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修课程实施活动案例介绍及优化方案

研修课程实施活动案例介绍及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过“结构化研讨”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里做一个具体的介绍。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具体目标、内容选择适切的研讨工具进行,笔者曾经采用“鱼骨图法分析原因,头脑风暴法集成对策”进行研修活动。

研修课程实施活动案例介绍及优化方案

研修课程能否有助于促使教师将自身在长期教学实践探索中积累的个性化实践经验与教学智慧转化为教师同行的专业的研修资源,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笔者感到,研修课程开发与设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以一线教师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研修课程的实施,要尊重一线教师的现有经验,既要把“体验的功夫做足”,又要将“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交流表达和实践感悟”有机整合,使教师在研修学习过程中经历“体验式学习—分享式学习—建构式学习—概念性学习”的过程。以往实践表明,根据一线教师的现有经验开展专业反思,总结实践经验,改进教学行为,能够吸引教师全身心参与研修学习过程。下面精选几个案例,有笔者领衔开发和实施的研修课程,也有同行的探索和经验,分享给有意愿进行研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

1.结构化研讨法

在以往的研修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互动与交流环节,往往会出现“一片静寂”无人发言的现象,或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漫谈状态,研讨不能聚焦主题,自然也起不到应有的研修效果。笔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过“结构化研讨”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里做一个具体的介绍。

结构化研讨是指在培训者引导和启发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采用相关的团队学习工具如关键事件分析法明确问题方向,引导学员围绕某一主题多角度、分层次开展讨论的方法。结构化研讨作为培训的一种新途径、新方式,是起源于国家行政学院的研讨方法,在培训中能起到学学相长、教学相长、案例收集、推动创新的作用,使研讨过程更加有趣、有效。采用的研讨工具主要有:用SWOT分析法分析组织战略环境,用关键事件分析法明确问题方向,用团体列名法聚焦问题,用鱼骨图法分析原因,用头脑风暴法集成对策,用“四副眼镜”法审视对策,用SMART原则细化对策形成实施方案等。

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具体目标、内容选择适切的研讨工具进行,笔者曾经采用“鱼骨图法分析原因,头脑风暴法集成对策”进行研修活动。以“情境”单元中“情境创设”课时为例:

第一步,引出主题。通过“伍兹与父亲”的故事进行角色体验,引出研修主题。

第二步,共创对策。用鱼骨图法梳理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的难点并提出对策。

首先在鱼头处写下本次研修活动讨论的主题: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多元、复杂的情境;其次分析教学实践中影响情境创设的原因,分别是“对真实的学习情境理解不正确”“不知道什么是学习情境,也不知道如何创设学习情境”“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不真实”“自定主题,创设的情境如何真实有效”等问题,这四个原因就是鱼骨上的大刺。列举原因后,小组成员针对每个原因,一起讨论对策,一个对策是“鱼骨图”上的小刺,如“对真实的学习情境理解不正确”通过教学案例或视频进行现场分析,“不知道什么是学习情境,也不知道如何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单元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概念、内涵,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等理论学习解决,“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不真实”,采用案例分析形式,为学员提供学习情境创设的“他山之石”,通过学习和研讨,加深理解并初步运用;“自定主题,创设的情境如何真实有效”则是将实践操作、反思改进、交流研讨相结合,结合“伍兹与父亲”的故事,体验角色,完成任务。结合所学内容设计情境,并说明情境创设是否真实有效。

第三步,分享与反思。各小组推选一位组长介绍本组研讨结果,其他小组提出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建议,各小组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一步完善针对问题的对策。

案例4-2以“情境创设”研修活动为例,本次活动基于环节研修目标,结合教师教学实践需求,将研修活动分为“问题情境、问题解决、诠释与理解、拓展与运用、迁移与创造”五个紧密关联、层层深入的任务环节。

【案例4-2】

鱼骨图法:体育单元教学之情境创设

以“情境创设”为例的鱼骨图法

【问题情境】

结合核心问题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员思考“什么是真实的情境”“如何创设好的情境”等问题,通过语言描述“伍兹与父亲”的故事,并设定学员体验伍兹父亲的角色,完成“在伍兹练球时创设情境”的任务,学员通过体验和案例分析理解认同,基于原有的教学经历进一步进行内省构建。

【问题解决】

①理论学习:单元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概念和内涵,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

②案例分析:对课堂教学视频、动画、故事写述等进行分析,为学员提供教学情境创设的“他山之石”,通过学习和研讨,加深理解并初步运用。

③实践操作:结合“伍兹与父亲”的故事,体验角色,完成任务。结合所学内容设计情境,并分析情境创设是否真实有效。

【诠释与理解】

①以伍兹练球时父亲为他创设的情境和“意念篮球”视频为例,帮助教师诠释与理解什么是好的“情境”,好的“情境”应该具备真实、有效、复杂的特性。

②专题学习,情境创设策略与方法;个体学习,根据提供的文献、视频等资料内化理解,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征,提出复杂情境创设的相关建议。

【拓展与运用】

①分析目前高中单元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运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员诠释与理解复杂情境的创设方法。

②辨析教学设计中的“情境”类型和教学视频中的“情境创设”方法,能够结合项目特征创设真实、复杂、多变并指向比赛运用的情境。

【迁移与创造】

①与教学实际结合,设计情境,阐述:如何创设情境?从哪些方面进行“情境创设”的改进?如何评价单元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果?

②对行动学习时的实践、思考和感悟进行总结,交流情境创设方法和效果。

结构化研讨的总体逻辑是基于“问题—原因—对策”的“问题导向”式研讨,在过程中,先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实际查找问题,吸纳其他学习者意见,确定共性问题;问题澄清后,大家通过交流研讨一起分析原因;原因分析透彻后,再集体探讨对策与建议。这种研讨方法,由于设计得当,学员都非常愿意将问题拿出来探讨,学员能够围绕问题,按照逻辑,层层深入,借助工具使每个人都能贡献想法并尊重差异,使整个研讨更有序,也更容易看到成果。另外,由于成人学习特点是基于“经验—反思—理论—实践”的循环,分析和解决问题均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聚焦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思考可以使学员既能激情投入,又能理性客观,不发散、不跑题、不断深入,能够启发学员突破原有的固有的价值观念,进行创造性思考。

从笔者近年来主持结构化研讨所获得的经验角度分析,结构化研讨方法作为一种分析讨论问题的“利器”,同样一个主题,培训者的作用非常重要,问题找得很实在,原因分析很具体,对策可操作性很强。而且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及时抓住学员研讨的闪光点,不断追问,总结提炼出精彩观点。

2.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授课教师根据培训主题所描绘的情境,创设形象鲜明的情节,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有感染力的音乐等,设置一种模拟化场景,在此场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情境教学方法包括情境再现教学、情境训练进行、情境高尔夫教学。其中,情境再现教学多以视频形式在面授培训课程或网络培训课程中呈现,视频呈现的内容多以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堂实录再现、数字故事再现、研讨现场再现等情境为主,辅之情境的分析与评论。[3]

案例4-3通过情境再现法,以“促进体育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的培训课程”为例,呈现课程实施中的真实场景。

【案例4-3】

『情境重现』

▲场景一

师:同学们,我是海洋巡逻舰的舰长,你们想当我的小水兵吗?

生:想。

师:好样的,欢迎来到“水兵训练营”。让我们一起去争夺勋章,保卫海洋!水兵们,跑起来!老师带你们一起参观巡逻舰。

(学生队伍整齐地慢跑

师:来,跟舰长击个掌,加油!船舱的甲板很低,注意低头避让!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自己创编的支撑小游戏吗?我们将要“装载货物”,准备登船啦。

师:首先进行第一项任务,“搬箱子”,四人一组,其中两人平地屈体,直体俯撑,另外两人在两边上下“搬箱子”,连续搬运三次。

生:报告舰长,第二小组完成任务!第一小组完成任务!……

师:真厉害!第二项任务“运弹药”。两人一组,来回传五次,注意膝盖尽量不要着地。

图1 “水兵训练营”——“搬箱子”(平地屈体、直体俯撑)

图2 “水兵训练营”——“运弹药”(平地屈体、直体俯撑)

▲场景二

师:水兵们,你们看,前面是港珠澳大桥,它连接香港、珠海、澳门,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你们想不想一起来搭建平稳的小桥?(脚搁20厘米高垫子)

生:想!(充满信心)

师:仔细看老师示范,观察老师的身体姿势(边示范边念儿歌:与肩同宽直臂撑,抬腿收腹不塌腰,身体展平像小桥),老师的身体姿态是怎样的?

生:身体是笔直的,特别是腰的部位;手臂和腿是直的。

师:观察真仔细,一起试一试。

生:好!(集体练习,边念口诀边练习)

师:好的,坚持住!注意手伸直,收腹立腰,身体要平,头不要抬太高,我们做一次雷达方位测试。听,老师站的位置在你的哪里?再坚持一下……

生:左边,前面……(一边坚持,一边注意自己的身体姿态)

师:测试完毕。太棒了,给自己鼓掌。

(学生奋力鼓掌,期待挑战)

师:港珠澳大桥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所以桥的质量非常重要。大桥刚刚建成,让我们来做一个“通行测试”(播放游戏视频,并请学生一同示范)。一名水兵架小桥,两名水兵在桥下推动快艇(传小球),另一名水兵做侦察员,帮助纠正动作和评价。

(学生分组合作练习)

师:你看,他的臀部有点高,轻轻拍一拍提醒他,如果他塌腰了你要帮他托一托胯部。现在好多了吧,那他能获得什么样的评价呢?

图3 “跨海大桥”(脚搁20厘米高垫子直体俯撑)

生:Verygood.

师:好的,传满五次,成功!击个掌,交换。

▲场景三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港珠澳大桥有一部分是深入海底的隧道。让我们搭建一个“海底隧道”(脚搁40厘米高垫子)。隧道搭建完成后,派一名水兵钻一钻隧道,开始行动。

(学生合作搭建、自主练习,教师指导纠错)

师:完成40厘米挑战的学生,可继续尝试50厘米和60厘米,加油。

(学生积极尝试挑战不同高度,相互鼓励评价)

师:同学们注意,不是越高越厉害,我们的身体要保持直直的,并且坚持15秒,才能继续挑战下一关!能做到吗?

生:能!

师:小水兵,让我们来一次终极大挑战吧!请根据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挑战。我们来挑战更长的时间,有没有信心?

生:有!(自主选择,准备挑战)

师:老师给你们一段音乐,看看你们能否坚持到音乐结束,30秒时间!准备,开始!还记得前面学过的小儿歌吗?回忆一下(教师念上一句,学生念下一句),真棒,加油!

生:老师,我坚持不住了!

师:小海军非常能吃苦,还有顽强坚持的意志,你们行不行?

生:行!

师:注意,不要憋气。如果实在坚持不了,可以落下来,去保护其他伙伴。能力强的小朋友可以继续坚持,加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师:时间到!恭喜大家!挑战成功,你们表现出了小海军的顽强意志。并且,老师还把你们美丽的姿态和努力坚持的样子拍了下来,待一会儿放松时再与大家一起分享。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动作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脚搁高处的直体俯撑”,它可以锻炼我们的上肢和腰腹。你们在课后也可以自己锻炼,不过要注意安全,加油!

图4 “海底隧道”(脚搁40—60厘米高垫子直体俯撑)

『情境研讨』

主持人:这是一节主题为“支撑与悬垂:脚搁高处的直体俯撑”的体育课,体育课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科育德”,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思考和尝试,我们看到朱老师在课上设计了三个场景,并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学情设计育德目标,设计育德策略,那么,这节课是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还有什么改进之处呢?

W老师:我感到朱老师对于如何运用教材进行育德设计非常巧妙,支撑本身是一项静力性项目,对小学生而言适度的支撑锻炼能培养学生刻苦认真、乐于坚持的意志品格。朱老师用“港珠澳大桥”场景串联三个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直体俯撑能力,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尝试和挑战新的高度,培养自我挑战的意识,并且通过情境创设培育了爱国主义情怀和环保意识。

Z老师: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提倡通过真实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注意到在三个场景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同伴合作,一起布置场地器材,一起练习,互相鼓励和评价,在这种任务情境中提升了合作意识和能力。另外,通过体验、观察和纠错,还培育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对良好姿态的追求。

……

主持人:两位老师说得很好,从这节课我们看到朱老师教学设计背后对育德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就“支撑”教学而言,持续一定时间的支撑会产生酸痛,学生有时会产生躲避练习现象,如何从德育的视角进行学习活动设计,解决这个问题呢?

S老师:不同的项目和练习所呈现的育人特性是不同的。找到实施学科德育契合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确定教材育人因素与内涵。支撑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的上肢、腰腹及背部的力量,提高手臂支撑的能力,其育人价值在于培养意志、学会坚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支撑动作会产生疲劳、酸痛,而这一克服身体反应的过程,正是一种有利的育人契机。课上,朱老师通过创设“水兵训练营”场景,设计“搬箱子”和“运弹药”情境来进行平地屈体、直体俯撑练习,逐渐延长支持时间,提高支撑高度,来激励学生努力坚持,突破自己,既达成了学习目标,又挖掘了教材内容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即动感育德。

……

主持人:“支撑”教学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朱老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L老师:我感到朱老师本节课上充分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以小组为活动单位,每个“营地”安排四名“小水兵”并设立组长。各个游戏环节中,学生都要相互轮换角色,有练习者、保护者、评价者。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帮助,提高动作质量,更促进思考、协作、评价的能力。为学生营造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交互多变的学练环境,这种环境更利于充分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全面地引导学生,角色体验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乐趣,有一定成就感,减轻支撑练习较为枯燥的感觉。在交互多变的学练环境中实现了行为育德。

S老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静力性支撑练习相对枯燥。因此,来源于社会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的情境设计就很重要,它能调动学生身体练习的积极性,陶冶情操。例如,在课上朱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扮演小海军、搭建“港珠澳大桥”等趣味情境激发学练兴趣,以境激情,以情育人。让学生融入主题的情境,以小海军的风貌和姿态要求自己,通过模仿大桥,体验直臂、直体的支撑。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亲身体验动作的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品德。

……

『专家点评』

我感到这是一次很好的研修活动,整个活动以一节内容主题为“支撑与悬垂:脚搁高处的直体俯撑”体育课为案例进行分析,引导教师从育德目标、育德内容和育德策略等方面关注如何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这节课以“健身育人”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营造了一个自主体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体现了“活化的身体练习,适宜的运动负荷”。运用“兴趣化”的教学手段,使相对单一静止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通过贴近儿童的情境创设及一系列支撑游戏的设计,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激发自主学练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取得很好的学习和育德效果。从课上学生表现看:

例如,从“知识与技能”维度,在运动情境中,大部分学生能做到“直臂顶肩”“收腹立腰”,保持稳定、正确的身体姿势,并能够坚持15—30秒的时间。部分支撑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己。但是,长时间坚持后身体的姿态稍有变形。

又如,“过程与方法”维度,大部分学生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课中能积极与伙伴交流2—3次练习的感受,给同伴加油和鼓励,对伙伴完成动作的质量也能给出合理的评价。各组基本做到每一次的练习相互保护、相互帮助。但保护的姿势和方法还需要改进和提高,需要加强保护的有效性、对同伴纠错的针对性。

再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学生在课中表现出乐于坚持、敢于挑战的品格,大部分学生从脚搁20厘米的高度,逐渐上升到脚搁40—60厘米的高度。在“海军建军70周年”的主题情境中,孩子们展现了“小海军”的良好精神风貌,萌发了爱国的情感。

通过研讨从德育的角度对一堂课进行深入剖析,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其实,就“支撑”教学而言,它的“德”的内涵和外延包含很多,如乐于坚持、勇于挑战、相互合作、相互评价、保护帮助、责任意识、审美意识等。希望这个案例能给大家一些启迪和思考,如果能通过研修课程的学习和案例研究引导一线教师建立育德的意识,并坚持在课程教学中予以实践,长期坚持,体育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案例提供者: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体育教研员 朱晓玲

在已经介绍的教学五环节模式中,情境是随着学习阶段发生变化的,课程实施者在创设情境时,需要结合成人学习特点和情境认知理论进行结构化处理。首先,应根据课程或单元目标任务,创设与教师教学实践中关键问题、难题相关的问题;其次,依据情境类别,挖掘研修课程资源,进行结构化情境创设;最后,要串联不同任务目标对应的情境,前后目标任务互为情境线索。结构化情境应当具有完整、有序、较好的逻辑情境结构。

3.案例分析教学

研修课程开发后,课程实施过程就是课程实施者带领学习者通过研修学习进行“实践、教研、再实践、再研究”。其中,案例分析教学是课程实施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实施者精心挑选能有效完成培训目标的(单元)教学案例,或将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实践案例、教研场景、研究过程加以筛选和加工,制成视频、文字、数字故事等,与培训者分享,并引导和组织培训对象准确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教学是基于某一个单元或环节课程实施目标,以文字、视频和现场展示等形式呈现真实情境,抽丝剥茧,促进培训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过程。由于案例大多数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过程和研讨场景,具有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的特点,能够激发培训者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增强培训者案例事件发生与处理的临场感。[4]

案例4-4是以“基于适宜运动负荷的课例改进”为主题的课程实施活动,通过案例呈现了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评价指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案例研讨视频呈现对该案例视频的现象解读、问题归纳、解决建议等。培训者可以通过观看案例中的分析、研讨过程,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实际,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案例4-4】(www.xing528.com)

『案例导入』

教师:各位老师,2018年全国新发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运动负荷是提高学生体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当下注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的类型和教材特性,在学生身体能承受及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体育课堂的适宜运动负荷应该如何实现“大密度、中高强度”呢?下面我们先看一节篮球课的教学片断。

『案例呈现』

播放案例视频。视频中呈现了一节篮球课基本内容的教学片断,为保证研修者对案例的研讨时间,在40分钟的策应配合学习板块中节选了部分内容制成时长为10分钟的视频。

教师:刚才老师们都观看了篮球——策应配合教学视频,下面我用PPT呈现三张图,图1是整堂课的平均心率,其中方框内是策应配合学习阶段的平均视频;图2是身体活动水平测试结果;图3是练习密度测试结果。下面,我们自由组合成3—4人小组,自定组长。我给老师们提供四个材料:教案、整堂课视频、PPT中的三张图和课堂观测记录表(文本材料),请大家进行分析和讨论,30分钟后,组长可以从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手段三个方面确定一个切入点进行原因分析,发表小组研讨结果。

图1 篮球:策应配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平均心率

图2 篮球:策应配合课堂教学身体活动水平结果图

图3 篮球:策应配合课堂教学练习密度

『第1次案例研讨』

第一小组:

组长:我注意到整堂课心率曲线是比较平缓的,在主教材学练部分,平均心率相对较低,整堂课上平均心率最低为113次/分,内容是小组展示,也是在这个阶段。

S老师:是的,从课堂检测表记录来看,教师讲解时间很长,集体停止活动听教师讲解共6次,总时间达到12分55秒,在40分钟的学习总时间中教师讲解时间占到32%,学生学练时间过少。

L老师:静态活动时间是指原地不动或原地幅度很小的运动,实际上可以视为无效运动时间,全课静态活动偏高,达到37.38%,基本部分1即主教材学习部分的静态活动时间达到64.79%。说明学生虽然在动,但不是有效运动。

J老师:我建议大家再看一下案例中视频,对执教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分类,看一看哪些是要精讲的,哪些是不必要讲的,争取做到“精讲多练”。

小组成员分工,分别从教师讲解次数、时间、内容进行记录后,进行研讨并提出建议。

……

第二小组:

组长:从本节课的练习密度看,练习密度分布不合理,准备部分和体能练习部分练习密度较大,主教材学习练习密度较小,仅为22%,全课密度只有27.7%。

X老师:老师们注意到没有,主教材学习阶段,主要场地在一块篮球场地里,取放器材不合理,一共取放篮球5次,总用时达到3分钟。队伍调动了10次,共用时为11分46秒。

H老师:我也注意到了,学生取球、放球慢,比较拖沓,教师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时间比较长,另外教师的设计也有问题,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场地器材安排有效结合起来。

W老师:队伍调动太频繁,每一次队伍调动都要集体停顿后进行。由于队伍调动前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的动作较慢,有的学生在队伍调动过程中甚至还有打闹现象。

组长:我建议我们结合教学设计和视频,从队伍调动和场地器材布置两方面,通过鱼骨图法,列出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思考对策和建议。

……

第三小组:

组长:师生的交流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还能促进情感的交流。从刚才的视频看,感到师生交流活动不多。

S老师:我观察到在小组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有过一次表扬,但对每一个练习的总结与评价为0次,师生交流方式也比较单一,仅有的一次是提问形式。

Z老师:教师的指导也不够,只有一次集中指导纠错,学生练习时缺少个别指导。

……

『互动交流』

教师:刚才三个组分别从学生心率、练习密度和师生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下面请组长代表本组进行交流。

各小组汇总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们,刚才各组发言都非常好,寻找问题也比较准确,其实刚才大家提到的问题,如果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问题,下面,老师为大家提供一张教师教学行为观察表,分别从“教师示范讲解、师生交流、队伍调动、集中指导、教具使用和场地器材的安排”等观测点,结合课上存在的问题,思考教学改进建议。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堂观察记录统计表(教师行为观察)

『第2次案例研讨』

各小组根据存在问题,进行再次研讨,总结提炼改进建议……

『总结交流』

各组交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组织、师生交流等方面梳理成以下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存在问题:①学生对“为什么跑位?”“如何主动要球?”等理解不够,反映学生对策应配合技术的理解不够。②教师讲解时间过长,语言不精练。③队伍调动过多,学生集合速度慢。④师生之间有效交流不够。

改进建议:①通过“如何抢占有利策应点”等三个问题,贯穿策应配合学习,同时适时强化策应队员技术动作要求。②根据学生学练情况,提供选择性练习菜单,为学生个性需求提供选择。③建议大集中4次,教师讲解精练,适时示范2次,运用展板,加强巡回指导的作用。④队伍调动要求快速到位,教师采用倒计时5—8秒方式提醒学生快速到位。

教师: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运动负荷是体育学科特有的一种评价方式,通过运动负荷的监测,从促进学生体能发展角度反映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健康第一、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原则来设计和落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学科的追求,因此,科学适宜的运动负荷需要教师课前进行精心设计,课上及时调控、灵活运用,才能真正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上述案例是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场景,通过以案例分析为主的研修活动,希望教师将今天所学迁移到日常教学中,建立科学合理设计和落实适宜运动负荷的意识,改进自身教学行为,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上好每一节有强度、有密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体育课。

本案例来自教学实践,是通过较为深度的反思后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过程(场景)、教学成效和教学反思四个步骤回忆、整理和思考来呈现一段学科育德教学实践的全貌。通过全面地回顾和反思教学过程,将其中成功的教学片断完整地记录下来,将优秀的教学过程固化下来,转变为可视化、易传播的经验性知识与技能,并且形成案例与同行进行分享,为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选择符合研修课程目标和主题的案例提供很好的样例。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作为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应该具备在常见的课堂观察、评课议课、教研活动中找到具有典型意义案例的能力,并且还要具备概括能力和提炼能力,这样的案例分析才是真实教学情境下的研修,也能够引导教师思考和反思,并将其正迁移至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也能获得长足进步。

4.“世界咖啡”会谈

“世界咖啡”会谈是一种通过深度会谈产生新知识、新智慧、新观念的方法,是研讨各类问题的策略性交谈方式。一个群体围坐在一起,针对某个主题,发表各自见解,促进彼此的意见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形成集体智慧。其核心是“交流”,而不是评判。[5]

图4-3 “世界咖啡”会谈流程

“世界咖啡”会谈有七个核心原则(如图4-3所示):第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和明确会谈主题。第二,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参与者畅所欲言的氛围,让参与者具有被尊重的心理感受。第三,探索真正重要的问题,要紧扣主题,确保实效性。第四,鼓励每一位成员发言,避免一言堂。第五,在聚焦主题前提下,尽量吸收、连接不同观点。第六,共同倾听其中的模式、见解和更深层次的问题。第七,收获和分享集体智慧,即分享成果,形成可执行的方案和方法。

进行“世界咖啡”会谈的组织形式和流程一般为:

首先,根据人数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员4—6人。组长的职责为协调、记录和成果汇报。

其次,活动流程如下:

(1)介绍规则和会谈主题

(2)进行第一轮研讨,之后进行数轮研讨(每一次研讨组长不换,组员在新一轮研讨中换组)

(3)各组员回到第一组研讨时所在小组,进行研讨小结,确定行动方案

(4)汇报成果

案例4-5是笔者在进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研修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世界咖啡”会谈,以“任务设计”为主线,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培训者对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解和变化。

【案例4-5】

『会谈主题』

结合研修课程学习初期自定教学内容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思维导图,从目标导向下的“任务设计”思考如何改进原单元教学设计。

『会谈准备』

1.教师介绍研讨流程,根据教学内容主题(如健美操、足球、篮球等主题)组成4—6人小组,推选一名组长,桌子摆放成便于座谈的圆桌形。

2.发放会谈所需材料:相关文本资料(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一盒水彩笔、画纸若干张、便签若干、尺若干。

『会谈流程』

一、教师布置研讨主题,通过“体能练习”的模拟上课案例视频创设问题情境

在2019年11月举行的“以体载德——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实践展示与教学研讨活动中,通过一节“体能练习”的模拟上课呈现了“任务”设计和运用。教师在“游戏情境”中,设置了四个闯关任务,下面我们结合文本资料观看四个闯关任务的视频。

①第一关:数字抛抛乐,任务为“三人一组比一比谁抛的数字更大”。

②第二关:数字翻翻乐,其任务为“小组接力以S形跑的方式按顺序翻出1—6数字”。

③第三关:数字叠高高,任务为“以小组接力的方式把魔方叠成一个每边3个数字相加和为12的立体三角形”。

④第四关:夺宝奇兵,任务为“在双脚、膝盖不接触圈内地面的前提下,取到圈内的魔方”。

二、第一轮会谈流程

1.每人1—2分钟,分享已有单元教学设计思维导图的设计思路。(如健美操爵士组合单元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2.根据已有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思维导图进行15—20分钟深度会谈和质疑反思。追问:①有任务吗?②有任务导向教学目标吗?③任务之间有逻辑联系吗?④效果如何?

图1 小组会谈

图2 任务设计的途径

3.组织研讨,每人发言1—3分钟,组织记录组员观点。如在任务设计时,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要从“一个个知识点”转变为“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完成什么任务”。因此,在分析任务设计的原则和途径时(如图4所示),要基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结合教材和学生学情进行预设;在教师创设有利于任务达成的情境中,立足单元视角,任务要科学、合理、层层递进,要具有进阶性和开放性。

图3 小组讨论

图4 小组提炼核心观点,制作展示板

4.研讨结束后,组员到其他咖啡桌交流观点,组长原地不动,归纳总结组员观点。

三、后续每轮会谈流程

1.组长欢迎新组员,分享前轮基本观点,新组员逐一介绍自己观点。

2.组长在两次研讨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

3.组员再次换组,继续交流分享,组长汇总每一次会谈结果。

四、分享和总结

各组组员回到第一轮研讨时所在咖啡桌,在组长带领下分享其他桌印象最深刻的观点和经验,并进一步思考、分享、质疑流程。组长记录并总结,提炼观点,以思维导图形式将观点写在大白纸上,制作展示板。

图5 研讨总结

『会谈总结』

一、各组推选代表依次进行分享交流,其间可以提问点评

图6是健美操小组总结提炼的“目标导向下的任务链设计”,组员认为,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最终要通过课堂来呈现,因此,目标导向下的任务设计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目标、任务、与活动之间的关系。

图6 健美操小组分享小组成果(单元教学设计结构图与目标导向下的任务设计结构图)

二、授课教师总结一线教师在“如何从目标导向下的‘任务设计’出发思考改进原单元教学设计”中最有价值的观点

“世界咖啡”会谈适合讨论有深层内涵的主题,它可以是探索主题的意义,有时并不需要结论。它提供了一个交流研讨的空间,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聆听,以使成员之间认识到彼此的想法,交换过程中透过连接重新组合,找到全新的观点和最有价值的观点,使各自思维得到发展,迸发出集体创造的智慧。

【注释】

[1]Fenwick,T.J..Teacherlearningandprofessionalgrowthplans:implicationofa provincialpolicy[J].JournalofCurriculumandSupervision,2004,19(3):259—282.

[2][美]戴维·梅里尔.首要教学原理[M].盛群力,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3]陈霞.教师培训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45.

[4]陈霞.教师培训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41.

[5][美]朱安妮塔·布朗等.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会谈方法[M].郝耀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