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 釉下彩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施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品种。特点是色料被绘于釉下,永不褪色,以手扪之,釉面光滑平整;操作简便,一次烧成;发色鲜艳,无铅无毒,深受民众的喜爱。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据考古发现,南京三国(吴)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釉褐彩盖罐是我国最早的釉下彩瓷器,该器以铁为色料。唐朝时,湖南长沙窑用铁、铜两种色料烧成釉下褐、绿彩。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瓷是最成功的釉下彩,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
唐三彩 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唐三彩用白色黏土做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做着色剂,坯体表面施低温釉后,在80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也可先烧素胎,再施色釉,两次烧成。其色彩并不限于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以黄、绿、白为多。唐三彩器多见于随葬的明器,不仅有碗、瓶、罐、枕等日用器,也有各种动物和人物及建筑、家具等。唐三彩雕塑的工艺成就最高,唐高宗朝为其创烧时期,主要窑址在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丘等地。唐三彩中的钴蓝是我国用钴土矿做陶瓷彩料的最早例证。其中,氧化铜的运用,亦是后期釉里红的最早例证标本。唐三彩彩釉制作的高度成就,对辽、宋三彩,以及元、明、清青花瓷及釉里红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日本、朝鲜的仿烧,使日本、朝鲜分别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
褐绿彩 用含铁和铜的色料在釉下或釉中绘画,釉面会呈现褐、绿两色的花纹。褐绿彩有两种:1.釉下褐绿彩:唐湖南长沙窑用含铁和铜的色料在胎体上绘画,施釉后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成,花纹呈褐、绿两色,故称“褐绿彩”;2.釉中褐绿彩:唐四川邛窑的产品,坯体上釉之后,用铁料或铜料绘画,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花纹呈褐、绿两色,亦称“褐绿彩”“釉中褐绿彩”。
釉里红 瓷器釉彩名。用铜红料在瓷坯上绘描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图案在釉下,因此属釉下彩。适量的铜红料,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红色。唐代长沙窑已有釉下红彩成品,虽是偶然现象,但也对釉里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传承作用。元代时,景德镇窑成功烧制出釉里红器。20世纪60年代,河北保定曾出土元代青花釉里红制品,国外也有釉里红外销瓷。明代洪武年间,釉里红较为盛行,但大件器往往晕散而不太鲜艳。明宣德朝官窑釉里红极为成熟,其中,红鱼靶杯最负盛名。明中期,釉里红器的烧制一度衰落,明末景德镇民窑虽也少量烧制釉里红器,但均为小件器;清康熙朝时,釉里红器的烧制才恢复至明代前期的水平,出现了青花和豆青色的釉里三彩等新品种,且出现了以釉里红配釉上绿彩制成的“红花绿叶”的彩瓷。雍正朝是釉里红烧制最为成功的时期。特别是青花、釉里红同绘于一器之上,尤显清雅丰韵,更为难得,因为两者对烧成气氛的要求不一致,要让两种釉彩都极鲜艳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在雍正朝这一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乾隆以后,釉里红的烧制技术一直没能再达到这一水准。(www.xing528.com)
青花釉里红 即同施青花、釉里红两色的器物。由于钴料与铜红料的性质不同,它们对烧成温度以及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难以同施于一器之上,故红、蓝呈色恰到好处的佳品十分难得。青花釉里红发展于元代,于明代早中期趋于繁荣,而真正的成功之作出现于清代雍正时期。清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釉里红器皿……有红花绿叶者。”意思是说青花釉里红是以青花画叶,以釉里红绘花(果)的青花釉里红品种。
釉里蓝 即青花,指用钴料在瓷坯胎上绘画,罩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呈现深蓝纹饰的瓷器品种。釉里蓝是相对于釉里红而言的。
釉下三彩 清康熙朝创制的一种釉下彩品类。釉下为红、蓝、豆青三色,也称“釉里三彩”。红与蓝是分别用铜红色料与钴料着色的釉里红、青花;豆青为铁的呈色,通常用来填绘山石,与红、蓝相互映衬,使釉下色彩更加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