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动力机制优化措施

群众文化活动的动力机制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G1群众文化活动系统结构关系图活动系统的各子系统,反映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普遍联系性。按照上述对群众文化活动系统结构的静态分析,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心理行为动力系统,用模式图4G2表示。主体心理的紧张构成一种内驱力,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主体的群众文化心理动机,进入活动动机的环节。

群众文化活动的动力机制优化措施

远古时代,群众文化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出现的,它的产生紧密地同物质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人类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提高,才促成群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逐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又逐渐地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内容。在这种历史过程中,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主体的人的精神需要,是群众文化活动发生并构成其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原动力的种种差异性,也就是群众文化之所以千姿百态的根本原因。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形成原理

人类社会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有着普遍的社会联系。它既是社会大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又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身动力机制的系统而存在。群众文化活动,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要为原动力,在动机指使下所进行的文化行为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说,群众文化活动就是主体现实的社会行为。于是,从静态考察有群众文化活动系统的结构,从动态考察有群众文化活动主体心理行为的动力系统的结构,它们分别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动力机制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

群众文化活动系统由四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如图4G1所示。

图4G1 群众文化活动系统结构关系图

活动系统的各子系统,反映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普遍联系性。活动条件系统包括主体的生理素质、活动的客体因素、时空情况和社会环境等,它们是形成主体精神需要、活动动机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因素。活动动机系统包括受社会和主体的调控力量作用所形成的群众文化需要、活动动机、活动兴趣等,是指向一定性质的活动目标而始发行动的关键环节。文化行为系统包括文化活动的进行以及方式、技巧、经验的选用等,是主体精神需求的实现和决定其满足程度的终端。信息反馈系统,是将活动结果情况反映给前面各系统的效应反馈环节,它影响着其他系统的调整性变化。

这一活动系统的内部关系,可以用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的一个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来概括:

B=f(P·E),其中B代表行为,f代表函数,P代表人,E代表环境。即人类行为是人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函数。这就说明,群众文化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互相作用。

按照上述对群众文化活动系统结构的静态分析,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心理行为动力系统,用模式图4G2表示。

图4G2 群众文化活动主体心理行为模式图

这一模式图说明,群众文化活动的形成,是主体心理行为的一种变化过程,也是主体与客体密切联系着的一个循环过程。

二、群众文化需要的特点和心理紧张的产生

群众文化活动的动力机制,是以主体的群众文化需要为出发点的。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群众文化需要是指人对精神文化的一种欲求。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合乎参与者意愿的群众文化活动,都是活动主体在本身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驱使下,对于某种精神表达方式和享受方式的选择。所以,群众文化需要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心理行为过程中的首要环节。(www.xing528.com)

这种群众文化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群众文化需要的特点:一是随着主体的社会化的逐步完成,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逐步确立,群众文化需要在总方向上会逐步得到相对的稳定,不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变化其需要的实质。二是群众文化需要具有无限性。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人“几乎很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后,另一个欲望就立刻产生了。”群众文化以它特殊的功能所产生的魅力,成为人们永不满足的需要,伴随着生命的全部历程。三是群众文化需要具有多层次性。我们从时间的横断面看,人们都处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物质的条件、文化艺术的素养、社会化程度等个体差异性,都必然地作用于人们的群众文化需要,形成以群众文化活动的质与量为区别的高低不同层次。群众文化需要的总方向的相对稳定性、无限性和多层次性都表明,它无论在何时何地和对于何人,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原动力。

作为主体对文化生活的欲求状态的群众文化需要,是由于主体在精神和体力的疲劳、持续的单调生活或其他文化需求的上升性量变等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紧张。群众文化需要愈多愈迫切,紧张度就愈高。主体心理的紧张构成一种内驱力,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主体的群众文化心理动机,进入活动动机的环节。

三、动机的形成条件、特点和兴趣的中介作用

群众文化需要,未必都能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动机及推动主体去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变需要为动机须有一定的条件。首先,作为内在条件的主体心理需要,必须得达到一定的内驱力强度。其次,主体要有与其需要相适应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力。能力是多方面心理特征的综合,任何群众文化活动,都以主体具有一定的能力为条件。群众文化活动能力的有无和差异,必然会在动机中表现出来,一定的群众文化需要总是向着其能力的范围形成动机。最后,作为外在条件,要有与主体群众文化需要和能力相适应的文化活动对象及环境。文化活动对象即由一定的形式和内容有机构成的群众文化活动客体。任何群众文化活动都是对象性活动,必须指向一定的客体,通过与客体的结合达到主体的需求目的。显然,没有活动对象就不可能有对象性的活动,自然也就无所谓活动的动机。同时,这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客体对象物,是主体产生活动动机的刺激物、诱引物,它以外引力的作用与心理动机的内动力相融合,才使动机进入活动的环节。可见,这种具有广泛性、永恒性和个体选择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客体的吸引力,是唤起主体的文化需要和产生活动动机的必要的外部动因。有活动对象物还须具备一定的时空环境,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总是在相宜的环境中进行的。尽管动机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宽泛,但没有一种特定的适宜的环境,群众文化活动动机的产生也就缺少必要的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由需要而转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动机,一是具有动力性,群众文化活动动机不仅能引发文化活动,而且能提供使其活动的进行直至完成所需要的动力,即既有始发动力,又有继发动力,作为有效能量的动力强度差异,直接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质与量;二是具有调节性,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情感形态的活动,容易受到来自外部和主体内部的各种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动机在其中起到抵制其他活动动机和暂时排除其他干扰的作用,从而维持文化活动的进行;三是具有指向性,群众文化的需求还只是表明缺少什么的静态存在,而转化为动机后,即指向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方向和一定的形式与内容。

然而,从动机环节进入具体群众文化行为的环节的指向,还要以主体的兴趣为中介。群众文化兴趣是指个体对群众文化带有情绪色彩的倾向性。由它指向于不同样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由它决定什么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

人们的群众文化兴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群众文化活动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复杂多样的心理现象,在性质上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方式上有欣赏和参与之分、在持续时间上有长期与短期之分、在目的上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在范围上有广阔与狭窄之分、在价值评价上有主要与次要之分等。这种种群众文化兴趣,在动机与行为之间起着纽带作用,把主体出于求知、审美、竞技、消遣、健身、社交、情感等的群众文化活动动机梳理并指向于不同方向、目标、形式与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客体,形成文化活动行为。

四、文化活动行为的多种效应和心理行为过程的复杂性

当一定强度的动机顺着兴趣的指向完成了群众文化活动,主体的群众文化的精神需要便得到一定的满足,由群众文化欲求造成的心理紧张也便得以缓解或解除。这样,主体以自我调节的方式通过群众文化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潜力,满足了或求知、或求乐、或求健康、或求美、或求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

从主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到这种需要满足的群众文化活动过程,就这样形成了。而按照人们的群众文化需求和社会的群众文化发展的历程,前列主体心理行为模式图还告诉我们,主体群众文化行为的实现还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由于群众文化需要的无限性,主体在通过文化活动满足需要之后,接着就会产生新的需要。这种群众文化需要,又再度作用于群众文化活动动机。第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客体都是在人们的群众文化实践中形成的,主体的一次次文化活动的实现,也是一次次创造客体的过程。客体的不断变化、增殖又对主体的活动动机产生新的外引力。就这样,群众文化活动得以循环往复,不断推向新的高度;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因需要与满足这对矛盾的无止境运动而不断进入新阶段。

尚须指明的是,上述一个单独、完整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心理行为过程,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实际上,这种主体心理行为过程并非都是一个接一个地完满地进行和实现的。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心理行为过程的规模和时空跨度有大有小,大过程中可有许多小过程。另一方面,愿望性动机与行为结果之间,受着许多来自主体或客体方面的条件限制,因而会使一些活动主体的心理行为过程不完整或者是行为结果达不到期望值。所以说,具体分析各种活动主体的心理行为过程时,要充分了解它的复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