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新定义爱情:只要我们愿意

重新定义爱情:只要我们愿意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情况下,在双方见面以失败告终时,也会归结为“感觉不对”来回应。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办理结婚手续的人数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办理离婚手续的人数逐年上升。年龄范围排在了第四位,在相亲牌中,一般都有标注可接受对方的年龄差。身材、外貌好的要求排在了最后一位,面对婚姻时,外形条件没有我们之前预想的那么重要,就像网友表示的“长得好能当饭吃么?”通过统计显示,对此项要求上,男士的数量大于女士。

重新定义爱情:只要我们愿意

当代很多青年与父母对于婚姻的看法是有冲突的。对于另一半,父母更愿意以生活经验来筛选,而子女更愿意以恋爱期的感受来做判断。这两者时常产生差异。

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些发问“婚姻是生活的刚需品么?有婚姻就能保证人生幸福么?我们到底要不要按照父母的心意来选择另一半?父母不同意我们结婚怎么办?”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或许早已说出不少年轻人的心声:“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什么才是未婚青年群体看重的?通过分析收集到的简历,我们总结出以下择偶标准:

表1-3 择偶标准分析一览

未婚青年把眼缘、个人感觉排在了首位。这是一种很难用特定词汇表达的情感,就像现场多位家长提出合眼缘才是最难达到的条件,也是门槛限制最高的条件,每个人都可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标准,也或许是长久以来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代名词,这种不可预知很大程度归结为感觉。很多情况下,在双方见面以失败告终时,也会归结为“感觉不对”来回应。

人品与性格排在了第二位,84.40%的被调查者都有提到人品与性格,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品与性格才是两人能否长时间生活在一起的决定因素。(www.xing528.com)

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办理结婚手续的人数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办理离婚手续的人数逐年上升。新时代的人们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强调注重个人感受,很难一味地迎合另一方。面对婚姻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事情,双方如果经常因为性格等因素发生争执,会使得彼此感到疲惫,久而久之将可能走向离婚。这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人越来越追求高质量婚姻的另一种体现。为了减少离婚这种情况的产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多人关注人品与性格。

年龄范围排在了第四位,在相亲牌中,一般都有标注可接受对方的年龄差。有学者就理想结婚年龄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根据受访青年的选择情况来看,六成左右的人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在26岁-30岁。

有趣的是,根据我们在相亲角统计的数据显示,同一年龄段的大多男性的综合质量不如女孩,所谓综合条件好一点的男孩子的比例很少,那么能与之匹配的男方去了哪里?一般情况下,白领男士在有了比较殷实的经济基础之后,在择偶时主要考虑的不是女方的经济情况,而是把相貌和年龄放在了首位,他们倾向于选择25岁以下,年轻漂亮的女孩作为结婚对象,而一般的白领女性年龄都在30岁上下浮动,这样一来,就不会列入白领男士的追求范围之内了。因此,白领女性的择偶要求和白领男性的择偶要求之间其实出现了一个落差,正是这个落差造成了大量白领女性仍待嫁闺中。

身材、外貌好的要求排在了最后一位,面对婚姻时,外形条件没有我们之前预想的那么重要,就像网友表示的“长得好能当饭吃么?”“对于婚姻而言,三观大于五官”。通过统计显示,对此项要求上,男士的数量大于女士。

在对婚姻的看法上,不乏大龄女性表示,不愿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姻也不是带来安全感的必需品。

这种思想与我们的时代发展是分不开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谈到,“女人不是天生的”,“第二性”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建构的观念和产物。在现代社会由于文化知识、财力收入、职业等社会资本的积累,使得她们可以摆脱传统婚姻中对于女性的建构。以前女孩子要靠着男孩子生活,现在女孩子经济独立,不需要依靠男方就可以满足自己养活自己的目标,满足日常自我开销,并不把婚姻想成刚需性条件,有时虽然没有婚姻,但是并不为此感到烦恼。有就有,没有就算了,秉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不再屈服于经济的或者是子女的目的,更多考虑到自我认知,自我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伴侣。就像三毛说过:“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千万富翁也嫁。”不过这之中当然也有这种情况,那就是真正迫使家长着急的是那个为了摆脱单身忧虑而故作潇洒的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