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系统分析的观点,群众文化管理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类别的管理者,各有不同的管理任务,而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又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密切关联。
(一)群众文化管理的层次模型
中国现行的群众文化管理体制,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高决策层次、中间调控层次和基层执行层次。这三个层次,像一根纵轴那样,把群众文化管理贯穿始终。
最高决策层次,是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领导机构中的文化主管部门,这个层次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的管理任务大致有:第一,根据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制定出相应的有关群众文化发展的总方针。第二,根据文化发展总方针,制订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并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修正、补充、完善这些政策法规。第三,规定下属部门的职责、权限,并做到上下沟通,以加强集体决策。
中间调控层次,是县(市)级党政领导机构中的文化主管部门。它的职能是承上启下,根据自己管辖范围内部的实际情况,全面而又灵活地实施最高决策层次的意图。就管理的具体任务来说,与决策层次的任务差不多,只是范围缩小到自己管辖的地域而已。但是,它的管理侧重点应放在:第一,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做好群众文化发展预测,制定发展群众文化的具体规划,并付之组织实施。第二,建立和健全自己直属的群众文化单位,即通常所说的管好自己“脚下”。第三,对本地域内的社会文化事业进行政策性管理的同时,要做好沟通、协调、平衡工作,也就说要管好“天下”。中间层次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在整个群众文化大系统的承上启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基层执行层次,是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群众文化单位。这些单位是整个群众文化管理链条中的一部分,它除了要贯彻执行上述两个管理层次所规定的有关任务以外,就其自身的管理来说,主要是:第一,抓好本单位内部的政治思想、业务工作、行政事务、财会工作等管理。第二,正确处理与本单位的运转有联系的种种关系,例如,与文化宫、青年宫等同类型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与文联、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团之间的关系;与公安、工商、财税等执法单位的关系。
总之,三个管理层次的管理任务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是一个相互依承、相互补充的整体,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体现管理的完整效应。
(二)群众文化管理的类别模型
1.城市的群众文化管理
城市的集约功能和辐射功能决定它成为所处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管理,在文化管理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大大推进城市本身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可以带动周围城镇、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城市的群众文化管理是自成系统的系统管理,它既要系统管理各个子系统,又要调节同其他领域的复杂、无法割裂的关系。
城市的文化管理任务有四项:
(1)指导的任务
主要是指在市范围内贯彻国家文化方针、政策的指导;发展地方文化事业规划的指导;遵循文化客观规律的指导。贯彻国家文化方针政策贵在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止生搬硬套。规划指导主要是指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是逐步实现市文化管理预期目标所必需的手段。遵循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指导,是指不能凭长官意志、主观愿望、个人爱好来指导,不能仅凭一般行政工作经验来指导。
(2)间接控制的任务
市文化管理主要是对文化组织和文化生活的行为进行引导、调节和监督,而不是直接控制,简单地管住、卡死或者统包统揽。间接控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矛盾,纠正偏差。
(3)服务的任务
服务是指不能过多干预文化组织和个人的文化活动,而是对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经营、消费以及社会性文化活动发挥指导、组织、协调、监督的职能,重点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本市文化健康发展的环境。
(4)中介协调的任务
主要是在市政府、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市文化管理对象之间起中介作用,贯彻实施上级意图,反馈信息,进行切合实际的调节。政府对文化实行间接管理后,市文化管理的中介协调职能显得更为重要。上级和管理对象具有各自特性,需要做多方面协调才能实现市文化管理的整体目标,达到综合平衡、协调发展。
2.县的群众文化管理
县的文化管理联系着广大城镇居民和人口最多的农民,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管理系统中具有深远意义。县的文化管理作为国家文化管理的组成部分,在本县区域内体现国家文化管理的意志。同时,要求根据本县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实际,充分体现文化管理的服务职能。农村文化管理,无疑是县的文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管理实践中协调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引导农村文化产品合理地生产、经营和消费。县的文化管理,还应当重视本县区域内的文化资源特点。同自然资源一样,各县文化资源的形成及分布是各具特色的,在管理上既要注意保护,又要重视开发。
县的文化管理中,要注意挖掘利用农村文化的潜在优势。这种潜在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文化市场优势。农村存在着多层次、多品种的文化消费需求,几乎每种文化艺术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都可以在农村受到程度不同的欢迎。二是集镇文化中心的潜在优势。集镇同广阔的农村紧密相连,集镇文化中心的辐射功能将对周围乡村文化发展产生示范作用,因此,开发和利用这一潜在优势前景十分广阔。
3.乡镇企业俱乐部和乡际文化交流的管理
乡镇企业俱乐部是农村乡镇工业迅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乡镇农村文化管理面临的新课题。乡镇企业俱乐部对乡镇企业创造良好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乡镇企业俱乐部的管理,应当依靠乡镇企业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来实施。县或乡镇文化管理部门属于指导性管理,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监督、指导、辅导乡镇企业俱乐部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指导、辅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人才培养及服务性的咨询。
农村乡际文化交流是一种客观存在,严格地说有些农村文化活动没有明确的地域界线。对乡际文化交流的管理,着眼点应放在逐步形成开放式、网络型的农村文化新格局。乡际文化交流管理要注意:一要根据农村文化发展客观规律来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建立纵横交错的文化网络。二要依靠乡际间互相的吸引力来组织,管理部门在指导、协调上发挥作用。三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把交流引向开放式,即不仅在本县区域内的乡与乡之间交流,还可以在毗邻县之间组织乡村文化交流,以便形成更大范围的横向联合。(www.xing528.com)
4.文化(艺术)馆的管理
文化(艺术)馆的管理,是指管理者遵循群众文化的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合理地组合专业人员的最佳智能结构,促成有效的内外部协调,极大地发挥文化(艺术)馆内人、财、物等因素的作用,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严密合理的控制,组织和领导全体成员,实现工作目标的一种有序的活动过程。
文化(艺术)馆的管理,要努力做到:
(1)要注意时间观念
每位文化(艺术)馆成员都要善于从时间的角度把全馆业务活动的每个环节紧紧扣在一起。在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使人、财、物的结合置于最佳状态。对什么是确保项目、什么是主体业务,谁长谁短,在时间管理上应有一个全局性的考虑。
(2)要树立管理的空间观念
重视空间位置和周围环境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制约性。树立空间观念,就是要充分了解本馆的历史、现状,确认本馆作为带动本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龙头位置。逐步提高自身功能的覆盖率,拓宽功能的辐射面,真正使文化(艺术)馆在本地区(一个空间位置)起到示范作用和中心作用。管理的空间观念还表现在外部,如文化网点的设置、文化设施的布局,都要考虑有利于空间整体位置的协调,有利于优化管理效能。
5.文化站的管理
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是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设立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当地群众进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
文化站的任务: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开展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组织辅导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指导农村文化室、文化户、文艺社团等群众文化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协助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文化市场及其他有关工作。
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文化站隶属于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同时接受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和辅导。对所属地域内的群众文化组织负有管理和指导的责任。
文化站的工作内容和方式:第一,业务工作。包括社会宣传教育工作;组织辅导群众文艺活动工作;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工作和指导、辅导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组织的工作。第二,行政工作。包括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文物管理工作;个体文化管理工作。第三,以文补文工作。在保证全面完成业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作为本身业务延伸的有偿服务活动。
实践经验证明,文化站的设立应该与相应的政权结构和经济组织相一致,便于集中统一管理。
二、群众文化管理的特点
群众文化是一个既庞大又复杂的系统,就其性质来说,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中主管群众文化的部门,有国家、社会群团专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事业部门,有各种非职业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体(又称“群众文化队伍”),以及众多进入市场流通的以营业为目的的文化经营单位;就其构成来说,从大的方面划分有群众文化生活、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等;就其内容来说,凡生产、生活、历史、现实、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哲学、宗教、风俗、习惯等均有反映;就其形式来说,凡文学、艺术、体育、游艺、阅读、展览、广播、电视、电影、宣讲、报告、集邮、种花、养鸟等都有涉及。总之,正是由于群众文化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内部机制的复杂性。因此,形成了它管理方面的特点。群众文化管理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四点:
(一)以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为中心的整体管理格局
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工作,都是保障群众文化这部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这部机器的动力部分,是整个群众文化的生命所在,如果离开了活动,群众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群众文化事业,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尽管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的,甚至可以分散到家庭或个人,但通过各种文化阵地,以群体性方式开展的活动,始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至于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给开展群众性文化性活动从物质上、业务辅导上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它们所组织开展的活动,又代表了一个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和水平。所以,可以说群众文化事业是构成群众文化这部机器中的主要部件。群众文化工作,对群众文化活动产生掣肘、调控的作用,是群众文化这部机器上的阀门,关系到它的运转方向与速度。没有明确的方向,机器就会开向斜路或出现空转,速度不当,运转就会失去平衡。所以,群众文化活动、事业、工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繁荣群众文化活动的任务,最终达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这种以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为中心的整体管理格局,正是群众文化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分门别类的管理体制
群众文化在其内部构成上存在着活动、事业、工作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又各有自身的特性、运行规律及具体工作要求,因此,其管理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活动,就有组织活动和自发活动、大型活动和小型活动、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单项活动和综合活动之分,不同的活动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管理。又比如事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群团的事业机构,它本身就是一个工作实体,它内部就有行政、业务、财会、后勤等完整的分工,都各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和办法。对活动队伍的管理,又不同于管理实体机构,必须根据队伍的特性来进行。再比如工作,对事业机构可以采用指令的办法,对社会文化市场则要采用依法管理的办法,而对群众性文化活动只能用引导、辅导、指导的办法等。总之,对不同的对象要根据它的不同特性分别归类实行管理,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客观需要。所以,群众文化的管理是分门别类的,这是群众文化管理的又一重要特点。
(三)纵横交错的管理形态
纵的管理形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领导,包括重大决策、指导思想、群众文化工作体制的确定、群众文化立法等;二是指从文化部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地(市)文化局、县文化局的领导、指导和管理。
中国群众文化的纵向管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沿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即文化部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群众文化事业,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群众文化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双重领导,以同级政府领导为主。各级文化厅(局)分别领导所属的地方群众文化事业。这样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反映了中国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它的长处是有助于发挥地方政府和地方文化机构的积极性,对发展地方群众文化事业具有促进作用。
横的管理形态是指各级文化机构对所属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项工作的管理。
(四)多种管理方法综合运用
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群众文化这一事物也有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因此,群众文化管理并非行政手段(即依靠行政机构和领导者的权力直接对被管理对象产生影响)一种方法所能奏效,必须配以教育的手段(即通过提高认识,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参与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业务辅导的手段(即通过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对群众文化队伍或骨干从具体业务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经济的手段(即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群众文化管理)、法律的手段(即用法律这种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把群众文化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条文化、制度化、具体化,以便人人遵守,依法检查监督),才能使群众文化这部庞大而又复杂的机器正常运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