伴侣形象[17]。如果从家庭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儿女婚姻的维持和发展很大程度是由父母的支持所决定的。依照心理学平衡理论来分析这种现象:如果父母对儿女的婚恋对象有肯定的表示的话,那么婚恋双方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的稳定和长久;而一旦父母表现出了对婚恋对象的反面情绪,那么这段关系也不会长久。在中国,很多人在选择伴侣时会考虑父母的意见或者找一个同父母喜好相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