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窑 唐代重要瓷窑,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于1957年被发现。隋朝时,巩县窑就已生产青瓷平底碗及高足盘等,器外壁施釉不到底;唐代时生产白瓷、黑瓷、绞胎、唐三彩陶塑及黄、绿、蓝等单色釉陶器。白瓷中有一部分作为贡品,供民间所用之茶器为其大宗产品。巩县窑是已发掘的烧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的窑址,其中发现有用钴蓝料烧成的一色蓝釉器碎片标本和绞胎器标本,其被视为青花瓷的肇始窑口及釉里红装饰的创烧地。其衰落时间当在宋初,但“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1054—1114)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一诗中言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这说明巩县窑至北宋晚期仍在烧造青瓷,但至今未发现其标本。
长沙窑 唐代重要瓷窑,在今湖南省长沙市郊的铜官古镇瓦渣坪一带首先被发现,因此又称“铜官窑”。该窑创烧于唐,晚唐至五代是其极盛期,五代以后逐渐衰落。产品以青釉为主,器物造型多样,除各种日常用器,以罐和壶的形式最为多变,短嘴多角壶最为典型,并多见狮、象、牛、羊、猪、狗、马及鸡、鸭家禽瓷塑。釉下彩是唐代长沙窑的一种瓷器装饰工艺。早期器物多用彩斑装饰,即在瓷坯上用铁料或铜料涂抹斑块,烧成褐斑或绿斑。也有将彩斑和模印纹样相结合贴在罐、壶等器物上,再在其上涂上褐色彩斑,高温一次烧成的。这类装饰在唐元和三年(808年)以前已经被采用。长沙窑在成功借鉴河南巩县窑的釉下装饰彩绘工艺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长沙窑的陶工们用氧化钴、氧化铁或氧化铜等料色直接在坯上绘成图案花纹,再施青釉,烧成釉下褐、绿彩。这种釉下彩绘工艺对宋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吉州窑的白地褐花以及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器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上海博物馆藏有其釉下(铜)红彩的标本,此标本被视为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瓷流徙湖南长沙窑的例证。此外,在窑址中还发现有孔雀绿、孔雀蓝及高温铜红釉的标本,为研究唐宋时期的窑口风格提供了可靠且有力的佐证。
吉州窑 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自隋至宋属吉州,故名。其烧造地点集中在永和镇,故又称“永和窑”。该窑创烧于唐,产品为较粗之青瓷。北宋晚期至南宋初,舒翁和舒娇等人善制瓷塑及彩绘瓷。南宋时,吉州窑发展至鼎盛。该窑所产的黑釉、白釉褐花、褐地白花及仿定窑的白釉器最负盛名,也产绿釉及琉璃釉器。“玳瑁盏”为该窑的典型品种,白釉褐花器是该窑受长沙窑影响而制作的。嘉定二年(1209年)墓出土的海棠花瓣形开光奔鹿图盖罐是其断代标准器。这类釉下彩品种,在元代时仍继续烧造,对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装饰手法有洒釉、剔花、印花、贴花等,其中,以茶盏的木叶纹和剪纸贴花凤鸟、梅枝等纹饰最为突出。元代时,吉州窑除烧造黑釉瓷,还大量烧造青白釉印花器。历史记载,吉州窑停烧于南宋末年。据传,当年文天祥率永和镇勇士抗元失败,吉州窑的陶工或兵败被擒,或掳夺出逃,多数陶工被押至或逃亡至景德镇。当中既有史实,也有少量讹传。至明代晚期,吉州窑仍烧制青花瓷及以纹片为装饰的“碎器”。
湖田窑 宋、元、明三代的著名瓷窑,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东郊,归属于古代景德镇窑。该窑五代时创烧青瓷和白瓷,宋代时创烧青白瓷,胎质莹净,釉汁柔润,其典型器照光见影。湖田窑的影青瓷,是我国宋代青白釉瓷的代表作。北宋中期后,部分器物采用覆烧法,造型多样,各类日用器几乎齐备,尤以注壶温碗、盏托、油盒最为突出。南宋青白瓷盛行刻、划、印花装饰,为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发展提供了工艺技术和装饰载体。青白瓷中的个别透雕、玲珑品种,是精细之作。一般所见的影青透雕瓷枕,大多为湖田窑所产。元代枢府卵白釉及青花、釉里红瓷器的成功烧制,是湖田窑的重大成就。明以后,湖田窑以生产青花和白瓷为主,但和今景德镇市区的官窑和民窑相比,其质量仍显粗陋。明隆庆、万历之际,湖田窑走向衰败。
景德镇窑 我国最著名的制瓷产区,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南朝陈时,该窑已开始烧制青瓷,目前发现的胜梅亭、白虎湾两窑烧造的青瓷和白瓷均属五代。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置镇,因烧制贡瓷而得名“景德镇”,并设“御土窑”专供御用。青白釉瓷器是其首创,瓷釉莹缜温润,具青玉质感,时人誉其为“假玉器”。该窑主要生产碗、盘、碟、盆、杯、盏托、执壶、瓶、罐、枕、炉、香熏及装化妆品和香料的小盒等各种日用器具。有些器物的造型明显仿金银器的造型。装饰形式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大理国人李观音得的文书中有要浮梁瓷器的记载,这说明在南宋前期,景德镇瓷器的声誉已极盛,对各地的窑场影响很大,景德镇瓷系影响了闽、川、粤、徽、滇等地的瓷窑。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除继续烧造青白瓷,还创制了枢府(卵白)釉瓷,发展了青花、釉里红瓷器。此外,铜红釉和钴蓝釉的制作也有一定的成就。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已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有“瓷都”之称。明代洪武开始,宫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制官窑瓷器供御用。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和釉里红与红、蓝釉,成化斗彩以及嘉靖、万历五彩和各色颜色釉等官窑瓷器都大量烧制,民窑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清代顺治开始沿用旧制,设“御窑厂”,专事宫需。清代康熙朝的民窑的青花和五彩,雍正、乾隆官窑的粉彩和各种仿古瓷色釉及仿工艺瓷制品均十分精巧。嘉庆以后,景德镇窑渐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德镇瓷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形成了从教学、科研、生产到营销的陶瓷生产工业体系。(www.xing528.com)
御窑 御窑一般指极精致的官窑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的珐琅彩瓷器、白瓷在景德镇烧成,彩绘及低温烘烧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进行,故称“御窑”。其器底有“康熙御制”款和“乾隆御制”款。史学家和古玩界把专门进御皇家内廷的瓷窑,统称“御窑”,以有别于“官窑”。
浮梁瓷局 元代管理全国陶瓷窑务的机构,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立于景德镇,地址在珠山。《元史·百官志》载:“至元十五年,置曰浮梁瓷局(秩正八品),掌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正九品)。”
御土窑 宋元时期,景德镇以专用御土烧造贡瓷的民窑。元代孔克齐所作的《至正直记》一书中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釉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景德镇陶瓷史稿》称:“景德镇在南宋还是遣官制瓷贡京师,但那种贡瓷不叫景德镇瓷器,而称枢府瓷。无论是景德镇窑、枢府窑,当地人统称之为御土窑。”
八大民窑系 宋代除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八大民窑系,即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越窑系和吉州窑系。景德镇窑系指青白瓷系,包括赣、闽、粤、桂等南北多个省的产瓷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