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对教师发展观念和态度认识的转变,有两个主要趋势:一是越来越试图以“教师终身学习”一词来代替“教师专业发展”;二是从注重教师个体学习转向通过实践共同体来促进教师学习。[1]教师研修课程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内涵也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研修课程是指在一定教育目标指导下,聚焦一定的主题,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将参与者的研究、学习、实践改进与能力提升相统一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过程。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转变:从教师专业发展向教师专业学习转变,知识观从客观的向建构的转变,学习目的从获得知识向问题解决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的、个体的、离身且与工作脱节向自我导向的、合作的、具身且持续发生转变,教学方式由讲授系统知识向提供支架式帮助(启发、示范、合作式研究)转变,评价方式由参照外部标准衡量向基于表现的自我反思转变。
教师研修课程有两类:一类是过程性研修课程,称为探究性研修课程;另一类是结果性研修课程,称为习得性研修课程。这两类课程有何区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回顾美国教学设计理论家戴维·梅里尔(DavidMerrill)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以学习者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系统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概括出教学活动设计的五项原理和一个教学阶段循环圈,称为“首要教学原理”,即聚焦问题为核心和教学循环圈的四个阶段(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2]
聚焦问题:当学习者在现实世界的问题情境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
激活旧知:当学习者回忆已有知识与技能并将其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
示证新知:当学习者观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技能的示证时,才能促进学习。
应用新知:当学习者运用新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
融会贯通:当学习者反思、讨论和巩固新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www.xing528.com)
基于建构主义的“首要教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所安桂清教授提出了研修课程有两种类型,即习得性研修课程和探究性研修课程。习得性研修课程的实施包含“问题情境、问题解决、诠释与理解、拓展与运用、迁移与创造”五个环节,回应的是聚焦问题为核心和教学循环圈的四个阶段,具体为“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对应激活旧知,“诠释与理解”对应示证新知,“拓展与运用”对应应用新知,“迁移与创造”对应融会贯通,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课程的实施与习得性课程不同,由于没有以往经验的借鉴,因此课程开发团队要经历将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转化为习得性研修课程的过程。也就是说,基于自身实践经验开发教师研修课程时,经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以及结构化经验如何还原为新的实践形态的过程。其中蕴含两次转化:第一次转化——原始实践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经验或知识;第二次转化——结构化经验或知识转化为新的实践形态。其间,经历“问题发现与分析,确定研修主题,进行现状分析,解析原因,提出假设—制订行动计划—实践并迭代改进—反思总结、提炼研修资源”的过程开发课程,之后才转入“问题情境、问题解决、诠释与理解、拓展与运用、迁移与创造”的五环节课程实施模式。如图4-1和图4-2所示。
图4-1 习得性研修课程的实施
图4-2 探究性研修课程的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