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釉里红瓷器在明清时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风行中外。面对这“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釉里红,当时的外国人无不感到惊喜,他们急欲揭开其中的奥秘,以得到被誉为“千窑一宝”的珍品的真谛。在外国人看来,釉里红是从“朱砂”中衍生出来的,即产生于辰砂釉。
1848年,法国的色佛尔皇家陶瓷厂首次对辰砂釉的化学组成做了分析,其后又不断提高辰砂釉的质量。该厂做了多次釉里红调配实验,力图揭开釉里红的奥秘,故很少通过文献介绍实验结果。根据美国人亨贝克(A.Henback)的说法,除了金和铬矾土,使用红色色料和铜盐类是不可能制出釉里红的。
德国人塞格尔曾宣称,将辰砂釉的配制及其烧成方法运用于釉里红的制造,不是不可能。尽管如此,釉里红始终未在欧洲正式投入生产。
清代釉里红的制造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但人们认为铜盐类的红色色料的呈色效果不够稳定。
日本陶瓷研究所也开展了釉里红配方的实验和破解工作:首先用阶梯窑以还原焰烧成呈色为红色且扩散性不大的釉里红,并将高度稳定的釉里红运用于青花瓷,以图其工业化生产。
单纯从实验结果来看,采用小型煤气炉那种能任意控制火焰和烧成时间的窑炉来制造扩散性小的釉里红是有可能的。但是,采用阶梯窑那种不易控制火焰的烧成窑,就难免会发生窑变。
按实验顺序,日本陶瓷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先在不使用熔块的情况下,试制了釉里红,研究了试验结果;后在使用熔块的情况下,试制了釉里红,检验了它的扩散性。
红色色料发色效果的比较
铜是釉里红的主要着色剂,这是众所周知的。使画面呈色的铜,被称为红色氧化铜。然而,人们并不了解发色艳丽的红色氧化铜是用什么铜盐制成的,而仅凭想象,它只不过是用经过粉碎的天然的含铜矿物质制成的。
要制得扩散性小的釉里红,所使用的坯体、烧制中所采用的火焰和气氛等固然重要,但釉料及其主要发色剂、用量和发色辅助剂等也很重要。
在实验中,实验人员把氧化亚铜、碱式碳酸铜、草酸铜作为铜的发色剂,进行了发色试验。
氧化铜和草酸铜的比较(铜的含量相同时)
基础发色剂的添加量如下:
注:上表中的草酸铜是不溶性的,根据Cu2C2O4进行计算和调配。(www.xing528.com)
上表中的1号和2号是红色色剂。把它们绘制在试体上,施以如下组成的钡釉,再置于阶梯窑内进行烧成,出窑后加以比较。结果是:使用草酸铜的2号比1号呈绿色之处更多,但发色不如1号好。
碳酸铜(碱性)与孔雀石的比较
实验所使用的孔雀石来自日本秋田县的阿仁矿山。这种原料是一种带有美丽的孔雀色的晶体,在使用前要经过粉碎。
无论是孔雀石还是碳酸铜,都要单独使用,且不能使用稀释剂。若铜的用量为1,则氧化锡的用量须增加1.0~1.5倍,这样的效果最好。
将干坯用作稀释剂的情况
续表
结果
将施了钡釉的试体置于阶梯窑内,以还原焰进行烧成。
若干坯的添加量多于50%,且氧化锡的作用量少,则色料扩散性变大,呈色不佳。若增加氧化锡的用量,则扩散性变小,呈色稍好一些。
若干坯的用量少于50%,且氧化锡的用量多,则色料虽扩散性变小,但呈色不佳。
干坯的用量以30%为宜,氧化锡的用量约为10%,氧化铜的用量约为5%~10%,此时,色料虽呈褐色,但扩散性变小。
经过多次试验,日本终于试制出釉里红的仿制品。但包括日本的古董商在内的陶瓷行家一致认为,日本仿制品只对普及釉里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若“以假乱真”,恐怕只会弄巧成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