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诵读教学技能的方法与技巧

提升诵读教学技能的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诵读教学技能是如此重要。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诵读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否则,诵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情,无法让幼儿动情。深刻的感受是诵读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2.把握诵读的基本表达手段明确了诵读教学技能提升的准备,还要注意把握诵读教学的基本表达手段。

提升诵读教学技能的方法与技巧

诵读教学技能是如此重要。那么,幼儿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诵读教学技能呢?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一方面要做好诵读教学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把握诵读的基本表达手段。

1.做好诵读教学的准备

诵读作为一种再创作活动,既不能脱离诵读材料,也不能照字读音,需要幼儿教师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如此一来,才能让幼儿领会诵读的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诵读前做好相关准备。

(1)要科学选择材料。

所谓科学选择材料,是基于诵读的传情特点。幼儿教师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幼儿的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诵读材料时,教师要注意选择材料的语言是否具有形象性,是否适于幼儿理解,是否上口。教师要明确,形象感受是诵读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脱离幼儿理解能力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不但不能构成丰富的形象感受,而且不会激发幼儿倾听和学习的兴趣。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诵读材料时,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另一方面也要适于幼儿理解。

(2)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诵读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必须承认,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但是这些手段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准确透彻地把握材料内容的前提下。否则,诵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情,无法让幼儿动情。为此,幼儿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内容。

首先,要正确、深入地理解材料内容。幼儿教师要清除文字障碍,弄清楚材料中的字、词、句的含义,以把握材料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要把握材料创作的背景、主题和情感基调,如此才能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把握材料的主题,从而在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将材料读出感情,达到诵读教学的目的。

其次,要展开丰富的想象。诵读要达到效果,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幼儿教师要在理解感受材料内容的同时,运用丰富的想象,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这样一来,教师自己的深入理解、真挚感受和丰富想象,就会借助有声语言传达出来,使幼儿动情,沉浸其中。

再次,要能深刻地感受材料。深刻的感受是诵读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幼儿教师对材料的深刻感受,会使之在诵读时,声音产生抑扬顿挫之感,打动幼儿,唤起幼儿的感情,使幼儿随着教师的诵读同喜同悲同呼吸。而要做到深刻地感受材料,教师就必须仔细体味材料内容,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最后,要用普通话语音诵读。要让诵读优美动听,就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这是因为诵读作品通常是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方能更好、更准确地将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其诵读可以培养幼儿发音的准确性,有利于幼儿理解。当然,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诵读前,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2.把握诵读的基本表达手段

明确了诵读教学技能提升的准备,还要注意把握诵读教学的基本表达手段。这些手段就是指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艺术手法。

(1)把握好停顿。

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把握好停顿,不但可以让教学变得轻松,可以让情感更充分,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对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给幼儿留出思考的时间,帮助其理解材料的含义,加深印象。因此,要把握好停顿的三种类型,即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生理停顿是指朗诵时根据气息的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进行生理停顿时,第一,不能妨碍语意表达;第二,不能割裂语法结构。

语法停顿反映一句话的语法关系,就是书面语言里的标点符号。进行语法停顿的时间长短,可以依据标点符号来决定。比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要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要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要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要比句子之间的停顿时间长。

强调停顿是出于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一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做出的停顿。这种停顿或是出现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或是出现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这种停顿的处理,需要教师仔细揣摩阅读材料,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如果不仔细揣摩材料而任意停顿,就极易导致幼儿对内容理解错误

(2)把握好重音。

重音是指诵读、说话时句子里某些念得比较重的词语现象,通常借助于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语法重音是指在不表示任何特殊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依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将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语法重音的强度只是相对于语句的其他部分读得比较重一些。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有些代词也常重读。要注意,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之处不止一处时,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常常是优先重读。

强调重音是指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旨在引起听者注意诵读者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这种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决定。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因此,在诵读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如此方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的所在。

要把握好重音,还要注意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不同。二者在音量、出现的位置和确定的难易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就音量而言,语法重音比强调重音轻。就出现的位置而言,当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重叠、语法重音要服从于强调重音时,仅需将音量加强一些即可;当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强调重音的音量要强过语法重音的音量。就重音的难易而言,语法重音比较容易找到,即在一句话内,仅需根据语法结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则需要诵读者深入钻研材料,准确地理解材料才能确定。

(3)把握好语速。

语速即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语速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诵读的速度和材料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来说,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语速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语速慢一些;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等语速。尤其在诵读故事的对话中,要注意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不能以一种速度读下来。

(4)把握好句调。

句调即句子的语调,也即语句的高低升降,它贯穿于整个句子,只是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依据表达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句调可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www.xing528.com)

升调(↑)是指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是指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即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是指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当然,诵读过程中,要使朗诵有声有色,除了要运用以上基本艺术手段外,还要借助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

3.做好相应的训练

在把握以上诵读前提和基本手段后,相应的针对性训练也是提升诵读教学技能必不可少的。

(1)进行呼吸训练。

在正常情况下,说话在呼气时进行,停顿在吸气时进行。当诵读持续时间较长时,就必然需要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因此就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以处理好诵读和呼吸的关系。

方法1:闻花香。想象自己面前有一盆花,香气扑鼻,然后深深地吸进香气,屏住一会儿,缓缓地吐出。

方法2:吹蜡烛。想象自己面前是一排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均匀缓慢地呼出气,吹向蜡烛。记得尽可能地将时间拉长一点,达到25~30秒。

方法3:咬牙呼吸。先咬住牙,然后深吸一口气,接着从牙缝中将气呼出,要注意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方法4:数数。数阿拉伯数字,从1数到10,往复循环,尽可能做到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注意数数的声音要清晰响亮。

方法5:绕口令。气是发声的动力,气息调整不好,字的运行就会发生故障,声音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绕口令可以帮助有效地锻炼呼吸控制能力。在开口前,要注意放松喉部、气息下沉。运行当中,要补气自如,轻松流畅,字音速度由慢渐快,做到慢而不断、快而不乱。最后还要注意做到内容清楚、感情充沛。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儿,两个枣儿,三个枣儿,四个枣儿,五个枣儿,六个枣儿,七个枣儿,八个枣儿,九个枣儿,十个枣儿……

上述绕口令,需要一口气说完。在开始的时候,中间可以适当换气,练到气息有了控制能力时,逐渐减少换气次数,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甚至多说几个枣儿。

训练呼吸,在运用以上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尽可能轻松自如地呼气和吸气。吸气要迅速,呼气要缓慢、均匀,吸入的气量要适中。二是要尽可能在讲话中的自然停顿处换气,而不是等讲完一个长句才大呼大吸,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气量来决定是否用中途不便停顿的长句,不能为了渲染和增强表达效果而勉为其难地呼吸。三是要注意诵读时的姿势以利于呼吸,即无论取何种姿势,让胸、腹、喉、舌等处于良好的呼吸准备和行进状态之中,让发音流畅,为此要抬头舒肩展背,胸部要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双脚并立平放。

(2)进行声音训练。

普通话具有科学的语言体系,它严谨、丰富、优美、悦耳,有很强的节奏感与自然和谐的音韵美。为此,要进行相应的声音训练。

内容1:音量训练。

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主要由气息和共鸣器决定。如果在诵读中把握不好自己的音量,导致音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对诵读效果不利。音量过大,诵读时身体消耗太大,不利于恰当地表情达意;音量过小,不利于幼儿倾听,甚至导致幼儿听不见。因此,音量的把握也需要必要的训练。音量训练的方法比较多,比如发气泡音、打嘟、哼唱等。无论何种训练方式,在训练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注意依据场合调整音量,确保音量适中,既不过大也不过小。二是要依据听者数量和诵读空间调整音量,以确保在场的每一个听者均可轻松听清诵读内容。三是要依据诵读氛围和内容调整音量,比如用低沉的音量阅读悲伤、难过等内容,用略大的音量阅读喜悦、兴奋等内容。四是要依据诵读内容的长短确定音量,内容较短音量可以稍大,内容较长音量可以稍小。

内容2:音质训练。

音质又称音色,是波形和范音的不同造成的声音的属性,由共鸣器决定,是声带音通过共鸣器发声音变和变调的产物。正常情况下,如果鼻音过重、翘舌音使用不当、呼吸音和杂音等,音质就会变得不动听。针对上述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克服过重鼻音法:鼻音过重是由于鼻腔的共鸣声太响亮。为此,在发音吐字时要将嘴巴张到位,舌头用力一些,以减少鼻腔共鸣。

克服不当的翘舌音法:不当的翘舌音的出现,或是地方口音习惯,或是由于分不清楚平舌音和翘舌音,发音吐字不准。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采用前面已经谈过的绕口令的练习法来帮助克服。

克服呼吸音法:之所以出现呼吸音,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发音时声带没有充分闭合,于是大量的非发声的空气跑出来,导致嗓音中夹杂着呼吸音;二是由于诵读时吸气过于频繁,讲话过快,用力过度,精神紧张,造成上气不接下气,呼吸音过大。要克服这个问题,主要就是在讲话或朗诵时,可以按照前文介绍过的呼气与吸气的方法进行正确的呼吸,自然的呼吸。

克服杂音法:所谓杂音,主要是指嗓子沙哑、嘶哑、喉鸣等。要克服这种音质,除了平时要保护好嗓子,还要注意在讲话时正确地运气、发音,如此来消除影响音质的杂音,使声音纯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