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20世纪50年代,斯克里文最早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理论。20多年后,布卢姆(Bloom)首次将形成性评价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并在20世纪80年代将形成性评价转变为“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评价系统。该评价体系提出,学习可分为数个小单元,一个单元内容教学完成后立即评价,由此确定学生在该单元的学习情况,并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救。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性评价相关理论开始传入我国,郭景扬教授“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的学业质量管理规范就是强调这样的评价理念,要求在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测和反馈,由此发现教学问题并及时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形成性评价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学困生的课堂学习,因为该评价方式重视学习的过程,能对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此外,形成性评价通过在课堂中提供学生关于听课效益、师生互动、任务完成质量等详细信息和改进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
(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和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佳成效。据此,形成性评价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3]
1.针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发展其学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2.针对日常学习过程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3.针对学生需求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并不纯粹地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4.针对具体内容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不再采取以往由分数或等第所做的笼统评价方式,而是以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具体教学内容做出针对性的明确反馈,这样的反馈易观察且易操作。
5.目标多样化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不仅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价,对学习兴趣、交际能力、思维创造力等也均会做出评价。
6.注重师生交流的评价
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做的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和共同评价,由此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
7.激励性评价(www.xing528.com)
形成性评价以激励学生、提升能力为目标,帮助其在反思改进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鼓励其灵活运用知识于生活中。
8.动态的综合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双管齐下的动态过程,在学生方面以“互动—检测—反馈—再互动—再检测—再反馈”的循环方式进行,在教师方面则实现于“互动—检测—调整—提高—完善”的上升坡道。围绕上升坡道,不断循环上升,这是该过程性评价的本质特点。
(三)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和特点,以及建构主义教学论(人的认识通过自身经验主动建构),我们在做出形成性评价时,须遵循下述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范围、内容选择、工具使用、评价标准、反馈方法等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避免盲目低效的评价影响检测效果。
2.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要求围绕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主要突破口,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要求在评价途径上,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他评;在评价内容上,结合具体内容的针对性评价和笼统的等级评价,由此学生不仅能清楚自己的问题,还能知晓自己在学习群体中所处的客观位置;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师生互动,民主和谐。
4.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要求评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学会多角度地、积极地评价自己。就此,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提供可接受的正面反馈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积极的学习评价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5.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关注每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自我价值;同时,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6.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求“以人为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检测衡量,由此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促其成长。另外,由积极反馈所带来的快乐的学习体验、所激发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迁移为热爱生活和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