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构成及优化策略

群众文化活动的构成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们再把论域摆在群众文化活动行为这一环节上,对其本体构成及其规律进行剖析。群众文化活动这一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客观事物,当然也不例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是指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得以表现的形态。比如中国农民画,在创作活动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稳定的表现形式和浓厚强烈的艺术风格,在造型、构图,色彩配置和笔法、材料工具的运用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之处,其绘制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绘画活动的个性规律。

群众文化活动的构成及优化策略

在上一节我们可以看出,群众文化活动的动力机制,实质上是一个“需要—活动—新需要—新活动”的动态系统,是一个循环无穷并呈螺旋式上升的历程。现在,我们再把论域摆在群众文化活动行为这一环节上,对其本体构成及其规律进行剖析。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体。群众文化活动这一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客观事物,当然也不例外。所谓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是指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所表现的实质和意义,是群众文化活动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的统一体。

群众文化活动是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生活,也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包含作用于人的智力、审美、健身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所包含的现实意义。就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主体部分而言,它既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性,又有渗透着活动者思想情趣和审美评价的主观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同时,它具有意识形态性,即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学艺术部分的内容,一般都渗透着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等。这种一般的抽象的思想内容,都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形象化形式来表现的。群众文化活动还包含一些不具有一定的明确的思想意义的活动项目,比如游艺活动、群众业余体育活动、交谊舞活动等纯娱乐、健身、消遣的活动项目,其本身内容就不一定具有意识形态性,至于依附于这些活动上的其他思想内容,则另当别论。

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是指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得以表现的形态。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从层次上划分,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群众文化活动外在形式是物质性的,是活动内容得以传达的物质手段和组织形态,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所采用的物质手段的发展,带动着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在形式是活动内容直接相依赖的形式,即活动内容的组织结构方式,也是活动内容的各种因素或各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和组织方式,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是在长期的群众文化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本身没有阶级性。

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形式依靠内容而存在,内容依靠形式去表现,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在地位上,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起着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形式由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刘勰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这就是说,一定的形式总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产生并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从它的精神调剂、宣传教化、普及知识、团结凝聚等功能来看,包含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内容是异常丰富的,而丰富的内容都有相适应的形式。

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由内容所决定,但它又能给内容以积极的影响。相适应的完美的形式能使内容得以充分表达,从而达到较好的活动效果。反之,则会妨碍内容的表达而减弱活动的效果。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是人类各民族在长期的群众文化实践中形成和不断更新的;活动形式的创新又促使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和新颖。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也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形式可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内容,相同的形式也可表达相同或不同的内容。此外,它还有着特殊的内在规律性和形式美的法则。比如中国农民画,在创作活动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稳定的表现形式和浓厚强烈的艺术风格,在造型、构图,色彩配置和笔法、材料工具的运用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之处,其绘制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绘画活动的个性规律。

总之,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人们所作的努力,也就在于对一定的社会内容同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相统一的追求。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别

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而形式繁多,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物,它具有多层次的组合结构。按照事物分类的“划分标准统一”原则和从小到大的顺序,群众文化活动从外在形式上可分为这样四个层次:活动样式、活动类型、活动总类和活动总体。这些不同的活动层次,形成了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不同形态。

(一)群众文化活动样式

群众文化活动样式,是按不同文化艺术门类区分的基本的活动组成的活动种类。之所以能区分为不同的种类,是因为它们在形式上有不同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表现形态。具体样式有以下几种:

群众文学活动: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围绕创作所开展的各种辅导、加工交流等有关活动。在群众文化的基础部分中的民间文学创作、传播活动,还包含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谜语、民间谚语等民间诗歌的活动,包含神话、传说、寓言笑话、童话、生活故事等民间故事形式的活动等。这一活动样式的共同特点是以语言为工具,是语言的艺术。

群众戏剧活动:这一样式的活动,既包括群众性戏剧演出的活动,也包括对专业性戏剧演出的欣赏。戏剧是融诗歌、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杂技武术以及表演等多种艺技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活动样式,它也包括民间小戏、木偶戏、皮影戏等。戏剧活动是古老的艺术,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曾给它下过定义,它以自己的综合性和现场表演等直观的内外部特点区别于其他样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曲艺活动:群众曲艺活动包括快板、快书、弹词、渔鼓道情、大鼓、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评书、相声等不同形态的、种类数以百计的说唱活动。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有着浓厚的地方性特色。它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一人多角”等特点而成为带有显著民间色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样式。

群众音乐活动:分为用人声演唱的声乐和乐器演奏的器乐两大类的群众音乐活动,是一种用声音塑造情感形象的听觉艺术活动,是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的活动形式。就中国来说,远在周朝时期,见诸文字记载的乐器便已有80多种。不仅每个民族都有独具风格的群众音乐活动,而且这种音乐具有不经翻译即可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群众所欣赏的普遍可传达性。

群众舞蹈活动:这是历史久远、形式种类繁多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社交舞蹈、风俗舞蹈、健身舞蹈、礼仪舞蹈等。它在形式上明显地表现着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在外部表现形态上有着鲜明的动作性、造型性、节奏性和直观抒情性的特点。

群众美术活动:通称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和静态艺术的美术门类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篆刻等方面的活动。泥塑或陶制各种玩具、剪纸、制作风筝、集邮等也都是群众美术活动。尽管这一样式的活动的外部表现形态各异,却一般都有以美术为基础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创造静态视觉形象的特点。

群众游艺活动:指包含游戏、杂技在内的一种智力性、康乐性活动。它包括棋类、牌类、儿童游戏等,具体活动种类难以计数和尽说。它大体可划分为智力性与娱乐性两大类。科技的进步已使现代化的电、光、声和机械等进行控制的游艺活动进入群众文化生活领域,群众游艺活动的形式也更为多样而新颖。

群众体育活动:这是指乡村、厂矿、企业、机关等基层群众所开展的业余性质的体育活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有武术、荡秋千、赛龙舟、跳皮筋、踢毽子等;新兴的群众体育活动的项目同国家专业体育的项目差不多,能进入国家或国际性比赛的项目,大都可在业余进行。群众体育活动区别于专业性体育活动的特点是以自我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样式同群众游艺活动一样,本身一般不具有意识形态性。

上述每种群众文化活动样式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其相对稳定的活动形式而存在着。它们都以独特的形式和方式来表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同时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成为客体而作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从文化艺术门类层次上划分的群众文化活动样式,指的是一个种类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既包括这个种类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也包括与这个种类的活动成果有关的其他活动;既包括群众满足自身文化需要而创造这个种类成果的表现性活动,也包括同样目的而对他人的这个种类成果的欣赏性活动。

(二)群众文化活动类型

群众文化活动类型是指以共同的活动形态特征所形成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别,从包含文化艺术门类的意义上讲,它是比活动样式更高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态。按照通常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出下列主要的群众文化活动类型:

创作活动: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是从满足自身精神需要出发而进行的群众文化行为,是自我实现性的活动。从创作的文艺门类上讲,专业性文艺家所从事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曲艺等门类,全部是群众文艺创作的门类范围。不仅如此,专业性文艺家一般不会或不可能创作的大量的民间文艺门类,是群众文艺创作的独有天地。此外,群众文艺创作也包括口头性的民间文学创作。

表演活动:群众表演活动是一种自娱性与自我表现性相融合的活动类型,是对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动态性文艺作品的创造性表达,是一种在公众场合进行的娱乐活动。表演者既可表演自创作品,也可表演他创作品。表演者与观赏者往往有着某些密切的社会联系,在表演活动中表演与观赏的角色还往往出现互换或同时兼有。

展览活动:群众展览活动是一种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活动类型,是置绘画、摄影、书法、雕塑等静态的文艺作品于观赏者中间的立体性表现。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另外一类展览活动,是通过文学、美术等艺术手段而进行图体、实物等形式的专题性陈列,是一种社会宣传教育性活动。若群众未直接参与这种展览物的制作,这种展览对于群众来说就只能归属观赏性活动。

观赏活动:在观赏性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都是在欣赏他人所展示的文化艺术活动或作品,也是一种对他人提供的群众文化产品的消费活动。这种类型的活动种类如观看电影电视、录像、幻灯、展览和文艺演出等。文艺演出、展览有直接的现场观赏和间接的影视观赏等多种途径。影视类观赏具有对文艺门类的最大包容性。

阅读活动:它同观赏活动的相同之处,是活动主体对他人文艺产品的一种接受,所不同的是阅读的客体对象是图书、报刊以及橱窗画廊、板报等载体所提供的阅览物。这种类型的活动客体物除了文就是图。活动方式可以个体在各种时空进行,也可以集体性地在一定时空进行。

培训活动:指群众为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而自愿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类讲座、培训、补习等形式的活动。其中也包括文化艺术各门类的培训学习活动。这一类型的活动都是集体性的。

健身活动:群众文化范畴的健身活动包括群众业余体育、游艺等以益智壮体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活动。这一类型的活动大都具有在智力上、技艺上的竞赛性,活动本身一般不具有思想意义。

对群众文化活动作如上类型的划分,是从其活动外部形态的共性上区别的一种分类方法。从其所包含的活动量来说,有大的类型和小的类型,但无论大小都是同类特征的活动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各种类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的内部联系;有的活动同时具有多种类型的特点。

(三)群众文化活动总类

比活动类型更高的层次,是群众文化活动总类。它是按活动主体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的不同来区分的,大体上划为接受性群众文化活动和表现性群众文化活动两大总类。对群众文化活动样式不能区别出接受性和表现性,活动总类是对活动类型的归并。阅览活动、观赏活动、培训活动等归属于主体接受性活动;创作活动、表演活动、展览活动、健身活动等归属于主体表现性活动。

接受性群众文化活动是主体的输入性活动,活动目的旨在从活动客体上求取愉悦、知识和审美享受等。它是通过活动客体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意识性活动。而表现性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主体的输出性活动,活动目的旨在通过创作文艺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展示文化艺术成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和价值。健身活动大都具有竞比性质,也显示出表现自己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道德情感和艺术创造力。诚然,接受性和表现性两大类群众文化活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接受中可提高表现能力,表现中可获得新的接受。有些活动中主体的接受角色和表现角色可能反复变换;有些活动把接受和表现紧紧交织起来;有的活动同时具有接受和表现两种性质。

群众文化活动总类之上的层次,自然是群众文化总体了。这一活动总体是由活动样式、活动类型和活动总类若干内部层次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我们对博大庞杂、浩如烟海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其目的就在于明确各种活动特点,认识其内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特性,并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演变趋向。总之,是为了提高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www.xing528.com)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特点

如同对群众文化总体特征的探求一样,对群众文化活动特点的研究,也是为了从事物的性质上去认识研究对象。从前面进行的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活力机制、内容与形式以及分类的论述中,可知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既然如此,群众文化本体与它的外部联系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必然是多方面的。所谓特点,就是事物的独特之处。群众文化活动这一事物总体所共有的独特之处主要有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闲暇性,目的的功利性和效应的双向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一)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闲暇性

群众文化活动在空间上的广泛性,是指群众文化活动这一事物在存在形式上的广度特征。这种广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看,人类产生,人们的文化活动也就相随出现了;在无限的未来,群众文化活动永远是并且更将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生活内容。广度的范围,从人类世界的横向看,每个国家、民族的人民群众都有一定的文化活动。尽管人们的文化生活的质与量千差万别,但这种群众文化活动凡人类分布之处无所不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不仅在于它所存在的范围大,还在于它所涉及的方面广。作为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宗教活动、军事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人们的情感活动等,这包罗万象的种种社会活动,几乎无不与群众文化活动有关联。或者说,群众文化活动所包含的内容涉及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群众文化活动的这种广泛性,决定着它的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性,也决定着它的运行方式的社会化。

群众文化活动在时间上的闲暇性,表明它在发生时间上的特点。闲暇时间即除劳动生产活动以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而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这种“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使群众文化活动的进行成为可能和必然,从而也使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文化行为时间上的闲暇性。

闲暇是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活动的自由支配是人格和谐、平衡发展所必需的;而闲暇文化娱乐活动是人格多样性发展和创造潜力充分发掘的重要途径。闲暇时间的文化活动以此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中,它更为人们所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闲暇性,又决定了闲暇文化活动十分突出的随意性。在完全属于自我的消遣性享受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主体可以比较任意地选择活动的内容,所以也有消极的一方面。如一些西方国家方式多样的闲暇文化活动,呈自由化动向、发展型、消遣型和堕落型并行。社会的发展将使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群众文化活动的闲暇性也将越来越突出,其闲暇性文化生活的调控与引导也因此而显得越来越重要。

群众文化活动的闲暇性,是指群众文化活动在劳动生产之余的空闲时间进行的特点。然而,在劳动生产之中也存在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茶农采茶时唱的山歌,驾驶员行车时听音乐等。这种劳动生产过程中的文化生活现象,是否也具有闲暇性?这类文化活动处于从属的地位,其内容和形式直接受劳动生产方式的制约。它是消除疲劳和鼓舞精神的“辅助剂”,是不但不妨碍劳动生产而且直接服务于劳动生产的文化活动。从这种意义上,相对其劳动生产而言,它也具有闲暇性。

(二)目的的功利性和效应的双向性

群众文化活动目的上的功利性有两种含义,即群众文化活动的功利目的和功利标准。所谓功利,是指功效和利益。群众文化活动目的的功利性,就是指主体期望通过文化活动获取有一定功效和利益的结果。纵观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史,所有群众文化活动无不与该民族、该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无不与一定范围内的政治、哲学、宗教、法律、道德等社会意识相关,因而无一例外地带有一种极为明确的功利性观念。早在中国舜的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功利性就已被人们发现。据《竹书纪年》载:舜“元年己未即帝位,作《九韶》之乐。”并指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可见,舜已认识到文化艺术的效用不仅可以娱悦神灵和歌功颂德,并且可用以教化百姓。随着对群众文化活动功利性认识的加深,历代统治阶级都把群众文化艺术作为维护统治的一种途径。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进行文化活动,也都自觉地带着娱乐审美、提高文化素养、消遣休息、美化生活、增智利寿等目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这种功利目的具有普遍的意义,任何人都是从精神需要出发而顺一定的动机目的去展开群众文化行为的。

既然如此,人们也就自然地把一定的功利标准作为检查群众文化活动效应的基本原则。伦理范畴的功利主义传统认为,一种行为如果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如果导致产生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人的行动应当争取产生最好的结果。人们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唯一目的也就是求得幸福;这种幸福除了活动主体自身,还应涉及受其活动影响的他人。同时,这种幸福的获取还应当以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为前提。以个人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行为准则,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显著的功利性特点。

功利愿望与活动结果的不一致性以及活动目的多样性,就带来了群众文化活动效应上的双向性,即具有性质相反的正作用与负作用两种效应的可能性。一般地说,凡属内容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其所产生的是正作用即正效应;反之,内容不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所产生的是负作用,即负效应。然而,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并不能简单地从性质上分为两类,是具有互相矛盾的两种属性,即一种活动客体中同时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性质。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些群众文化活动客体具有二重性。活动主体与其有益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相联系,将分别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主体素质与动机在这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一定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产生一定性质的效应,都是就适当的程度而言的。量变会导致质变。超过一定限度的群众文化活动,其效应的性质也将发生变化。总之,群众文化活动效应是活动主体与客体因素相结合的产物;一项活动产生什么性质的效应,与活动客体有关,但决定因素是活动主体。

由于群众文化活动效应的双向性,活动主体功利目的的实现,除了从内容上选择活动对象以外,还必须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度”。作为社会的调控机制,不仅需要直接限制群众文化活动负效应的产生,还必须致力于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识,使群众文化的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三)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

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是指群众文化的功能作用包含的实质和意义所涉及的方面广、种类多,是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量的特点。

作为群众文化核心要素的群众文化生活,其绝大部分是文学艺术性的文化生活。其中,民间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无疑是人们的文化生活内容;专业性质的文学家、艺术家们生产文艺产品,也都是以进入尽可能广阔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追求目的的,都毫无疑问地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入一定范围和层次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而这所有的文学艺术所能反映的客观现实生活,就构成了群众文化的基本内容。这种由客观的社会生活与文艺作品生产者主观情感相统一的文学艺术的内容,又无不内含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表达一定的倾向。由此,不难理解群众文化的内容有着怎样的丰富性。

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性的成因,可以从两方面去探讨。一方面是人们的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实体。社会性的获得不是生来,就有,而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生物个体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必要的社会规范、社会角色要求和生活目标。——这些,都可表现为群众文化的需求。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在生理方面有劳动需要、健康需要、安全需要、繁衍需要等由物质生活需要同物质结合在一起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以及它们派生出来的其他具体需要;在心理方面有审美需要、学习需要、娱乐需要、交往需要、创造和自我表现需要等由社会性需要与个性心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些,也都可表现为群众文化的需求。这种生理的、心理的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而要满足其多样性的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就必须是丰富多样的。

另一方面,群众文化具有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的效能。综合性的群众文化在其内容上几乎涉及人类文化需求的所有方面,各种形态的社会客观现实生活,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群众文化中得以表现。人们通过各种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其文化需求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看,群众文化的教化作用不仅渗透在家庭和社会两种途径的社会化中,也渗透在学校的社会化中。内容广泛的群众文化的这种几乎无所不及的覆盖面,可以使生活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获得一定的满足。人的生理性和心理性文化需求的差异性是很大的,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艺术修养、思想素质等的人们,各有不同的群众文化需求。而内容丰富并具有娱乐性、普及性特点的群众文化,可使他们各取其需,各行所适。可见,群众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需求;正因为如此,群众文化必然地被人们赋予十分丰富的内容。

上述论证表明,实质上是群众文化的全民性与群众文化的多功能性的有机统一,决定了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指群众文化内容表现形态的样式繁多的特点。它不仅包含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型和文化艺术的种类,也包含群众文化产品的内容组织结构和外部表现形态。

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之所以具有多样性,是由它自身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第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群众文化活动所涉及的广阔范围和众多方面的内容,都有它相适应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从而形成其繁多的样式。第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形成并相互区别地存在,是因为它们各有其特殊规律和形式美的法则,具有其相对独立性。所以,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新内容产生而形式并不一定随之产生,旧的形式也并不一定立即消失。往往是“旧瓶装新酒”,以老形式去为新内容服务。适应新内容的新形式的形成,比内容的变化要缓慢得多。但是,新形式的产生也不是以旧形式的消失为替换条件的,往往新旧并存。这样,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便在其承传中不断得以积累、增多而丰富多样。第三,社会因素的催发。一切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都是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产物。具体地说,每一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形成,都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地域、民族、风俗、信仰等构成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相关因素多,并且它们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共同催发着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革新和演变。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变换、创新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不说群众体育活动从古时的投掷、射箭发展到今天数以百计的项目,群众文艺欣赏从古时的角抵百戏发展到了今天收音、录像、电视,高科技的电子、电脑也进入了群众文化生活领域,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也由此而迅速增多。第四,主体因素的催发。从群众文化活动主体的横向看,人们的年龄、职业、文化素养、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地要求群众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去适应。而纵向观之,主体素质的进化则是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根本因素。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志趣爱好、审美能力和思想感情等,都在朝着文明的方向不断进化。由此而带来的群众文化需求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千变万化,也相应地决定着有千姿百态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上述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存在方式和动机行为实质等方面的基本特点。群众文化活动还有其他许多特点,比如从活动效益方面表现出来的知识性、信息性,从主体需要上看的自我表现性,从客体对象上看的综合性、普及性,由群众文化活动本质和活动时间所决定的非职业性、业余性等。它们有的并非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共同特点,有的从属于上述基本特点,或者是从局部或一般意义上说的特点,这里不再展述。

四、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群众文化活动熙熙而来,攘攘而往,形式繁多,新潮迭出,看似变幻无常,其实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是事物本质的内外联系。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与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有着多层次的联系,而基本规律所要探寻的是其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群众文化活动普遍的基本规律,一是作为内部规律的群众文化需要同群众文化活动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是作为外部规律的群众文化活动社会客观条件相互制约的规律。它们都是在群众文化活动这一社会现象中辩证统一的客观存在。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内部联系

群众文化需要与群众文化活动相互制约的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群众文化需要对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群众文化需要即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欲望和要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心理行为机制告诉我们,一切真正意义上客观存在的群众文化活动行为,都源自活动主体的精神需要,即决定于活动主体的以群众文化为内容的精神需要。这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形成原理,又决定了需要与活动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现象。一是“需求量与活动量不成正比,活动量低于需求量”。一般说来,人们的群众文化需求量总是先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进行而递增,具有无限性,不能达到完全满足欲求的状态,因此其所进行的群众文化活动的量是低于需求的量。二是“需要的质与活动的质相一致”。人们的群众文化需要具有多层次的不同质的内容。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依次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级次。这种种需要,均可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从群众文化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满足。一个正常的社会个体有何种层次的需要,就选择何种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一定时空条件下有何种性质的需要,就有何种相适应的群众文化活动。三是“需要差异与活动差异相一致”。活动主体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和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表现在群众文化需要上就会出现它的群众文化需要的类别、强度等方面的差异。这种需要的差异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的动机、兴趣的差异,并由此决定了其所进行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一致的差异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活动与主体意愿的一致性,就是这些内部规律的表现。

第二,活动对需要的反作用。群众文化需要对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反过来,活动的开展又会作用于主体的群众文化需要。首先,如本章第一节的群众文化活动主体心理行为模式图所示,主体在需要和动机作用下产生群众文化活动,而需要随其活动的实现获得一定期望程度的满足之后,接着又会产生新的群众文化需要。新的群众文化需要不仅是表现为量的再次需求,而且是质的欲求的提高。从宏观上说,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果;而从微观上说,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断激发出来的新需要,是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次次进行,可以使主体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一定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力,是主体的群众文化需要成为行为的必要条件;而这种能力的绝大部分往往只能在群众文化的实践中获得提高,提高了的活动能力又会作用于主体的群众文化需要以及动机、兴趣,刺激着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上升。

可见,群众文化需要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以对方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辩证的统一。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外部联系

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客观条件相互制约的规律,是具有相对性的外部规律。作为展开群众文化活动所必备的社会客观条件,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所形成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环境与物质载体,从狭义上讲单指社会的物质条件。这里仅就后者加以论述。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客观条件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物质生产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从总体上看,人们从事的文化活动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若无一定的物质载体条件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简直无从谈起,这是显而易见的事。群众文化活动越发展,对物质条件的要求越高。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形式的创新和活动的普及化,而新活动形式的诞生和活动的普及都离不开新的科技开发和物质性生产。如果说古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主要是主体的审美意识活动,那么,现代和未来的群众文化活动则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突破和物质条件的保障。社会物质生产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还表现在由它转化而提供的活动必需的时间条件上。当人们必须以全副精力投入物质生产劳动时是无法进行文化活动的,只有在生存必要的物质生产之外有较多的余暇时,才有文化活动展开的自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越高,用于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时间就越少,而可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时间就越多。所以说,社会的物质生产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时间条件。此外,社会的物质生活状况也制约着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一般地说,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即群众文化活动的质与量,总是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成正比发展的,贫困、温饱、小康等不同的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着群众享有不同等次的文化生活。

然而,社会物质生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制约并不是绝对的,群众文化活动还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其原因,一是群众文化活动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历史的承传性;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与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其他意识形态相关联,它们以不同方式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起着作用。世界舞蹈史家克尔特·萨哈斯在《世界舞蹈史》中说:“令人十分不解的一件事实就是,作为一种高级艺术的舞蹈,在史前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过着野蛮的群居生活,……然而却创造出了使所有人类学家都感到吃惊的、难度较大而又很美的舞蹈。”这个不解之谜的谜底,正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具体体现。

另外,群众文化活动也反作用于社会物质生产。第三章的论证告诉我们,群众文化活动具有调剂精神、强身健体、宣传教化、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和团结凝聚等功能作用。不难理解,这种从群众文化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功能,归根结底都作用于活动主体,即作用于全体人民群众自己。作用的结果是使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得以提高,然后又作用于社会的物质生产。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的构成方式说明,它无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无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所构成的群众文化活动总体是一个由活动总类、活动类型和活动样式等不同层次所组合的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从群众文化活动的总体上看,它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时间上的闲暇性、目的上的功利性和效应上的双向性等存在方式和动机行为实质方面的特点。而之所以有这些活动构成的形式与内容和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总体系统以及特点,是由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规律所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