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优化分析

群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优化分析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群众文化学研究的方法是很多的,但都是在方法论的原则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般指对群众文化学中出现的特殊矛盾所采取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研究方式。在群众文化学的研究中,三个方面是统一的整体。协同论研究方法。

群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优化分析

一、群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定义

群众文化学,是研究群众文化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群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面对着的是构成群众文化这个整体的特殊的矛盾性。

自从人类形成了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意识,群众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现象便开始了永不止息的运动。群众文化学伴随着群众文化的产生而孕育、萌发、逐步发展乃至成形,它与群众文化的不同步的演变历程是与人类观念文化的历史物质文化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的。群众文化基础理论、群众文化史、群众文化应用理论及其分支学科作为组成群众文化学主体构件的本质内涵,由来缘起、运动轨迹、规律特性等也就成了群众文化学研究者、群众文化的广大参与者欲穷究竟的课题。

探求群众文化的运动规律,是群众文化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群众文化的内在规律客观地存在于群众文化质与量的联系与发展中,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群众文化学对群众文化运动规律的研究,包括对历史上一种群众文化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的研究,和对现有群众文化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寻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正负效应的因素、条件、动因,以扬长克短,彰往察来,避免群众文化的逆动与失控,保持与推进群众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对群众文化不断地深入研究,可以加快群众文化理论被广大群众掌握的进程,增加群众文化学的理论积累,在实践中成为指导和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物质力量。

二、群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所谓方法论,并不是指具体研究的方法及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方式的学说。它受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但有其独立的意义。

群众文化学研究的方法是很多的,但都是在方法论的原则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有人曾把方法论和各种具体研究分出了三个方面的层次和类型,运用到群众文化学中,则可以这样认为:

第一,方法论。它统帅着群众文化学的各种研究方法。

第二,基本方法。一般指对群众文化学中出现的特殊矛盾所采取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研究方式。

第三,具体研究程序技术。一般指研究要经历的具体步骤和手段。如调研提纲的制订、具体施行的措施、调研材料的处理等。

在群众文化学的研究中,三个方面是统一的整体。方法论占统帅和指导地位,而基本方法与技术,则是为了达到研究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后者在群众文化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在群众文化学领域里,经常运用的是这样一些方法论:

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归纳和演绎是两种特殊的,但不是独立的研究形式。它们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研究群众文化时经常运用的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归纳),再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演绎)的研究方法。

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即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

历史和逻辑的方法。要求以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对对象作出分析。这种方法论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过程就应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过程的向前推进无非就是以抽象的和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反映历史过程。

类型学的方法。这是一种在同种现象中按类别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对群众文化的不同形式进行的研究,对民族特色、地方风格或某群众文艺作品思想和主题、结构和情节等的研究。

群众文化学要在创立的基础上得到更快的发展,不但要更好地运用通常的研究方法,还要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一些横向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建立新的方法论。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这些是20世纪40到70年代逐渐兴起的横向研究方法。

系统论研究方法。这是一种把对象作为整体、作为系统加以考察、研究的方法论。将系统论的方法用之于研究群众文化,要求把群众文化的活动和现象、参与群众文化的人等,都看成具有多层次的、系统的、完整的有机构成部分。在系统论中,一个大型活动、一件微型作品的研究,甚至一个历史时期的群众文化现象,都应当被看成是一个系统。通过对这个系统进行研究,找出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相互联系中把握整个研究对象。

如果用系统论的方法评论某一群众文化活动,则不是抓住活动中的某一个细节作结论性的判断,而是要从活动的整体作用上研究它的总倾向,从活动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上研究它的客观效果与社会价值。

信息论研究方法。这是一种用信息的概念作为分析、研究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采用信息论的方法,就是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播、加工、处理而实现其有目的的运动的一种方法来研究群众文化,和系统论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同样开展校园群众文化活动,但不同学校开展活动的规模、风格、形式、内容不一,这就是不同领导者、组织者、辅导者在活动酝酿、组织过程中制造、保存、传递出来的精神信息不一样。又如可以将艺术家创作过程和观众的欣赏、参与过程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信息系统

控制论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事物或对象内部不同系统、结构、环节之间的自动调节规律,其特点是它能在特定条件下,把本来是两套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控制系统,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如运用于群众文化研究,则可把群众文化活动或群众文艺作品视为被控制对象,研究它是否满足了社会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并具体表现为价值量。这个价值量还须作为反馈信息返回给社会或作者。

耗散结构论研究方法。这个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个临界值时,量变就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能量和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化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稳定有序的状态。由于这种客观有序结构需要耗散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其有序状态,所以称之为耗散结构。

过去,我们对文化消费大多采用的是定性分析,对文化消费的能力、结构和水平,只能就个别例子进行推论。引进耗散结构论作为研究方法,我们就可以借助相应的统计资料,建构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就可以看出带自发因素的文化消费活动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

协同论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从“协同学”延伸而来。协同学意指相互协同作用的科学。协同学研究的系统是包含有大量子系统的复杂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在性质上可以极不相同。但它们又是在一定条件下从无序到有序演变的,都呈现出非常相似的特征,遵从相同的发展规律。

例如,我们在研究人们审美现象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审美对象、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客观审美尺度等都是这个复杂系统下的性质不同的子系统。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审美现象,其子系统的自由度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审美心理的构成是千差万别的。而这种差别的产生,是由于审美心理内诸要素(子系统)协同过程的结果。正是这种协同过程,使审美心理内诸要素按照“自组织”(即自发地协调配合)方式,产生了综合的美感效应。

突变论研究方法。突变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考察某一过程从一种稳定状态向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跃进现象。只要改变控制条件,就可以使飞跃改为渐变,或使渐变改为飞跃。突变理论的目的,不仅是描述各种质变现象,更重要的是研究对于质变各种形态的控制。因此,突变理论也是系统科学的一种。

鉴于突变论可以具体解释表面上看来是非逻辑性的、不一致的、不自然的关系的变化,人们可以用它来阐释群众文学作品中题材的提炼、主题的形成、构思的定型、结构的组织等,并可以用它来研究一个时代群众文化学说的变化、分合、活动形式的演进等。

进入21世纪,随着研究对象、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随着人们研究客观世界、了解研究对象的工具的改变;随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认识所研究对象的能力的提高;随着科学的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既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把握好群众文化的哲学本质,吸收新的研究方法;又要靠研究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科学的敏感性与分析能力,对各种方法论加以灵活应用,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好的方式方法。这样,既能保证群众文化学方法体系的内在统一,又能使研究者的认知程度和方法兼容并蓄,不断更新,保持旺盛的研究活力。

三、群众文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群众文化学的构建进程已向人们清楚地昭示:自身范围由一般性应用研究到基本理论的研究,进而到理论体系的建立,不是一种孤立的、单向性的推进,而是一种与周围现存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多向性的演进。群众文化学作为一门带有交叉性质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矛盾运动较之传统学科更为深刻,而急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使传统的研究范畴已不能概括群众文化的种种现象,急需脱颖出一个新的研究范畴与逻辑框架,以寻求一种涵盖面更广、穿透力更强的研究方法。因此,这也就促使人们刻意到相关学科与群众文化学科的联系中去寻求答案。群众文化学具有相当边缘学科特点的学科特征,故而研究群众文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通过与其他主要相关社会学科的比较,更清楚地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群众文化学的性质和特点,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加强群众文化学的学科建设,使之对群众文化实践产生更积极的意义。(www.xing528.com)

(一)群众文化学与文艺学

群众文化学与文艺学都是文化学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文化的一个局部层次。

文艺学的主要内容在群众文化学的内部结构中,即群众文化中的文化群体:企业群众文化、校园群众文化、村落群众文化、军营群众文化、家庭群众文化等的活动中都有所体现。群众文化主体的主要活动形式是通过文艺这一载体来体现的。

作为现代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文艺心理学,它所研究的是鉴赏个体的知觉调动、情绪调动和心理激活;另一分支学科的文艺语言学所研究的是观众在欣赏活动中对作品内涵的延伸、发挥和补充,都与群众文化学中作为主体的广大群众的审美心理与鉴赏思维特征直接相关。特别是它的第三个分支学科文艺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的两个部分更与群众文化学密切相关:文艺作品和社会的关系成为文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文艺的社会价值是文艺作品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最深刻的内部联系,即文艺价值的实现是文艺作品直接参与社会关系——而这与群众文化学中的自娱性特征,即与群众为主体的能动作用和观照作用对社会的关系的直接参与性非常接近。文艺社会学认为,文艺的社会机制主要包括文艺生产、文艺传播和文艺消费,它们互相联系互为因果,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社会行为过程;而群众文化学的传播功能认为,群众文化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方式,同时又是一种表现着社会关系的特殊媒介;倘若群众文化的主体参与活动,必定会主动接收,并通过一定的活动加以传播,从而产生种种精神调节功能;这种生产——接收、传播——传播、消费——生产的两头对应,中间复合的内在联系,也说明了两个学科之间的相关性。

但两个学科也存在着一些基本差异。例如:研究对象不同,群众文化学是以群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而文艺学则以文艺的各种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不同、群众文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在于群众文化本质论、构成论,群众文化管理学与群众文化史等方面,而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只是与群众文化学的局部内容相联系。

(二)群众文化学与社会学

群众文化学与以社会为研究对象背景的社会学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社会作为一个体系,是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群众作为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各种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关系的集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就显现了各种社会观念的相互渗透,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联系、社会规范和社会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等特定内容。

其次,社会除了人、人群以外,还有各种文化参数,即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中有着文化创造的作用——文化参数。文化的创造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改变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种形态。如,从河姆渡文化时先民们吹奏着骨哨与陶埙,到由于人民劳动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创造了交响乐队;原始时期人们击筑而歌,如今是随着“卡拉OK”机欢唱。乐器与娱乐形式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丰富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表现能力,群众文化活动形态及其组织方式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

再有,作为社会学重要分支的文化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精神生产、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传播,如教育体育、新闻、出版、文艺等。这些学科的研究中有不少是与群众文化的研究交叉或复合的。

然而两个相关学科不仅各自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不同,就其两学科交叉部分的学科思想来剖析,也有明显的不同。群众文化学主要从群众对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出发,着力研究这种“参与”关系及其表现形态;找出这种相关性所决定诸形态的必然性,及由这种必然性支配下群众文化开展和发展的趋向,侧重于对自身对象的发展规律,即内在联系的“应用性”的研究。而文化社会学则从整体文化诸形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角度去研究这一切与一般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的文化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侧重于文化对社会的广泛联系的“证验性”的研究。

(三)群众文化学与民俗

首先,从民俗学研究的历史、对象与内容看来,群众文化学与民俗学在历史属性上是十分亲近的。群众文化的历史沿革,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源流演变,与许许多多的民俗的历史形成或现有事象是交融在一起的。群众的文化意识曾强有力地作用于历史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历史的桥梁传承了群众文化。

在群众文化的传统中,广大群众为了庆丰收、求幸福、祛病灾、健身体,也为了陶冶性情或图个吉利,常常与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岁时风俗习惯、信仰禁忌紧密相连;历代氏族部落、封建王朝也常在群众文化中“观民俗”而“采民风”,将民俗事象与民间文艺维系在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群众文化与民俗是搀扶共进的。

其次,当代民俗丰富了当代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地方性,使群众文化更为绚丽多姿。群众文化又为开一代新风起了很大作用。民俗发展到当代,事象与行为模式更加丰富。例如春节风俗,本来源于古代神祀,祭祀各种对农事有恩功的神祗,是与人类求生存的需要有关。演变至今,又不断扩展积淀成祭神、拜祖、贺年、守岁、请春酒、贴春联、放鞭炮、茶话座谈、文艺演出等多种活动,它的功能也由单纯祈年谢神演进为与群众文化直接有关的交际、娱乐、喜庆。而群众文化在当代作为精神文明的实现手段,也极大地影响着民俗,许多地方的祭神拜佛转化成祈祷丰年,纪念先烈先祖;请酒拜年中的铺张现象也多由勤俭节约的春节团拜所代替;影视、文艺迎春晚会不但符合着我国人民除夕守岁的习惯,也为家人欢度良宵提供了新的群众文化形式。

最后,群众文化学与民俗学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研究对象往往是同一的,故而现代人的种种生活习惯、民风习俗以及带有群体意识的文化现状,都成为群众文化学与民俗学在各自领域中进行剖析、探究的对象,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发展规律的把握,对当代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作出解释并产生影响。

尽管群众文化学与民俗学纵横交叉,但它们研究的侧重面却不尽相同。民俗学主要在于对民间文化传承中的民俗事象的剥离与整理;认识民俗的意义、发生、发展的实质,更多的在于探究民风习俗的成因与形成,证实民族与地域文化圈中历史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从而吸取它的合理内核,为移风易俗发挥现实作用。而对于群众文化学来讲,对民俗学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各民族、各地区群众文化的形态、内容及其历史成因,从而更好地了解其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有助于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的发展事实,为开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找到依据;有助于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生活习俗中的社会心理及其种种禁忌,从而知道怎样去开展活动和开展怎样的活动;有助于区别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从而更好地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等。

群众文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与边缘性特征都较强的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诱导,更具有交叉性。因而除与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相联系外,还与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一些学科有着广泛互动的联系。

(四)群众文化学与经济学

由于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因而群众文化学与经济学存在着内在联系是必然的。在群众文化学中,常常借用经济学的范畴和逻辑观点,分析群众文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运行规律。

就当代而言,群众文化学还要研究群众文化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怎样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群众文化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群众文化发展的经济因素及与之有关的种种因素,如社会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和消费方式等对群众文化的制约和促进及如何借用经济规律推动群众文化有偿服务活动、以文补文与文化专业户等的进一步发展,以在质的规定性之内使群众文化不断地得到自我完善

(五)群众文化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每个人都具有的。例如,人在活动时的感觉和知觉,思维和想象等认识活动;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们持有一定态度而产生的体验——情绪情感;人与人之间在需要、欲望、兴趣、信念、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运用某种知识经验完成一定活动方式的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等。这些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有助于对群众文化做更深入的研究。群众文化学与心理学都要研究人与人的活动心理,只不过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例如,运用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去确定不同爱好、愿望、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社会经历的人,对群众文化的不同需求,以使群众文化学在多样化与层次化方面的研究中更加科学化。

此外,心理学的研究也为研究群众文化学的历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心理学研究心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心理现象对客观事物的依存性,研究外界的客观事物怎样引起脑的活动继而产生心理需要问题,不但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者具体地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群众文化中的反映,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以及意识是客观世界反映等文化哲学上的基本命题,也有助于探析群众文化的源流,群众文化的嬗变与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六)群众文化学与教育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一个人出生以后需要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自为的人、社会的人。教育学就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和它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由此,至少在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方面群众文化学与教育学是互为交叉渗透的。

就教育现象而言,一个人一生受的教育是丰富的、多方面的。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将人类社会文化遗产传授给年轻一代或让上年纪的人接受新知识,使其成为他们认识社会和自然、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具有一定的教养、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教育不仅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影响,而且受到包括群众文化在内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如何根据各地的特点和文化的传统来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是各地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的问题。

人类创造的群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除了物质生产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以外,就是依靠教育。教育又是群众文化产生吸附作用与影响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寓教于乐、乐中求知是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

人们还可以通过对教育学中教育对象、教育规律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将教育学中的有关教学工作的任务、过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教师与学校领导的管理等成果运用于群众文化教育中,对群众文艺爱好者、群众文化活动者和组织辅导者进行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水平,并让群众文化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更具理论依据,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