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红瓷出现于宋代,窑口在河南禹县(今河南省禹州市)。因禹县古时被称为“钧州”,故名。
河南禹县的神垕镇“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具有生产钧瓷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此地的窑口把一种加了铜的釉土,运用还原焰烧成了色彩绚丽、红紫辉映的铜红釉。这种铜红釉就是钧红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并成为一代名瓷。
钧红瓷的特点是手感莹润,华而不俗,釉面有细小裂纹并有垂流现象。钧窑在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初已少有钧红生产了。幸运的是,其烧造技术被其他产瓷区的陶工继承下来了。景德镇在宋末就曾对钧红进行了仿造。《景德镇陶录》记载:“钧器,仿于宋,即宋初之禹州窑。”《饮流斋说瓷》也说:“至钧窑,始尚红色。元瓷,于青中每发紫色,至明宣德,祭红则为红色之极轨。”“青为过去之色,红为极盛之色。”
钧红瓷的色调非常鲜艳,且偏深红色。钧红瓷烧制工艺比较繁杂,须分两次烧成:首先将坯体荡好内釉(在大部分情况下,以白色碎纹釉作为内釉,也有少数产品以钧红釉作为内釉);接着,将荡好内釉的坯体置于窑内高温(约1300摄氏度)处烧成石胎(即坯体已完全烧结成缔烧胎);然后在石胎外罩上钧红釉,为了使釉层达到一定的厚度,待釉干后,须再补吹釉一至两次;最后将坯体重新放入窑中高温烧成即可。
钧红瓷是焙烧过的且已施了釉的石胎,以铜为着色剂,在强还原气氛下经1300摄氏度至1320摄氏度高温烧成的。
钧红釉式如下:(www.xing528.com)
工艺要点:
按配方称重,湿法球磨,细度为万孔筛余1.8%左右;
在经过素烧的无外釉的瓷胎上,用含水率为30%的釉浆浇一次,待釉浆干后再用含水率为50%的釉浆喷3次,釉层要上厚下薄,釉厚1.5~2.0毫米;
内釉用纹片釉,在还原气氛下经1300摄氏度高温烧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