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众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优化方案

群众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群众文化是一种自娱型与供给型相结合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形势的迅速发展,目前中国群众文化的总体结构已由自娱文化、供给文化的二元结构向市场文化、自娱文化、供给文化的三元结构发展。

群众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优化方案

群众文化管理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文化的活动管理

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最宽广的领域,参与人数多,情况复杂多变,怎样采取科学办法搞好管理工作,对发展群众文化事业至关重要。从目前中国群众文化活动的实际出发,搞好管理应着重抓住四点:

(一)转变文化意识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为与这巨大变化相适应,经济结构、劳动组织、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馆、站以及整个群众文化工作也在这种改革大潮推动下发生变化。管理者应当从经济改革与文化工作的联系中去认识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为群众文化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城乡文化工作发展得既迅速又扎实。但是,反映在群众文化的宏观指导上缺乏明确的规划与目标,某些老的规定已不适应,新的又迟迟出不了台。第二,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热点,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但是,基础文化活动的条件普遍较差,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第三,群众文化与科学普及成人教育体育健身等方面交叉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我们对此认识还不足,和有关方面通力合作不够。以上种种使群众文化痛失许多发展的机遇。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过去,正确地规划未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用扎实的工作去顺应时代对群众文化的呼唤,去迎接一个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规范化、活动设备现代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新面貌的早日出现。

(二)调整总体结构

文化总体结构体现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改善文化供求关系,首先应从调整总体结构入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群众文化是一种自娱型与供给型相结合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形势的迅速发展,目前中国群众文化的总体结构已由自娱文化、供给文化的二元结构向市场文化、自娱文化、供给文化的三元结构发展。这种三元结构把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联系起来,组成开放性的文化网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联系起来,促使群众文化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向现代化发展;把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使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把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联系起来,扩大了群众文化的领域,加速了群众文化的发展。

(三)改革管理体制

群众文化活动管理要着眼于发展,要建立一个符合群众文化活动现实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们在衡量群众文化的发展时,往往把“国办”作为主要标志,忽视了对集体和个人办文化的提倡与支持,因此,成了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症结。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兴办文化事业和发展一切社会事业一样,必须打破所有制的结构,创造一个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相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调动方方面面办文化的积极性。

(四)搞好网络建设

群众文化网络,是群众文化组织的集合体,是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网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行政组织管理下的网络。它是以文化(艺术)馆为“龙头”,包括文化站、文化室(俱乐部)在内的四级网络。这种网络覆盖面很广,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网络近来有所削弱,比如文化站由于经费没有保障,设施设备比较简陋,工作效率不能充分发挥;有的文化(艺术)馆由于忙于阵地活动,辅导作用明显削弱。因此,对这种类型的网络需要通过加强管理,加以整顿、充实、提高。另一种是民间自发组建的网络,包括戏剧音乐美术等各艺术门类的业余团队,队伍大小不等,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这种类型的网络虽然在当地行政组织的统一管理下,接受文化馆、文化站的指导和辅导,但其自主性较大并有流动性的特点,如果引导得法,将是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对上述两种网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本着加强领导、积极发展的精神,在动态中加强管理与指导,使它逐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群众文化的事业管理

(一)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的构成

所谓群众文化事业,是指群众文化的行政机构、事业机构、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和相应的设施、设备,以及它们所进行的工作的总和。这些机构、队伍、设施对推动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尤其是事业机构和活动队伍,在群众文化事业构成诸因素中,处于中心地位,有必要加以分别阐述。

1.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管理

中国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管理,主要沿着三条线来展开: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通过党的领导,方针政策学习,党团组织建设,党团员和干部职工的表率作用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政治觉悟,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把每位文化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出来,调动起来。二是业务工作管理。业务工作,是事业单位的中心工作。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门类很多,有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群众文化活动组织领导工作,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阵地活动工作、对外服务工作等。通过对这些工作的管理,使事业单位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后勤工作管理。后勤工作包括财务、物资、设施设备、供电供水、绿化、宿舍、食堂等。通过对这些工作的管理,保障业务工作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上三条管理线的具体管理项目,又可以分解为人、财、物、事、时间、信息等方面,每个方面的管理方法与其通常的管理要求相同,这里不一一论述了。

2.群众文化队伍的管理

群众文化队伍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由于群众文化队伍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占据了整个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方面,因此,抓好群众文化队伍的管理,等于抓住了群众文化业务管理的关键部位。群众文化队伍管理的侧重点:通过资料推荐供应、节目(作品)评比、观摩交流等途径,从活动方向上积极地正面引导;通过业务培训、示范交流、分类指导等途径,从业务技能上帮助提高;把活动成果及时向社会展示,以便从观赏者的认同中感受集体力量的可贵,从而增强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

为了有效地组织好事业管理,要注意把握:各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要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各自的业务功能;要辩证地处理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宽的关系,要防止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味追求新的文化变体,而应当把工作目标集中在能体现自身优势、特色和价值效应的业务活动上,即通过组织、辅导等方式,开展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上;要明确岗位责任,健全行为规范,因为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为完成共同工作目标而设置的工作环节,把每个工作环节(岗位)衔接起来,就是一条工作链,链内的每个环节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只有明确岗位责任,才能发挥创造性,推动事业机构有效地运转。

(二)群众文化事业管理的职能

群众文化事业管理有四种职能:

1.计划职能(www.xing528.com)

计划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计划三个环节。预测是决策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结果,预测和计划都是为实现决策服务的。预测是一种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决策是根据分析判断和主客观条件,为实现任务或目标选择优化方案的过程。发挥管理的计划作用,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有效地组织人才、财务、物力,促进群众文化效益提高的保证。一项好的计划,必须体现经过优化决策方案规定的管理目标、发展方向和途径,并有有效的措施、步骤和方法。

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实行决策、实施计划的过程。发挥组织职能,一方面要广泛地宣传管理目标或决策方案,激发热情,增加信心;另一方面要把计划分解后层层下达,使每个岗位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同时还要通过组织职能的发挥,及时协调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理顺关系,进行协作,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3.协调职能

协调职能是一种动态管理过程,在管理机制运行中,无论是自身运转或与外部环境联系中,随时都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通过协调去理顺内外关系,因势利导。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这种协调职能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4.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行动,当决策或计划实施过程有所差误时,就需要通过控制手段加以拨正,保证决策或计划的继续执行。控制有馈前控制和馈后控制之分,一般应尽量采取馈前控制方式,在制订计划过程中,按预先的估计,制订相应的控制手段。控制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业务手段、经济手段等多种。

三、群众文化的目标管理

(一)群众文化目标管理的构成

目标管理法以目标作为管理活动的指南和计划任务、评价效果的依据,通过目标的实施,激励和控制每个职工的行动,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和工作的发展。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强调成果和重视成果评定,提倡个人能力和自我提高。其特点是以目标作为各项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实现目标的成果为衡量尺度。

目标管理是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它的全过程一般包括六个环节:一是制订目标。制订总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层层分解岗位目标的前提。二是安排计划。根据制订的目标,提出达到目标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确定实施目标的时间表,考虑与有关方面的协作关系,划分管理权限。三是层层分解。制订出计划后,要建立多极目标,通过层层分解的办法落实到各个岗位,使总目标和岗位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上下贯通、责任分明的目标分解网络。四是具体实施。实施是目标的执行过程,各个工作岗位根据自己在实现总目标中所承担的任务,按计划有步骤地把工作开展起来,朝着总目标规定的方向前进。目标实施过程中,目标管理和各环节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因此要注意保持工作的平衡性,指挥者要发挥高度的领导艺术应变能力,确保目标管理的顺利进行。五是评价效果。通过评价目标管理执行的效果,总结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实行奖励确定根据,为进入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创造条件。评价效果应把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岗位目标)作为统一的客观标准,同时应把目标执行的效果放在首位,不能离开效果谈贡献。六是计算奖惩。按照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计算奖金或进行精神鼓励,是贯彻按劳取酬的原则,也是为了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目标管理在群众文化领域中的实施

作为精神生产的群众文化工作,同物质生产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既然都是社会生产,在某些方面也就存在着共同性。因此,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原则也必然适用于群众文化管理,只要能同群众文化管理的实践相结合,就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效应,推动群众文化管理工作。

从本质上讲,目标管理法在目标设置上,与科学管理中的决策管理是一致的。同时,目标管理法在实现目标的途径方面,采取有层次的分解的办法,把分解后的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到职工的工作岗位上,并以其所承担的目标任务作为评价效果和计算奖惩的标准。这样,把职工个人利益同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把岗位任务和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总目标联系起来。可见,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推行目标管理法,是文化管理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推动作用。

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必须把计划目标与岗位目标联系起来,把岗位目标效果与个人奖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各个管理层次的行为规范,使目标、管理、效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达到用目标推动管理,使管理收到预期效果的目的。

群众文化由于工作纵横交错,在制订决策目标时往往无形指标多,有形指标少,不容易做到具体化、定量化。因此在实行目标管理法的时候,要重视探索目标设置、目标实施、目标评价过程的程式与标准,使定性管理逐步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

四、群众文化的有偿服务管理

有偿服务指的是文化(艺术)馆、站等文化事业单位,利用自己拥有的活动场所,围绕开展无偿服务的同时,对部分活动项目实行少量收费,或根据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在搞好本职工作之外,有偿地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把所得收入用于补充业务活动经费的不足或改善文化活动条件。

有偿服务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种探索而出现的。有偿服务这种把价值规律引进群众文化领域的探索,虽然时间不长,但效果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有偿服务,使某些文化活动按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评判和检验,这样有助于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活动项目的更新、活动领域的拓宽,催发群众文化事业的加速发展。二是有偿服务的经济效益使文化事业单位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不仅设备增加了,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使开展无偿服务有了后劲,推动了无偿服务的发展。三是通过有偿服务,一方面可以使文化工作者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有助于把文化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同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有条件、有机会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群众文化的有偿服务,必须从群众文化的性质、特点出发,坚持群众文化事业的方向,绝不能把具有经济实体性质的企业经营看成是有偿服务。从目前实际状况看,有偿服务的内容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文化娱乐活动,如影视放映、戏剧游艺活动等。二是知识传授活动,如各种艺术门类的学习班、函授班等。三是服务经营活动,如美术、摄影摄像、复印、装潢、广告设计等。四是生产经营活动,如民间工艺美术品生产、戏剧服务和道具的制作等。

有偿服务活动,虽然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组成部分,但它只是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一种补充手段,在开展有偿服务活动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以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为目的,努力做到:第一,以无偿服务为主,把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群众文化事业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自娱性”活动,是不带有“商品性”的,因此它必须以无偿服务的形式来展开。对有偿服务活动,只能严格控制在“补充”这个界度内,不能不顾实际地盲目发展,以免主辅颠倒。应当坚持以无偿服务为主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正确关系。第二,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有偿服务的正确方向。社会生产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分。物质生产通过繁荣经济、扩大积累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检验物质生产优劣的标准,是看它为国家积累财富的多少。精神生产,是以生产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为目的,检验精神生产优劣的标准,是看它对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上所做出的服务。所以,不能混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界限,抹杀两种生产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时,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无条件地服从社会效益。第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开展有偿服务是需要条件的,这就要求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设备、人才的优势,尤其要注意利用地域特点和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这样才能使有偿服务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第四,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这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既要安排有经营才干和技术专长的职工去从事有偿服务,又要保证学有专长的文化业务人员从事文化业务工作,使全面工作和有偿服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层意思是遵守财经纪律,加强财务、资产、奖惩等专项账目的建立和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