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烧釉里红瓷品的是河南省的巩县窑。正如巩县窑创烧出青花瓷一样,陶工们利用唐三彩的釉料在烧制明器的余暇之时,开发出满足社会之需的日用产品。
由于战乱频繁,北方诸多名窑难以为继,研制釉里红的重点窑事转到了湖南长沙窑。然而,由于长沙窑没有熟练掌握关键的窑温气氛,因而铜红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成了长沙窑褐绿彩的特色产品。“浮梁瓷局”在景德镇设立后,出于民族审美的文化心理,元代忽必烈王朝在征伐、侵城、屠掠的过程中,在攻占城池时,“遇城必攻,唯匠可免”,俘获的一大批名窑陶匠被发配至“浮梁瓷局”,充当工奴。“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釉里红同青花一起在景德镇发展成熟,就毫无疑问了。
尽管从烧制技术上来说,元代釉里红瓷品也有一些精美之作,但传世与出土的品相完好的釉里红瓷品不多。釉里红在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时期是在明代宣德时期、清代康熙和雍正两朝。宣德时期的釉里红成品“除少数鲜红外,大多数色泽较淡,但十分幽美”。清代康熙时期基本掌握了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发色也比较稳定,呈淡红色;雍正时期的釉里红的烧制技术更趋成熟,呈鲜红色。明清时期的釉里红制品受到了朝野官民的喜爱,官窑、民窑都大量烧造,虽然难度很大,但仍有不少精美之作产生。(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釉里红的烧造在中断了一段时期之后,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集中了一批老艺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合作,整理出釉里红的配制工艺资料,在柴窑中成功地烧出一批发色纯正、造型规整、画面颇佳的釉里红产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柴窑改煤窑后,为了使产品发色适应工艺的变化,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的技艺人员经过艰苦的、长期的努力,试验出在煤窑炉中烧制釉里红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并努力地朝稳定发色的方向去深化,为釉里红的扩大生产做了不懈的有效的积极贡献。随着窑炉的改进和发展以及燃料热值的提高,釉里红的烧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釉里红的艺术创作也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