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众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管理优化措施

群众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管理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群众文艺创作活动举办过程中,群众文艺创作人才、作品之间的同台竞技与展示,可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学习与借鉴,多项优秀的文艺创作作品通过活动集中涌现,表现出群众文艺创作活动发展、繁荣的景象。

群众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管理优化措施

一、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的管理

(一)创作活动的组织

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的组织包括创作活动选题与策划、创作人员的选择、创作素材和所需材料的准备、创作活动场地和设备的安排、创作作品的审定、创作作品的展示等工作环节。

文艺创作活动的管理者要指导业余文艺作者以火热的现实生活为源泉、以掌握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为基础,选择和确定所要创作文艺作品的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对创作目的、创作内容、创作方法、创作风格、作品传播途径等进行全面设计、构思,提出创作实施计划。

由于群众文艺创作具有创作时间业余化、创作群体分散化、创作形式多样化、创作水平差异化的特点,为保证文艺创作计划顺利实施,首先,要选择优秀人员组成一支包括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和创作者的文艺创作队伍,其中要重点发挥好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文艺干部的骨干作用。其次,要从文艺创作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软件准备方面,要推敲、找准、细化创作素材,并广泛搜集与创作主题有关的历史风俗、创作技法等相关材料,不断完善创作构思;在硬件准备方面,要根据文学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规律,提供必要的创作室、排练场地和创作器材、创作设备等。再次,创作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创作者审查、核定各类作品的初稿,既要集思广益,努力帮助作者提高创作水平,又要尊重作者的意见,保持鲜明的创作风格。最后,要搞好文艺创作作品的展示,用出版发行、组织演出、举办展览等方式,并结合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传播媒介,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

(二)创作内容的管理

对创作内容进行管理的重点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价值观。要全面贯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力求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

群众文艺创作的内容要从实际出发、从文艺创作规律出发,树立群众文化精品意识,坚持遵循“小题材、小投入、小制作、大效益”的创作方针。坚持“四个结合”:即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结合、坚持民族文化传统和发掘时代创新精神的结合、坚持群众文艺创作新品与精品的结合、坚持舞台艺术与非舞台艺术的结合。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地域性题材与多样性题材的关系,在热情歌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热情歌颂新时代的辉煌成就和模范人物的前提下,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风格迥异的各类群众文艺作品。

(三)创作队伍的建设

对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建设,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1.坚持业余创作队伍与专业创作队伍的结合,不断扩大和壮大群众文艺创作队伍

业余文艺创作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的优势是能够广泛收集生产、生活各领域中极其丰富的文艺创作素材,同时对文艺创作充满热情,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文艺创作;专业文艺创作者具有接受过某个艺术门类的专业训练、有敏锐的创作捕捉能力和创作研究能力的优势。在文艺创作中,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各类活动搭建彼此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提高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整体水平。

2.通过活动发现和培养创作人才,组建文化艺术团队、协会等团体

举办各类群众文艺创作比赛、交流、展览等活动,能够为广大文艺创作爱好者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能够为文艺创作活动管理者提供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文艺创作人才的机会。在举办文化活动以外,日常培养创作人才的有效手段是组建专门的业余文艺创作组织,并能够让群众文艺创作者有机会接受专业的、长期的、系统性的训练,不断培养他们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同时,有利于培育和形成以群众文艺创作团队、协会等为主体的地区群众文艺创作骨干力量。

3.通过举办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活动,呈现“出作品、出人才”的群众文艺创作格局

举办高水平的文艺创作活动,可以对群众文艺创作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导向的作用。通过对参加活动人员的范围、结构等提出要求,对创作作品的主题、内容、形式、艺术技法等提出要求等,有利于促进群众文艺创作人才和作品的目标化、精细化培养。在群众文艺创作活动举办过程中,群众文艺创作人才、作品之间的同台竞技与展示,可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学习与借鉴,多项优秀的文艺创作作品通过活动集中涌现,表现出群众文艺创作活动发展、繁荣的景象。

4.运用评比、奖励等各种方式鼓励业余作者进行文艺创作,推动群众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

评比、奖励等手段为群众文艺创作者切实提供了开展业余文艺创作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参与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的优胜者、获奖者不仅能够获得标志着一定艺术水准的荣誉奖项、出版相关的作品集、获得宣传报道、职称评审破格等机会,进一步增强创作的自信心;而且有机会获得奖励经费、创作设备、辅导培训、社会赞助等方面的物质奖励,为今后开展文艺创作活动积累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创作成果的展示

充分发挥群众文艺创作成果的社会效益,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和传播。

1.群众文艺创作成果按艺术形式展示

群众文艺创作成果按艺术形式展示包括:动态艺术形式的展示、静态艺术形式的展示、动态与静态艺术形式共同展示。动态艺术形式的展示主要集中在对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等艺术门类的群众文艺创作作品进行演出展示;静态艺术形式的展示主要集中在对美术、书法、摄影类的群众文艺创作作品进行展览或出版图书、登载报刊等方面的展示;动态与静态艺术形式共同展示,则是对不同艺术门类的群众文艺创作作品进行动静相间的综合性文化展示。通过舞台表演、群众互动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展览、创作实物展示、文艺创作图文资料发放及售卖等文艺展示方式,集中向社会进行宣传和传播。

2.群众文艺创作成果按传播方式展示

群众文艺创作成果按传播方式展示包括:以报刊、图书等平面媒体及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化传媒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以演出、展览、现场演示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平面媒体和电化传媒是群众文艺创作成果面向社会开展普及性宣传的有效方式,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受众群体分散的优点,特别是网络媒体,可突破传统媒体传播的时空局限性,实现全天候、广覆盖、能互动的媒介传播方式。群众文艺创作成果以演出、展览等形式进行的现场展示方式是面向特定群体开展针对性或提高性群众文艺创作宣传的有效方式,具有欣赏效果真实、互动性与时效性强、受众群体集中、传播效果显著等特点。在实际活动中,管理者应根据群众文艺创作成果的艺术规律将媒介成果展示法与现场成果展示法结合使用,在传播推广中妥善处理好群众文艺创作成果普及与提高、一般与重点的关系。

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活动的管理

(一)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步骤

1.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内容

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类。(www.xing528.com)

基础理论主要是研究群众文化的基本规律,包括群众文化史、群众文化学等;应用理论主要是探索现阶段群众文化工作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群众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基础理论揭示了群众文化的本质和普遍性、抽象性的发展规律,注重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应用理论是以基础理论为指导,摸索群众文化实践中总结的特殊性、具体性发展规律,注重遵循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原则;两者间存在着相辅相成、指导与被指导、发展与创新的理论研究关系。

2.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步骤

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研究课题的设定、工作方案的制订、参加人员的选定、相关资料的搜集、研究报告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应用等步骤。

课题是理论研究的最基本单元,研究课题的设定即是将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要事项,确定为研究和讨论的对象。工作方案的制订即是针对研究对象制订可操作的工作实施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基本情况、课题的研究目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等内容。选择合适的人员参与课题研究,就是要保证课题组内,既有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课题组组长,也要有开展调查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的研究人员,还要有致力于培养青年研究者和业务骨干的人员。搜集相关资料即是要与总结自身实践经验相结合,广泛收集国内外同领域内或相关联的跨行业的数据、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及预测。研究报告的形成和研究成果的利用,则是在前期学习、交流、调研、思考、总结、鉴定的基础上起草、完善研究报告,并在实践中利用研究成果指导实际工作取得成效的过程。

(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活动的基本要求是:研究课题的有效性、研究目的的针对性、研究过程的可行性、研究成果的功用性。

1.研究课题的有效性

研究课题的有效性是强调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时,必须首先要保证研究课题对解决群众文化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将理论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探索、创新应用的新途径,或将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和提炼为能丰富群众文化基础理论内容的一般性规律。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研究目的的针对性是强调课题研究要根据群众文化实践的需要,对其中某个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或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有明确指向性的解决办法及措施,对群众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或对群众文化应用理论建设具有学术价值。

3.研究过程的可行性

研究过程的可行性是强调研究程序上的可操作性。首先,要有适于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具有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的人员;其次,要确定因地制宜、范围适度、目标集中的课题任务和科学规范的研究步骤;最后,要有保障课题研究能正常开展的必要经费和设备。

4.研究成果的功用性

研究成果的功用性是强调课题研究成果在指导群众文化实践、解决具体问题中所体现出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从而反映出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实用价值。为保证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功用性,必须从课题的选择、调研的过程入手,坚持做到贯彻落实“两方向”;坚持做到课题研究遵循“先进性、适用性、有效性”原则;坚持做到将解决群众文化事业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与长远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三)群众文化理论研究过程的管理

群众文化理论研究过程的管理包括研究课题的管理、研究人员的管理和研究成果的管理。

1.研究课题的管理

理论研究课题管理工作的程序分为:课题的选择、课题评审、课题实施、课题成果鉴定四个阶段:一是要组织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及地方的文化方针、政策,结合当前的群众文化工作任务明确课题研究服务方向,认真调查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领域内的文化发展动态并经过综合分析和预测做出研究价值评估,确定合适的选题;二是要从研究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的预期前景等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三是在课题实施阶段要依据签订的课题研究合同,认真抓好组织检查与分工落实工作;四是对于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的鉴定,要从创新性、先进性、适用性、效益性四个方面给予科学的评价。

2.研究人员的管理

课题研究是一项团队合作任务,体现了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对课题研究人员的管理,应重点从合理安排人员分工协作、发挥研究人员专长、建立研究课题激励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做好管理工作:首先,要合理分工,要有负责课题工作总体规划的组织负责人员,要有负责参与课题调研、分析资料、撰写报告的课题实施人员,要有在课题组内负责传递和汇总信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安排研究工作日程、做好后勤服务的课题协调人员,要有向课题组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的专家(课题顾问人员)等;其次,要根据以上四类人员的分工、专长、年龄、职称、性格等特点进行合理的人员搭配,在课题研究中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业务特长;最后,要通过实施合理的奖惩管理制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团队内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业务交流环境,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3.研究成果的管理

研究成果的管理是在学术研究成果鉴定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登记、建档、上报、申请奖励、交流、推广、应用等工作环节实施的管理。对研究成果的管理,既是对课题研究过程做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也是将课题研究理论成果转化为长期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创新的实践动力的过程。因此,课题管理者要把研究成果管理作为推动课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工作,常抓不懈。

(四)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

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是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目的,也是理论研究为群众文化工作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成果转化与利用的目标,就是要发挥理论研究成果对群众文化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对政府文化决策的参考作用、对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推动作用。

为实现以上目标,首先,要对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有正确的认识,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地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衡量各项群众文化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也是推动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信息资源;其次,要为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提供试验田,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法,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再次,要加强对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的广泛宣传,通过各类社会媒体和群众文化理论学习交流活动推广研究成果,力争使其在更多单位和地区使用;最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任何理论研究成果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随着地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进步、群众文化事业的日益发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成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自觉补充和更新内容,在有必要、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深入开展二次课题研究。

此外,还要以积极、客观、包容的态度对待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既要肯定理论研究成果对推动事业创新发展的必然性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大胆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正视新事物、新成果的风险性,要结合实际工作,以稳中求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客观地降低并化解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