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管理措施

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管理措施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特点和管理(一)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代相传、不断创新的珍贵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

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管理措施

一、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原则和管理

(一)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

以往对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主要界定为:各民族不同信仰、习俗、风情、生产生活习惯的文化活动;各民族群众从事改善聚落区域内生存环境的文化活动;展示各民族繁衍、生存顽强精神的文化活动;各门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得到国家重视的大环境下,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可更多地围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展开。按照文化部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收集范围”的界定,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可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传习活动

即各民族群众以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方式集体修改、加工、流传的,反映各族群众社会生活历史、信仰与情感、审美与艺术情趣的民间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神话、民间歌谣、长篇叙事诗、史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的群众文化活动。

2.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创作和展示活动

即各民族群众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开展的,带有地域文化艺术特征的手工艺类(建筑装饰、剪纸工艺、织染工艺、雕刻工艺、烧造工艺、编扎工艺等)的群众文化活动。

3.民族民间节庆文化活动

各民族群众以传统节庆为载体,并和与节庆相关的农业耕作、民间祭祀、重要人物纪念等习俗相结合,深入挖掘节庆文化内涵,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活动。

4.民俗文化活动

各民族群众开展的蕴含每个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风俗文化成果与文化传统(如民间服饰等生产民俗、人生礼仪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等精神民俗)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城市举办的庙会活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与民族特色传统相关的歌舞活动等。

5.民族民间艺术活动

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各民族各地区民众中间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舞蹈活动、戏曲活动、曲艺活动、木偶、皮影、杂技活动等。

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是展示地区文明的重要标志,凝聚着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精神创造和劳动智慧的结晶。

(二)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原则

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把握三个原则:民族性原则、传统性原则、政策性原则。

1.民族性原则

民族性既是各民族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特征,也是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管理的第一位原则。民族性是民族群众文化活动管理需要贯彻始终的主题。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将一个民族的生活特色、风俗习惯、情感素质、审美方式、思想内容、语言思维等带有独特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模式艺术化,并充分体现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一个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中的民族性,往往代表着该活动在各地区众多同类活动中的特殊性、品牌性和吸引力。对文化民族性的挖掘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2.传统性原则

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统性,主要指在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民族发展史上所传承的表现优秀民族文化特质和文化风貌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艺术技能、历史实物等稳定地展示和体现于活动当中。如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神、文化信仰、文化习俗、文化艺术等,在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中表现出地位的稳定性、内容的地域性、形式的融合性、发展的渗透性,将继续留存于现在的活动之中并影响未来的活动。应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贯彻落实活动的传统性原则。

3.政策性原则

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政策性原则,主要指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行政部门制定的民族、宗教等相关政策。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常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历史特色和风俗特色。因此在活动中,特别要注意贯彻社会主义的宣传文化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贯彻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和传统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贯彻国家宗教政策以及涉及国家社会公共安全的政策,坚持移风易俗,确保活动的健康有序。

(三)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

对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

1.尊重各民族的不同信仰和习俗习惯

在活动的策划、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与活动举办地各民族的信仰和习俗习惯保持一致。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活动时,要提前做好调研和咨询论证工作,避免有违于民族政策和民族传统的事件发生。在活动举办过程中,如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产生矛盾时,应及时依靠当地政府部门向民族群众做好沟通和道歉工作,并对活动内容进行整改或停止举办。

2.加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思想引导

一方面要依法举办活动,在活动中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国家统一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举办活动的目的、参与活动的群体情况,巧妙构思、有计划地安排能够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宣传维护国家统一的活动内容。

3.立足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

组织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保持健康有益的风俗习惯,适应当地群众普遍的文化需求,而且要不断与时俱进,将群众能接受的有时代感、有科技含量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活动内容,充实到原有的活动当中去,立足于逐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次,逐步提高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4.注意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

要把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促进地区文化遗产传承和展示的有效载体,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同时,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为契机,深入发掘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使其保持历久弥新的文化生命力。

二、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特点和管理(www.xing528.com)

(一)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

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代相传、不断创新的珍贵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群众在民间传统节日期间开展的舞蹈、音乐、戏曲、游戏、手工艺制作、美术、书法等民俗文化活动,都展示出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是各个门类艺术与传统节庆所特有的时令性、农业性、纪念性、宗教性、商贸性、社交性文化的结合。这些活动周而复始地定期举办,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不断强化着人们的节庆文化意识,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身临其境中实现了传递与继承,体现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包括:在春节元宵节时举行的庙会、灯会等民俗文化活动等;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俗节日举行的传统民俗活动;遵照历史传统并利用节令、节气举行的群众文化活动等。这些节庆文化活动深受百姓喜爱,参与面广泛,流传至今而经久不衰。

(二)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严格的周期性、广泛的群众性、参与的普遍性、鲜明的主题性。

1.严格的周期性

节日活动的周期性主要体现在伴随传统节日每间隔一定时间段的到来,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就会按照传统程序和规则周而复始地举办。群众通过周期性地参与活动,反复感受基本相同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入,文化心理的感受趋于一致。

2.广泛的群众性

节日活动的群众性主要体现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表达了一个或若干个民族群众在思想精神领域某些方面的共同文化愿景。各民族群众在节日期间自觉参与文化活动,将自己对节日文化的认同充分表达出来,把文化活动作为每个群众感受和认识节日文化精神与体验和分享节日文化成果的媒介和载体。

3.参与的普遍性

节日活动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各地区传统节日活动普遍开展、活动总体规模较大,这得益于对民族有认同感并乐于体验节日文化人群的广泛分布,有时甚至跨越了民族和国界;同时,社会各行各业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经济需求参与到各项节日文化活动中去,让活动表现出更加社会化、普遍性的特征。

4.鲜明的主题性

节日活动的主题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中,因为承载了独特的节日文化内涵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活动主题。节日活动的主题与宗教信仰、农业耕作、时令节气、健康辟邪、纪念祖先和英雄等有关,并通过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进行具体的诠释,也由此显示出节日文化活动主题的丰富性。

(三)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

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原则主要体现为:组织管理是关键,活动管理是主体,安全管理是保障。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方法是:将活动安全管理置于第一的位置;尊重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民间习俗和活动自身规范;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并引导活动健康发展;提供完善到位的服务。可总结概括为:尊重历史传统、尊重民族习俗、遵守活动规律、遵从群众意愿、重视活动安全。

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原则是开展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活动组织准则和基本活动管理界限。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方法是为遵循活动的原则、保证活动在合理的管理界限以内顺利开展,而提出的基本管理要求和办法。一些群众文化工作者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形式的组织安排上,反而忽视了对决定和指导活动方向、内容、形式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的考量,造成活动在实际举办过程中出现宣传有偏差、组织不周密、安保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活动组织者在策划、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时要坚持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做到活动导向正确、活动安全稳妥、活动创意新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活动程序清晰。

三、庙会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与管理

传统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所进行的祭神、娱乐和购物等的传统民俗活动。传统庙会因庙而生,祭祀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传统庙会一般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流行于全国各地。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传统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使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习俗。庙会活动是地域风俗习惯、民风民情的体现,这些民俗传统直接影响了庙会活动的内容、形式、等级、规模。传统庙会虽然与封建迷信、鬼怪神魔有关,但人民群众借助这一形式,将其发展为既调节精神,又带来文化娱乐享受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现代庙会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庙会,只是一种以庙会为载体的庙会群众文化活动。它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庙会的效应,逐步由民间信仰的酬神祭祀活动转变发展为被群众接受的新的文化活动形式。

(一)庙会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在节日期间举办的现代庙会群众文化活动,除了具有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民间祈福性、文艺娱乐性、节庆习俗展示性、商贸食品集市性等特点。

1.民间祈福性

庙会活动的民间祈福性传承了传统庙会祭祀的习俗,主要体现在庙会所在地的佛教寺院、道教官观、民间俗神庙宇等举办的各类传统祈福活动。这类活动虽然有烧香拜佛等内容,但更多地显示了吉祥文化的传统,是传统节庆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庙会活动的文化根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现代庙会具有旺盛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娱乐性

庙会活动的文艺娱乐性主要体现在庙会现场各式各样的民间文化活动中,如文艺演出、花会社火、曲艺杂技、棋牌游戏、书画笔会、民间体育、手工艺展示、游戏游艺等活动。这些活动老少皆宜,为群众提供放松身心、休闲雅趣的好去处,为庙会增添了具有时代感的文化活力。

3.节庆习俗展示性

庙会活动的节庆习俗展示性主要体现在按照传统节日的文化主题对庙会现场的环境布置,以及活动现场的传统节庆礼仪、传统节庆展陈、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等方面。如春节期间的庙会现场都要贴春联、挂红灯笼,人与人见面都要互相拜年,参与请福牌、打金钱眼、看拉洋片等节庆民俗活动,这些都体现了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尊重及继承。

4.商贸食品集市性

庙会活动的商贸食品集市性主要体现在庙会现场的商品交易区和餐饮区。商品交易区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既有节庆用品、生活必需品也有各类礼品儿童玩具和装饰品等。餐饮区则主要有节令食品、各地小吃,现在甚至发展到中外小吃,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饮食文化魅力。

(二)庙会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

研究、引导、改造和完善庙会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庙会这一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服务,是庙会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主要任务。新兴的文化庙会、洋庙会、室内庙会、新春游乐会等现代庙会层出不穷,使庙会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新的拓展,因此对新兴庙会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应重点抓好活动管理、安全与卫生管理、宗教信仰管理、交易收支管理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现代庙会文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庙会活动组织者要下力气抓好庙会活动管理。坚持积极、健康的活动导向,丰富庙会活动的内容,积极引入有时代感、有科技含量、方便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在依据传统节庆文化理念、深入发掘节庆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兼顾活动传统与活动创新。与时俱进地将更多创意融入庙会文化活动中。其次,要抓好庙会安全与卫生管理。庙会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多、人员流动性强。要统筹协调地区公安、交通消防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监督、卫生防疫、环境卫生、工商行政管理电力等部门,齐心协力地抓好庙会现场的治安、交通、防火、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人员急救等工作,确保庙会现场的安全、卫生等保障工作。再次,要抓好宗教信仰管理。要积极维护庙会现场宗教场所的正常秩序,依法尊重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对节日期间大部分普通群众在宗教场所举行的节庆祈福文化活动要给予支持和引导。要注意防止出现有人借庙会内的宗教场所传播歪理邪说和封建迷信、低级庸俗言论等扰乱活动正常秩序的现象发生。最后,要抓好庙会交易收支管理。庙会群众文化活动是公益性文化活动,但由于庙会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多,许多庙会活动历史悠久、社会知名度高,使得庙会活动间接地带动了商业发展,越来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庙会门票收入、商业摊点租赁收入、互动游戏收入、小商品和食品销售收入、赞助收入等已成为支持庙会活动良性循环地举办的重要动力。因此,要积极研究符合庙会群众文化活动规律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庙会活动实现越来越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供制度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