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语言教学技能的关键要求

提升语言教学技能的关键要求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在上述相关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情感性幼儿教师与幼儿是互动的双方,作为互动一方的幼儿教师,其语言的情感性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方能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幼儿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语言接受能力,科学选择和运用语言,力求“因人用语”。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人用语,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提升语言教学技能的关键要求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在上述相关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考虑到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的影响,即不仅直接影响幼儿语言发展和教育学习结果,而且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甚至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幼儿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语言教学技能,使之具备情感性、艺术性、准确性、启发性。

1.情感性

幼儿教师与幼儿是互动的双方,作为互动一方的幼儿教师,其语言的情感性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方能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1)尊重幼儿。

幼儿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为此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时刻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以免给幼儿的心灵带来消极的影响。幼儿教师要注意平时与幼儿说话时应尽量注意保护幼儿的“面子”,无论是小班幼儿、中班幼儿还是大班幼儿。

每天午饭后,老师都会让幼儿玩一会儿玩具,一些能干的幼儿总是抢着帮老师收发玩具。周二中午,小朋友们玩过玩具后,还没等老师要求哪位小朋友收玩具,一向调皮的幼儿小雨已经端起玩具盒,自告奋勇地要求收玩具。老师同意了,并且微笑着对她说了一句:“谢谢你!”小雨的眼睛里闪耀着骄傲的光,每走到一个小朋友跟前,她都会自豪地说:“老师对我说谢谢了!”孩子很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自始至终都流露出愉快而自豪的神情。

幼儿教师如果能多为孩子考虑一下,照顾孩子的感受,在用语上注意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就会让幼儿在获得尊重的同时,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2)与幼儿平等交谈。

儿童教育应该是一种“对话教育”,即师幼之间的交往就像抛接球游戏的过程。它意味着抛、接球双方均为游戏的主体,双方是平等的、合作的,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地对待对方,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由此可见,没有平等的关系,师幼之间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为此,要创设平等的师幼关系,就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情感性。

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常常会说“请坐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这样的语言,表明了教师是指挥者,幼儿是被支配者。新的教育理念下,幼儿教师要确立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念,要把幼儿看作平等的合作伙伴,要用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比如,当幼儿不愿意收拾玩具时,幼儿教师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来得到幼儿的帮助,锻炼幼儿;当幼儿在美工角活动时,为了不让幼儿乱扔纸屑,可以委婉地提醒幼儿:“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吗?”这样幼儿就会意识到要把纸屑扔到垃圾筐里,而不能扔在地上。

(3)因人用语。

幼儿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语言接受能力,科学选择和运用语言,力求“因人用语”。比如,要依据幼儿性格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言:要用亲切、关怀的语气与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交流,以消除其紧张的心理;要用耐心、缓慢的语气与反应较慢的幼儿交流;要用沉稳的语调、适中的语带与脾气较急的孩子交流,以缓解其急躁情绪。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运用语言: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语言要注意儿童化、拟人化,要将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而对于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儿,幼儿教师的语言则要坚定和亲切,使幼儿感到老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应该听的。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人用语,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艺术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师生交流思想的艺术。幼儿处于一个语言和思维发展期,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期思维的基本特点,这种具体形象思维伴有浓浓的感觉运动思维特征,即幼儿在依赖表象、具体形象进行思维的同时,还经常需要有直接操作等感官运动辅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教育影响,尤其是对观念的感知和理解,更需要借助于形象。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语言同样具有形象、生动和灵活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心理和年龄层次,在教育和教学时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创造直观形象,帮助幼儿理解和感知各种抽象事物、词语、概念等,让语言保持生动灵活、节奏欢快,如此才能保护幼儿稚嫩的心灵。在幼儿教育和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达到艺术性,就需要幼儿教师在如下方面加以注意。

(1)要有趣味性。

所谓趣味性,是指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即“幼儿教师要注意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甚至文化习惯,使用幼儿易于理解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指令、传授知识、交流情感等”[1]。这是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又爱哭闹的特点,以及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的语言。为此,幼儿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既不能太过“儿童化”也不能太过“成人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

有一次午饭时,孩子们很吵,于是老师说:“咦,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飞进来那么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们快把它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了。”孩子们听了都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便安静下来吃饭了。

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在幼儿教学时,教师也要注意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把晦涩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起来。

某教师在给幼儿讲《小红帽》的故事时,故意用夸张、生动的语调讲述。于是在老师恶狠狠的腔调演绎的大灰狼,稚嫩、乖巧的小红帽,慈爱的外婆,以及勇敢而智慧的猎人的讲述中,孩子们仿佛置身在童话世界中,随后师生交流与讨论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试想,在上述案例中,倘若教师用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幼儿定会昏昏欲睡、索然无趣,那么师幼之间的交流就自然不会顺利地进行。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从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的特点,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有效地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有激励性。

幼儿和成人一样,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然而幼儿限于年龄特点,在陌生的同伴面前表现出胆怯、害羞的特点。因此,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毛毛性格内向,自信心较差,总是沉默寡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是很少回答老师的问题。时间一长,小朋友都不愿意和她交朋友。有一次,老师故意叫毛毛回答问题,她慢慢地站起来,低着头用很小的声音回答。这时,老师走到毛毛的身边,对她说:“毛毛回答得真棒,真聪明。我们请毛毛再告诉我们一遍,好吗?”毛毛看着面带微笑的老师,慢慢抬起头,大声地说了一遍。“毛毛真棒,我们谢谢毛毛好吗?”小朋友们都为毛毛鼓掌,毛毛很开心地坐下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用亲切、热情的语言鼓励毛毛,增强了她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幼儿教师要发挥语言的力量,用它来激励幼儿,就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要让语言的美和热情、诚恳相结合,使之成为鼓励和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要用积极的语言引导灰心失望、苦于问题不能解决的幼儿,可以用“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语言来激励幼儿。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这些语言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幼儿完成任务的信心。

当然,当幼儿拥有了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给幼儿极大的鼓舞,以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3)要诗化。

海德格尔在《语言的本质》中反复强调了一个命题:“语言是存在的家”,认为在“存在的家”的归路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思,原初的思念之思、沉思之思、允诺倾听之思;另一种方式是诗,原初的沉默之诗、道说之诗。这表明,在走向语言本质的时候,必然需要经过“语言之思”与“语言之诗”的阶段。而这也是幼儿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体现之一。幼儿教师富有诗意、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某教师针对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的情况,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这样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是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www.xing528.com)

此儿歌因为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可以使幼儿沉浸于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进而轻松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方法,不仅提高了其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4)要简化。

在幼儿教学中,语言是实现教学交往的重要中介。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在语言运用上,要更加关注“幼儿化”视角,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幼儿化。这表现为力争使教学语言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融入幼儿的生活情境,引领幼儿主动发展,使幼儿在“可知—可感—可用”的循序建构中,有效实现教学语言的育人功能。幼儿教师语言的简化,就是幼儿教师语言艺术性的表现之一。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加之持续注意时间很短,只有10~15分钟,因此幼儿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求简,在与幼儿交谈时应使用较为简短,词汇涉及范围较小的语句。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吃胡萝卜时,教师不要说“胡萝卜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给身体提供所需要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提高免疫力,所以小朋友们都要吃胡萝卜”,幼儿不易理解,自然达不到教育效果。幼儿教师要简单地说:“胡萝卜很有营养,吃了对小朋友的身体有好处。”如此一来,幼儿就能明白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提升了对胡萝卜的认识。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单、直白。

3.准确性

所谓准确性,是指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科学和规范,即“教师的语言应该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符合客观规律,表达学科的真理。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用词造句,判断推理,都要准确”。这是因为,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幼儿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关系到知识传授的准确和科学,关系到幼儿语言的学习。3—6岁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在教师正确的语言示范和影响下,幼儿才能清楚地发出全部语音,正确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用词得当,同时还要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

(1)科学性。

幼儿教师的语言要讲究科学性,是基于幼儿的逻辑思维特点。幼儿的思维处于萌芽阶段,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概念对他们来说是相当难以理解的,所以,幼儿教师的语言,尤其是教学语言必须使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依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如此才能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信息,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中班科学活动《水》(节选)

师:哪里有水?是什么水?

生:河里有河水。海里有海水。超市里有矿泉水……

师(再追问):除了矿泉水,还有什么水?

生:还有可乐、啤酒。

师(小结):对,还有可乐、啤酒。

这是中班幼儿的一节科学活动课。在这个案例中,啤酒和可乐是水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它们只是饮料,而水只是其中的配料。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原本试图用幼儿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水”这一概念,但因为语言表达得不准确,导致了知识性的错误,从而向幼儿传达了错误的知识。

(2)规范性。

中班数操作活动《找相邻数》(节选)

老师:小朋友,(那)今天老师(呢)带着小朋友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嗯,那)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那)每个数字(呢)有两个好朋友,(啊)就是说左边一个、右边一个,(那个)请小朋友(啊)自己动脑筋找一找,(啊)找好的小朋友(呢)请手拉手站好(啊,站好)。

师:(嗯,那)谁是4的好朋友?(啊)想一想,(那个)同意3和5是4的好朋友的请举手,(啊,那个)同意5和6是4的好朋友的请举手。

…………

从节选的教学实录来看,幼儿教师的语言中出现了太多的“嗯”“啊”“那”“那个”的口头禅,给人以拖沓、呆滞、支离破碎的感觉,冲淡了语意,轻则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干扰了幼儿的倾听效率,重则引起幼儿的反感。

这说明幼儿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规则,即不能夹杂方言、网络用语,不要出现无意识的重复和口头禅,更不能语言含混不清、语速失调等。须知,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语言的模仿能力强,词汇量增加速度快,口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迅速,而这一切绝大部分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幼儿教师不规范的语言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4.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是指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能够启发幼儿的思维,即“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富有深刻含义的灵活的启发式语言,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之进行想象和联想,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2]。幼儿教师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促进了幼儿认知和思维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某教师在组织语言教学《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时,问幼儿:“皇后向魔镜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魔镜是如何回答皇后的?”“白雪公主吃了谁的苹果?吃了苹果之后白雪公主怎么样了?”“如果你是小矮人,你将会如何帮助白雪公主?”……这样的语言,促进幼儿思考,将问题的假设延伸到幼儿的身上,让幼儿对故事有参与感。接下来,教师又问幼儿:“当七个小矮人发现白雪公主需要帮助的时候,小矮人们是如何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案例中,教师的语言极具启发性,可以激发幼儿思考,让幼儿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中,一步一步感受到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关爱他们的愿望。当幼儿借助于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可以延伸自己的情感、思索与经验,这样的教学语言,不只是热情,而且是一种能力。为此,为了诱发幼儿思考,让他们有所领悟,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问、机智地点拨和诱发幼儿联想,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总之,面对基本上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幼儿,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获得的所有知识基本上来自自己或其他成年人的口耳相传,因此提升自己的语言教学技能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